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见证“胜利”的帅德福
○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胜利油田原总地质师、华8井发现的亲历者帅德福是油田发展和壮大的参与者。他退休后编写的《济阳坳陷油气勘探》一书,成为经典教材。
●帅德福(中)手捧岩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供图/胜利油田
第一次见到帅德福是去年3月3日。那天早晨,东营阳光灿烂。77岁的他逆光而坐,精神矍铄地谈着胜利油田50年的艰难探索和10亿吨石油的来之不易,对每个历史时刻都记得非常清晰,眼睛里闪烁的光彩至今让记者动容。
没想到,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2012年1月31日,20多年的心脏病痼疾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后,深谙石油重要性的毛泽东主席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李四光的建议,石油工业部组织开展了松辽、华北地区的找油大战。作为华北地质勘探队的一名普通地质人员,帅德福跟随勘探大军行走在华北大平原,为找油苦苦丈量着每寸土地。1958年至1960年,在经历了华1井到华6井的失败后,位于山东省商河县沙河街镇的华7井终于钻遇生油层。华北石油勘探处地质综合研究队帅德福等人编写的研究报告预言:“华北即将发现大油田!”
1961年1月,在华8井开钻前的誓师大会上,时任32120队指导员的魏振家向职工展示了一个从大庆带回的酒瓶:“这里面黑褐色的液体,是来自大庆的石油,希望能用大家的努力,换来华北地区的石油。”
当年3月初,正在钻进的钻头将一块鸡蛋大小的褐黑色砂体带了上来。井队上的地质员如同发现珍宝一样,将这一消息汇报给了总部。
“当时,作为地质综合队队长,我正在济南驻队。听到发现油砂的消息后,领导即令我赶往井场。”帅德福坐着仅有的一辆美国吉普车,连夜颠簸来到了东营华8井现场。“顾不上休息,将油砂用透明纸包好、蜡封,又连夜和司机赶回了济南。”回忆当时情况,帅德福连细节都记得很清楚。第二天,他和华北石油勘探处党委书记孙竹、主任地质师安培树,一起把油砂送到了北京,向余秋里、康世恩汇报。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见到余部长。他们看到油砂高兴极了,拿着放大镜不停地看。过后,余部长还请我们在食堂吃了两大盆肉,那叫一个香啊!”帅德福当时的眼神充满孩童般的光泽。上世纪60年代,国家正在遭遇自然灾害,很多人都是3年不知肉滋味,地瓜与草籽是日常食粮,能饱餐一顿肉,那真是莫大的享受。
华8井的发现拉开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全国第二大油田即将横空出世。
帅德福对华8井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华8井不仅发现了胜利油田,而且实现了华北早期找油零的突破。之后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原油田等诸多油田被相继找到,实现了渤海湾大油区的腾飞。”那次采访结束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上世纪70年代前期,随着对找油规律的不断探索,胜利油田勘探领域逐渐扩展,从浅层到深层,从凹陷到凸起,接连发现一批新油田。然而,油田对成藏规律的认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由此导致1976年开始陷入了勘探低谷。1976年—1980年,胜利油田平均每年仅钻探井101口,只发现梁家楼、义和庄、平南等9个小中型油田,新增探储明量仅10765万吨。
作为时任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的帅德福,对这种勘探局面焦急万分。他和其他勘探工作者意识到,经过十几年的勘探,易于发现的大中型油田大多发现完毕,急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寻找到更多储量。
“这一时期,成为胜利油田在地质方面进行基础研究的关键期。”胜利油田原总地质师潘元林表示。作为帅德福的时任下属,他回忆说:“当时,作为新的地质理论研究组织者之一和重要的参与者,帅总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获得了重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石油部组织渤海湾周围各相关油田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共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地质及勘探领域的最大理论成果——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勘探理论及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这一理论于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胜利油田乃至渤海湾盆地勘探开发的经典理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的提出,不仅证明了胜利油田的勘探理论创新能力,为石油勘探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胜利油田的勘探实践受益匪浅。以孤东油田、埕岛油田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新油田相继发现,胜利油田1983年开始实现石油探明储量的快速稳定增长,年增探明石油储量基本连续29年稳定在1亿吨左右。
●帅德福(左二)与地质人员一起研究工作。 供图/胜利油田
然而,因为一些其他原因,作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研究者之一的帅德福并没有出现在获奖名单之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他对工作仍然恪尽职守,直至退休。”潘元林表示。
“除了颇具胸怀之外,帅总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为了证实这一结论,潘元林给记者讲了一则趣事。
有一年,帅德福作为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勘探室副主任参加石油工业部勘探会议,并进行大会汇报。当汇报到一口深井时,参加会议的石油部副部长唐克问:“这口深井有多深?”帅德福说:“很深。”“到底有多深?” “相当深。”
“其实,当时随便编一个数据就可以过关,但是他没有。没记住就是没记住,从来不糊弄事儿。”潘元林这样说道。
1984年,石油部决定让胜利油田的桩西油田与国外进行合作。这是胜利油田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当时,为了保护国家能源财产免受国外破坏势力的窥探,国内油田的很多数据都是保密的,个别关键的信息甚至不能如实提供。否则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下政治错误。此外,不仅要准备大量资料,而且要求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考验。
面对考验,帅德福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他们连续作战好几个月,每天加班加点。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了办公桌前,送往医院后,经检查是心脏病,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潘元林对记者回忆道。
尽管如此,帅德福仍然坚持工作,到了退休都没有闲着。
1994年,帅德福从胜利油田总地质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闲不住的他仍退而不休,带领几位退休地质科技人员进行胜利探区地热资源的研究,基本查明了地热资源状况,为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后来,他又组织编写《济阳坳陷油气勘探》一书。该书2002年完成,次年交由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的下半年,当所有编辑工作完成后,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编辑部请帅德福去看版面。严谨的帅德福提出要进一步补充资料,因为他觉得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移,勘探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必须补充进去。
“帅总这一生没有什么爱好,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此外就是养花。”潘元林表示。 这让记者想起,去年在帅德福家采访时,客厅里摆的那些绿油油的花草,映出满是春意的温馨。他滔滔不绝的说着胜利油田50年的成就,也憧憬着百年胜利的辉煌。站在不远处的老伴,看着他,安静地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