左 政,姜云武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2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患者在紫外线、感染、药物等诱因作用下,使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而致病。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主要累及关节肌肉、皮肤粘膜、桨膜、肾脏、心、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也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我国发病率约为75/10万,育龄女性多见,儿童和老人也可发病。自2008年以来,笔者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30例SLE患者辅以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本组60例,均来自我科病人,男2例,女58例;年龄13~45岁,平均(25.46±10.43)岁;病程1年以内29例,1~10年20例,10年以上11例。符合SLE西医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分类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者,并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中枢危象及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SLE患者。分为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组30例,风湿科常规药物对照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自血穴位注射操作:每次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常规消毒后,在肘正中静脉抽取静脉血3~5 ml,随即注入足三里穴,第1针~3针为每日1次,第4针~6针为隔日1次,第7针~10针为隔2日1次,足三里交替注射,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
同时治疗组使用风湿科常规药物治疗,即在口服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血疗法治疗。
对照组除风湿科常规用药外(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不给其它任何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
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检测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标记免疫荧光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按操作说明书进行测试。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测定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所用试剂由DADEBEHRING公司提供。检测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后)两次抽血检测。
表1 SLE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分布(±s)
表1 SLE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分布(±s)
组别 n 时段 CD4+(%) CD8+(%) CD4+/CD8+治疗组30 治疗前 45.40±13.67 42.12±12.58 1.24±1.10 30 治疗后 52.21±9.96 32.15±5.54 2.21±0.56对照组30 治疗前 46.12±12.27 46.02±6.17 1.85±0.47 30 治疗后 47.22±10.94 44.31±5.10 2.01±0.76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的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CD4+/CD8+比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 P<0.05,说明经过治疗,改善了SLE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 CD4+、CD8+和 CD4+/CD8+比较 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SLE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s)
表2 两组SLE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s)
组别 例数 时段 IgG IgA IgM治疗组30 治疗前 20.87±8.74 2.87±1.30 0.82±0.47 30 治疗后 12.18±0.49 1.91±0.39 1.24±0.68对照组30 治疗前 21.13±1.24 2.84±0.48 0.97±1.05 30 治疗后 18.32±6.72 2.46±1.20 1.08±0.92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的IgG、IgA血清含量明显降低,而IgM的血清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经过治疗,改善了SLE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IgG、IgA、IgM血清含量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s)
表3 两组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s)
组别 例数 时段 C3 C4治疗组30 治疗前 0.62±0.38 0.35±0.52 30 治疗后 1.16±0.42 0.42±0.13对照组30 治疗前 0.87±0.43 0.38±0.19 30 治疗后 0.96±0.16 0.41±0.24
由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补体C3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经过治疗,SLE患者补体C3有所恢复,而血清补体C4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补体C3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也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在现行临床中,SLE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虽然能防止或减少重要内脏的损害,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肯定,但是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撤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并且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长期口服上述药物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低下的表现,如抗病能力下降、易感冒、易患带状疱疹等。
SLE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尚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温病发斑”、“鬼脸疮”、“阴阳毒”相类似。虽无类似的病名,但早有类似症状的描述,《金匮要略》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一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外科秘要 》中对日光过敏,面颧赤肿者称为“日晒疮”,这些恰似红斑狼疮常见的皮疹、关节痛、发热、咽痛、出血等症状,中医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是由于阳邪、热邪、火毒之邪的侵袭导致体内阴阳失调,久则累及脏腑而发病。中医界学者对SLE的诊治作了大量的工作,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临床辨证分型尚未统一规范,以致于影响到中医治疗SLE水平的发展。
T细胞亚群变化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CD4+和CD8+T细胞分别是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实验研究发现,SLE患者(尤其在活动期)CD4+T细胞活化增多,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CD4+/CD8+比率减少;这种变化提示SLE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活化的异常[1]。在本研究中,通过自血穴位注射对SLE患者的治疗,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CD4+/CD8+比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经过治疗,SLE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 CD4+、CD8+和 CD4+/CD8+比较 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SLE患者由于多克隆B细胞过度活化,促使B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致使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SLE患者由于大量补体成份参与了自身免疫反应,而机体一时来不及制造补充,致使 C3、C4水平显著降低[2]。本研究中,SLE患者治疗组治疗后的 IgG、IgA血清含量明显降低,补体C3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IgM的血清含量也有所升高,说明经过治疗,改善了SLE患者免疫功能,血清补体也有所恢复。
自身血液用来治疗疾病,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气味咸、平,有毒,主治赢病人皮肉干枯,身上麦夫片起,又狂犬咬,寒热欲发者,并刺血热饮之”。本研究采用的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核心,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自身血液进行穴位注射的疗法[3]。自血经穴位注射后在穴位处存留时间较长,使针感持久,可增强与延续穴位的治疗作用,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同时血液缓慢吸收产生的脱敏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紊乱,降低机体的敏感性[4]。人体血液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和酶类,注入穴位后,在体内缓慢吸收,通过经络的作用,对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作用,可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速病理组织修复,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5]。本研究结果表明,自血穴位注射在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指标,提高血清补体(尤其C3)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能改善患者临床状况,主要表现为:经治疗后,患者面部狼疮样皮肤有明显改善(皮疹面积缩小,颜色变淡),关节疼痛减轻,烦躁、失眠等症状有所好转,这可能与自血穴注能加速病理组织修复、调节免疫有关,但没有作更深入的统计学观察,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出现。
[1]邬秀娣,孙凌云,金欧.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分布和活化[J].浙江实用医学,2005,10(6):373-374
[2]龚晓彬,姚海林,贺爱民.SLE患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增刊):597-598
[3]郑建宇,郑建宙.穴位自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443-444
[4]李恒,皮先明,郭海燕.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2):1079
[5]曾袼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