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思明
就现实而论,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直在进行着艰苦而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仍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在影视文艺领域,出现了一些反映医患关系紧张的电视剧,诸如《医者仁心》、《心术》等等。应该说,这些电视剧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但也有各自的侧重和不足。刚刚在国内数家卫视热播的《心术》,有媒体说它是一部“首次”直击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此前就有《医者仁心》等电视剧面世。但由于《心术》出自当红话题作家六六之手,这就有了吸引眼球的理由。事实也是这样,《心术》开门见山,直切主题,仅前两集棘手的医疗事件、古怪的“钢丝男”病人便足以锁定观众的目光,也让《心术》再次成为荧屏热点。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部与《白色巨塔》、《豪斯医生》等美剧、港剧有得一拼的医务大剧。剧中张嘉译、吴秀波去查房时的运动镜头,整洁洋气的医院环境,完全跳脱既往内地医务剧的沉闷格局,使得全剧变得亮眼、时尚和现代。
电视剧《心术》有着极为真实的现实依据。这得力于六六作为女作家的那双捕捉生活话题的眼光之“毒”以及如发丝般细心的现实主义创作追求。此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医疗题材影视剧面世,但六六不刻意回避借鉴。借鉴不等于复制。《心术》的独特,就在于它所书写的时代语境不同,人物命运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六六只说她要说的话。穿衣尚有撞衫,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穿上同一款衣衫,会有气质和感受的分野。六六创作《心术》,坚持“眼见为实”,在对医患关系有所感悟的前提下,用半年多时间深入“白区”(充满白大褂的医院内),几乎每天踩着点“上下班”:六点到医院,护士交班后上手术台,再值大夜班。《心术》剧情因涉及多个科室,作者也常去各个不同科室,去医务处了解如何处理医务纠纷,旁听庭审,采访患者,下班后还要介入医者私人生活。梅花香自苦寒来。“事必亲躬”带来的结果,是《心术》的丰富性与真实性。
电视剧《心术》彰显了六六一以贯之的关注民生、关注百姓、关注热点话题的“本色”风格。《心术》触及了医患紧张关系这个敏感的民生话题,题材本身所具备的探讨潜质,让观众大呼过瘾,作家本人也想通过电视剧寻找公众为之困惑的答案。《心术》的导火索,源自家人的就医经历,引发她的心灵触动,对医患关系的关注,让她意识到医学里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不是纯科学问题。六六并非为了畅销而刻意追着热点写,她只是敢于和善于将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热点问题放大。所谓“敢于”,是她不畏强权、不惧纠纷,仗义执言;所谓“善于”,是她对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对叙事艺术处以本真的表达。用六六本人的话说,“饭馆里很多菜的作料都是家常能买到的,为什么饭馆做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我只是以艺术形式把生活放大,就像平时素颜的女孩化妆上镜,但她还是本色的。”
电视剧《心术》还有一个美学特点,即六六作品常会带有的“喜剧”元素。六六笔下的故事,通常是两种结局:带着笑流泪,带着泪微笑,所谓“流泪的微笑”。事件虽然不免沉重,但最终感受到的仍是爱与温暖。直面生死之时,流泪总是难免,但能否用另一种相对乐观和幽默的方式来演绎它,《心术》尝试着换一种表达方法,作出了美学上的努力。其以医患题材为载体,力图解决整个社会面临的信任问题。让六六始料不及的是,以“信、望、爱”为旨归的《心术》,其中不少细节都引起了广泛争议,观众发现相比她之前的作品,《心术》的“犀利”程度下降了,她把更多空间让位给了更加宏大的主题。六六解释,这是缘于《圣经》里提到的“信、望、爱”。六六觉得,这是一个社会最为重要的东西,而“信望爱”的最佳平台是在医院。
有评论者指出,《心术》更多地是站在医院方面。的确,《心术》作为一部反映医患紧张关系的医务大剧,理应更多地站在患者的立场,而不是平分秋色,更不是相反。无论如何,整体上看,在手中握有生死去留大权的医者面前,患者当然属于“弱势群体”,“患者第一”是医生永远不变的至高信条。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确有不少医疗机构将“患者第一”置换成了“客户第一”,从而常常将患者客户化、消费化、乃至商品化。看病难、病不起、药费贵,乃是医疗事业市场化、功利化的自然产物。为在疾病面前无助的患者提供包括“微笑服务”在内的最能彰显人性关怀的医疗服务,原本是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人的思想畸变的冲击下,这样的期待成了一种水中望月的奢望。
