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改进的研究1)

2012-11-23 06:25
护理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用物导尿管药液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保留灌肠方法是否得当又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经查阅相关资料,国内有多篇关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报道,也有多篇关于保留灌肠方法改进的报道,方法众多,各有所长。但在灌肠用物(有用14号~18号导尿管;也有用一次性吸痰管)、体位(有左侧卧位;也有先左侧卧位,灌肠完毕再改为右侧卧位;也有取倒立位、胸膝卧位各30min)、药液温度(有38℃;也有39℃~41℃)、插管深度(20cm~30 cm)、保留时间(1h以上,但无具体的方法)均无统一标准[1,2],大多数都是从单方面进行观察报道,未从总体、全方位进行观察报道。由于保留灌肠操作本身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影响较大,护理人员在进行肠道给药时是否采用了最科学的方法,是否减少了各种因素对肠道的刺激,是否最大限度地延长了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达到增强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病人又乐意接受,就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探索的课题。本课题重点对慢性结肠炎病人保留灌肠的方法在用物、体位、药液温度和保留时间方面做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病人,均符合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将69例病人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9岁~69岁(48岁±10岁);实验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6岁~65岁(45岁±11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实验组除按常规保留灌肠所必备的用物外,另备12号硅橡胶导尿管并在导尿管的前端1cm~10cm的范围内用小剪分别在不同的方向按2cm左右的距离剪3个或4个小孔,对照组按常规保留灌肠法准备用物。

1.2.2 对照组灌肠方法 按《护理学基础》中介绍的保留灌肠操作规程进行[3]。

1.2.3 实验组灌肠方法 病人取头低臀高右侧卧位,床头摇低10cm,将盛有200mL药液(药液温度为36.5℃~37.5℃)灌肠桶底部距肛门30cm,连接改进后的12号硅橡胶导尿管,排气后,用液状石蜡润滑尿管,嘱病人放松,将尿管轻轻插入肛门35cm左右,打开止血钳,使200mL药液缓慢的流入直肠、结肠,待药液只有20mL左右时,将肛管边退出边抬高灌肠器(距肛门40cm~45cm)以使药液全部流入结肠、直肠内,操作完毕,将床头在1h内逐渐摇回原位。床旁备便盆以备病人排泄之需。

1.2.4 观察内容(见表1)

表1 慢性结肠炎保留灌肠观察记录表

1.2.5 判断标准

1.2.5.1 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判断标准 优:保留时间在2 h以上,病人无便意;良:保留时间在1h以上,病人无明显便意;差:保留时间在1h以下,病人有明显便意和腹胀。

1.2.5.2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经治疗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6个月无复发。好转:腹泻、黏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明显改变。无效:症状及电子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灌肠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灌肠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灌肠天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灌肠天数比较

2.3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病人灌肠后大便次数正常、成形时间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病人灌肠后大便次数正常及成形时间比较(±s) d

表5 两组病人灌肠后大便次数正常及成形时间比较(±s) d

成形时间实验组组别 例数 大便恢复每天1次或2次35 2.29±1.87 6.88±3.36对照组 34 4.94±4.44 9.27±5.94 t值 -3.193 -2.035 P<0.05 <0.05

3 讨论

灌肠药液保留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是影响疗效和治疗时间的重要因素,改良灌肠方法能够有效地延长灌肠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从而提高疗效和缩短灌肠时间,相对地降低病人治疗费用。实验组对保留灌肠用物、体位、药液温度(36.5℃~37.5℃)、插管深度、保留时间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12号导尿管因其管径小而细又光滑,柔软又富有弹性,对病人刺激性小,病人的痛苦轻,病人乐于接受;在导尿管的前端剪3个或4个小孔,避免导管孔被药物及血块、粪便堵塞引起的药物进入障碍。药液通过前端及侧孔,更能较为均匀地将药液弥散到直肠、乙状结肠,直接布散到大面积结肠黏膜。病人取头低臀高右侧卧位,床头摇低10cm,降结肠处于高位,横结肠处于顺势下位。插管深度从肛门插入35cm左右,由于插入的深度大于肛管(3 cm~4cm)和直肠(12cm~15cm)的长度,导尿管通过直肠到达乙状结肠、降结肠,药液顺势流入降结肠、横结肠。改变了传统方法灌肠时出现的药液外溢或病人灌肠完毕立刻产生便意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的缺点。药液温度36.5℃~37.5℃,由于直肠温度36.5℃~37.7℃,使用的药液温度与人体直肠温度一致,病人感觉舒适,利于药液的吸收。如果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液会刺激已处于充血水肿、溃疡的肠黏膜,病人有灼热感,且多数病人会立即产生便意,不利于药物保留和吸收。保留时间的具体方法是将床头在1h内逐渐摇回原位,以使药液在肠道保留1h以上。

[1] 陈琴蓝,陈娟娟,倪小英,等.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43-844.

[2] 钟彩莲,李艳芳.改进灌肠方法治疗肠道疾病的护理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5):89.

[3] 殷磊.基础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331.

猜你喜欢
用物导尿管药液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深静脉置管集束箱在休克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体位用物管理中的应用
治斑秃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气囊硅胶导尿管留置导尿204例护理体会
多功能治疗盘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