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小角色

2012-11-23 07:59邓潍
阅读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小角色北京人艺二爷

邓潍

6月30日,黄宗洛乘风归去,终年85岁。

他是《茶馆》里的松二爷、《大宅门》里的常公公、《泥人张》里的驼背王爷、《找乐》里的老韩头、《活着》中的福贵爹。舞台上、银屏里,他是要饭的、卖梨的、看门的、说书的、拉车的、跟包的、扛枪的……总是小角色,但他的同行们评价他是“一个演小角色的大人物”。

黄宗洛生于1926年,原籍浙江瑞安,祖上三代翰林,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1946年黄宗洛考入燕京大学心理系,其后奔赴解放区。他兄妹共5人均与艺术结缘,戏称“卖艺黄家”。但比起大哥黄宗江潇洒儒雅,三姐黄宗英美貌气质,黄宗洛自嘲“天生蠢才、长相寒碜、生性蔫弱,并非当主角的料”。

自北京人艺建院起,黄宗洛就成为该院演员。当年,北京人艺排演《龙须沟》,黄宗洛饰演一个无名商贩,他给自己设定为卖梨的老头。他成天晕在角色里,把脸抹黑,穿一身破衣,摆小摊,与卖梨人攀交情,学门道。“卖梨咯,皮薄水多,倍儿甜哟!”寒冬腊月,他站在大街上吆喝。演出时,台上一大堆人在茶棚避雨,他在旮旯处,一言不发,连灯光都照不到。

有一阵,北京人艺在街头表演“一脚踹”话剧,一次即完,很少有人上心。黄宗洛却“苦干、笨干加傻干”。有次他扮演蹬三轮的车夫,为了真实,他全身涂满黑红颜料,反复多次,使颜色浸入毛孔。他穿个坎肩,蹬着三轮便往片场赶,“蹬三轮的,瞎闯什么!”群众以为他走错了。整场戏,只一句台词,他那身皮肤,却冒了十来天又黑又红的汗,才恢复原貌。

凭借《三块钱国币》里四川口音的警察、《智取威虎山》上关东味的小匪徒、《茶馆》里操着京片儿的松二爷,“三小”闹得满堂彩,黄宗洛在话剧圈站稳了脚。

在排演《茶馆》的日子,他成了名符其实的“鸟人”松二。他身穿旗人马褂,蓄须留甲,终日翘着兰花指。每日清晨,他一手拎着鸟笼,一手托着饭铺买的包子,迈着四方步,慢慢悠悠逛到茶馆。

于是,我们看到了舞台上,松二爷有滋有味喝着小叶茶,吃着点心,闻着鼻烟,用银耳勺挖着耳朵,酒足饭饱之后,还眯虚着眼睛睡着了……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不着痕迹。

文革前,黄宗洛总是扮演土匪、特务、二流子、狗腿子等反派角色,文革后,他跳出了“坏圈子”,开始看大门。

1987年,黄宗洛退休,告别话剧舞台。在封箱戏《遛早的人们》中,他饰演的老头得了中风后遗症,只能坐在轮椅上,言语不灵。他不由感慨自己“以跑龙套始,以跑龙套终,可谓善始善终矣”。

“却是秋风好,晚霞自多情”,步入夕阳之后,黄宗洛自诩为“影视新朽”。电视剧一部接一部,但大多还是在“扫边”。在《不知其名的人们》中,他“一赶三”,分别扮演港澳商人、东北老农、海归妇人,跨越不同身份、年龄、性别。

在长期的演戏生涯中,他把头发一会儿染黑了,一会儿染白了,一进入角色,肢体语言、说话口音甚至眼神都不一样。为此,他儿子曾经感慨地说:“我父亲为了艺术,就是在生活里也常常融进戏中的角色,有时说话腔调变来变去,我总感觉好像换过好几回爹!”

在影视圈的插科打诨也给他带来了荣誉,他先后获得了飞天奖最优秀男配角奖、吉林省小百花奖、希腊帖撒罗尼迦国际电影节表演金奖和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奖等。粉墨一生,黄宗洛演绎了上百个有血有肉的小角色,自称“百丑图”,重要的形象为“七十二变”。他曾在自传中坦明心迹:“到将来谁都会有的那一天来临之际,我会没有内疚地含笑离去,因为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已尽力而为。”

“书生本姓黄,来自飞云江。少小若呆痴,老来更寻常。路旁无名草,怡然傲风霜。化作春泥去,迎来满庭芳。”黄宗洛这首小诗,正如他的一生。

(摘自《财经国家周刊》)

猜你喜欢
小角色北京人艺二爷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杀猪二爷
李浩新作
鸟玩
二爷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