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向世人发出医者誓言:“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他坚持认为,病人首先是人,医者应该先关注人,再关注病。我以为,如果医者真正履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医患关系自会舒缓与和谐起来。当然,我并不否认,患者的强词夺理、得理不让人、乃至无理取闹也非空穴来风,不能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听之任之,一味偏袒。作为患者,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充分理解和尊重医生,建立医患之间的互信互谅友好和谐关系。那种动辄指责、辱骂、甚至动武的“医闹”行为,是有悖公共道德伦理秩序的不义之举,是缺乏现代文明教养的不良行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批评和谴责,情节严重者绳之以法亦不为过。
当医患关系演变成一场难解伯仲的社会争战时,电视剧《心术》的面世,就显得非常及时。它大声地呼唤着公民的理性,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相信看过该剧以后,医生与患者都会对对方有更多的理解。患者很无助,因为他们不懂医学,在疾病面前他们无能为力,生死去留只能依赖医生。而医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患者,承担着艰巨而繁杂的医疗任务,肩负着救死扶伤的沉重负担,有时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让他们对每个病人都和颜悦色,这可能有点难度。比如,一个外科医生一天要做几台手术,下来的时候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表情上见不到笑容恐怕也很正常。看完《心术》,可能我们还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有一点似乎毋庸置疑:如果想要事情变得不那么紧张,医患双方都需要努力做点什么。无论医者抑或患者,也不管彼此对对方抱有怎样的执念,大家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付出爱与尊重。由此似乎可以说,电视剧《心术》堪称一台人性的CT机,它所烛照出的医患之间的冷暖指数,足以发人深省。但美中不足的是,这CT照得有点“飘”,有些模糊。这当然不是仪器所致,而是人的问题,是创作者的立场与审美的关系出了一点问题。
反映医患关系的作品,较之《心术》面世更早的是电视剧《医者仁心》。该剧在国内荧屏热播后,反响和口碑不错。但说它在亿万观众中掀起一股“白色风暴”,可能言过其实。有人拿它与国外的《白色巨塔》、《医龙》、《急救 24H》、《外科医生奉达熙》相比,其实这是后者难以比拟的。因为,这是一部深深烙印着转型期中国社会深刻矛盾痕迹的敏感的医疗题材剧作,直面复杂激烈的医患矛盾冲突、白衣天使们所秉持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行为,固然是感动我们的元素;但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以钟立行为代表的白衣天使们面对尖锐复杂医患关系、社会矛盾所锐意坚守的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信仰所谓“仁心”,这才是该剧的核心,是美中之美,重中之重。
人道主义情怀即所谓“仁心”,是《医者仁心》的至高母题所在。人们曾经抱怨,怎么我们就拍不出《医龙》、《白色巨塔》那样的好戏来?到了《医者仁心》,这一疑问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答复。《医者仁心》以其对于崇高信仰的执著追求,将横亘在医者与患者之间的那堵墙轰然推倒,让我们走进了钟立行们作为白衣天使的心灵世界,让我们有了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对中国医疗卫生队伍有了零距离的了解和理解的机会。医疗卫生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医患关系是一个极为敏感甚至神秘的社会心理地带,专业与非专业的沟壑,仁心与贪欲的对峙,高尚与卑鄙的较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凸现。在这里,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个动作,都连带着医患之间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做得好,可让病人及其家属如沐春风、倍觉温暖;反之,则会掀起一场情感的风暴!它无时不刻不在考验着医生们的信念力量,同时也在考问着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的人们的道德素养。片中,武院长面对那个为了争夺读者眼球率意报道的叶记者所说的医生“冷漠”而喊出的“我们医生实在做不到这一刻面对鲜血和死亡而悲痛欲绝、痛哭流涕,下一刻又要站在手术台边给病人做手术!”让我们对通常被人们误读的医生工作时的“冷漠表情”,有了“了解之同情”。
与《心术》一样,直面复杂社会矛盾是《医者仁心》吸引观众之处。电视剧不虚美,不护短,秉笔直书,敢揭矛盾。它开篇即将一系列的医患矛盾推向荧屏:老院长即将退休,雄心勃勃的副院长武明训即将接任,请回留美著名心脏外科医生钟立行助阵,不期医院接二连三出事:一位发病的患者在注射点滴时突然死亡,家属将责任归咎于看护患者的护士长,不仅对护士长拳脚相向,更在医闹的怂恿下以“一哭二闹三上吊”方式敲诈医院;贫困患者无钱治病、先治病还是先交钱、医生收红包、一个感冒开出千元药方、一个濒危患者花费180万元医疗费,死后还有药单打出……管理上的疏忽,技术上的失误,腐败分子的作祟,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患者的不理解,居心叵测者的煽风点火,个别医生的利欲熏心,遂令仁华医院成为一只火药桶、糨糊锅……
可贵的是,《医者仁心》毫不掩饰医患关系紧张局势,真实而有分寸地展现医患关系对立,不偏激,不偏袒,辩证思考,真实演绎,甄别主次矛盾,致力解决问题。既揭露医院内部和某些医生的不良行为,反映患者的不易与痛苦;也对某些患者过激、不当行为给予善意批评,倡导医患双方的理解与沟通,从而凸显出该剧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独特美学价值。
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乃《医者仁心》的精彩看点:剧中,有渴望权力地位、一味走关系的陈院长、徐科长;也有对职业极为虔诚,将救人治病视为一切的仁医钟立行;有纯洁诚实的护士罗雪樱,也有粗枝大叶、屡犯错误的年轻医生丁海;有对医务人员不理解的死者王欢的父母;也有偏听偏信的报社叶记者,以及为了利益不惜出卖灵魂和肉体的林秀。而马睿出演的副护士长刘敏的自杀,更将该剧推向了高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说男主角尤勇扮演的武明训、谢君豪扮演的钟立行等人物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那么马睿扮演的副护士长刘敏,则凸显了本剧的悲情元素,她所带给观众的感动,缘自职业的真诚和美好的毁灭,这让观众在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白衣天使之外,对这些上帝的使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又多了一份理解。
与《心术》的有意“浪漫”不同,电视剧《医者仁心》所张扬的激烈的个性碰撞,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强烈的悲剧效果,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审美合力,剧烈地搅动了观众的内心情绪,引发了出人意外的美学效果。虽然本剧仍存在着一些细节上的瑕疵与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主创者们在人物刻画上,即“向内”深刻剖析各种各样艺术形象丰富复杂、各自独立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又“向外”连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社会变迁,进而通过医疗卫生系统内外的种种错综复杂事件展示中国社会、工商时代的人们的心路历程,使得这部电视剧不仅故事生动、情节丰富,更在思想含蕴、审美勘探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取得有别于其他都市剧的显著成绩。在国内电视剧原创力严重匮乏、“啃老”、“怀旧”之风愈刮愈猛的情势下,《医者仁心》以其直面现实的真诚、生动鲜活的故事、对崇高信念的执著坚守,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好评。
可以说,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现实与艺术可能并未因几部同类题材的作品而终结,而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因为,就现实情况看,对医疗机构来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
从艺术审美角度说,可以抓住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做文章,努力表现医务工作者寻找服务创新点的新诉求。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患者在就医时不仅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医院除了拼技术、拼设备等硬实力外,不能忽视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的竞争。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将是现代化医院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医院应就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影视艺术在表现医院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方面,也是前途广阔的。当前,各级医疗机构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等举措上,都有积极的体现,这就给影视艺术的创造与发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可能。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反映医疗服务的文艺作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不仅要看医者是如何体现仁心的,也要看患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宽厚之心、理解之心、同情之心的。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要求我们看问题、反映问题,不要讲一点论,要讲两点论,乃至更多点论。如果像某些作品那样,在严肃的现实层面洒上些“浪漫”(虚假)的胡椒面、花露水,那就会在美学层面上失真,就会失信于观众。这两点,我觉得是今后反映医患关系题材影视剧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