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傅小荣 闵 兵
海洋工程发展之道
○ 文/傅小荣 闵 兵
要成为海洋工程产业强国,我国应加强该产业的设计环节,建立产业一体化战略,提升水下安装能力等。要抓住世界海工产业第三次转移的契机,致力于我国海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毋庸置疑,海洋正在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最具潜力的接替区。过去10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有53%来自海洋,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85%左右。中国正迎来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时代。这对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
此外,海洋工程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海洋工程产业对促进我国尖端科技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人质疑,作为一个全球年产值达数千亿美元的大产业,发展海洋工程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国企业仍然被欧美、韩国和新加坡企业挤压在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领域。
坦率地讲,我国企业在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顶端的设计领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海工设计企业主要承担一些中低端海工产品的详细设计,基本上不具备概念设计能力和高端产品的详细设计能力。2000年以来,我国建造完成和在建的钻井平台40余座,70%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其中自升式平台的设计公司主要有美国F&G公司、荷兰GUSTOMSC公司;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公司主要有美国F&G公司、挪威GM公司、SEVAN公司和意大利SAIPEM公司等。
我国企业虽然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但主要处于制造环节的中低端领域。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承揽的主要是技术门槛较低且技术成熟定型的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项目,如自升式钻井平台、1500米以内作业水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浅水工程施工装备等,而很少承揽到附加值较高的第六代深水钻井平台和深水工程施工装备等高端产品建造项目;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建造业务领域的参与度还不够深入,大多数情况下只负责钢结构的建造和总装集成。这些工作内容属于建造业务领域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基本上都是由欧美企业提供。
我国海洋工程企业在安装业务领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浅水安装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特别是在浅水重型安装方面,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导管架下水安装、组块浮托法(Floatover)安装技术水平接近欧美企业,浅水大型吊装能力也望欧美企业之项背,浅水安装工程作业船队的实力仅次于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少数老牌海工产业大国。不过,在深水安装和水下安装方面,我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深水安装作业船队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企业。目前我国海工企业拥有的深水和水下安装作业船舶总数只有不到五艘,且其性能也远不及欧美企业的船队,而许多欧美海工强国都拥有几十艘高性能的深水和水下安装作业船舶。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深水和水下安装技术与欧美企业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在深水浮式平台安装、深水立管安装、柔性管安装、水下生产系统安装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目前我国企业也从制造、安装环节延伸进入海洋工程产业的维护环节,主要参与浅水工程施工装备和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维修以及浅水海上设施检测和维修等方面。与欧美、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海洋工程维护业务领域的实力还很弱。就码头维护来说,涉及的产品主要是中低端产品,作业内容通常是更换磨损件和除锈等常规维修作业,基本上不具备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的能力。就海上维护来说,我国企业涉及的产品也是常规类浅水产品,水下维护作业水深一般在300米以内。
抓住龙头 进军“设计”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目前《“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可望出台。该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建设加快,带动的海工装备总投资预计为2500亿~3000亿元,年均达500亿人民币以上。
●为了推进我国海洋油气工程产业,中国海油孜孜以求。 供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为来看,我国当前着重关注的是海洋工程建造业务的发展,而且强调的是海工装备,特别是其中的勘探开发和工程施工装备的建造。虽然从市场价值来说,建造环节比其他环节的市场价值要大许多,但是从整个海工产业来说,这仅仅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利润率最低、投资回报周期最长的一个环节。这也正是欧美企业退出建造业务领域的主要原因。
根据海工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要从海工产业新兴国家发展成为海工产业强国,必须从建造环节入手,这也是韩国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然而,不可否认,设计才是海洋工程产业的龙头,谁掌握海洋工程设计技术和设计标准,谁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顶端,把握着产业发展命脉,主导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海洋工程产品具有高复杂性特点,单个产品的研发周期一般长达十年左右。欧美企业垄断高端海工产品设计的局势短期内很难打破,海洋工程产业当前的竞争格局可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寻求突破的途径,努力打入海工设计业务领域。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企业通过与欧美领先海洋工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吸取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逐渐掌握了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技术。正是从掌握设计技术开始,新加坡海洋工程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1998年到2010年,新加坡海洋工程产业营业收入从9.5亿美元增加到80.8亿美元,增长了7.5倍。
要发展海洋工程设计能力,从方式上来说,我国企业目前宜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或与领先的国际设计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形成相关产品的设计能力。从发展策略来说,应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从详细设计向概念设计领域推进。从产品种类来说,鉴于我国企业当前承揽的主要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工程施工装备等产品建造项目。我国应首先选择发展上述海工产品的设计技术。
●要成为海洋油气工程产业强国,中国须抓住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有力机遇。 供图/CFP
建造一体化 确定新方向
目前我国海工企业在建造领域的发展定位并不十分合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海工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大型海工装备的总装建造,而没有深入到配套设备和零部件环节。我国要想成为海工装备产业强国,就必须采取产品一体化战略,从总装建造向配套设备和零部件制造领域延伸,形成大功率动力及传动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提升系统、甲板吊机等关键配套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能力。
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大型海工装备配套设备的模块化建造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海工装备技术标准的建立,海工装备的建造开始走向标准化,模块化配套产品将大量出现。从全球范围来看,需要一批大型海工装备的模块化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模块化产品的利润弹性比其他产品要大许多。利润率的高低关键在于生产制造方式的差异,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是模块化产品制造方式的发展方向。如果我国海工企业能够引入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技术,则能够大幅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较高的利润率,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海工市场的竞争地位。
其次,我国海工企业在确立产品的发展方向上存在误区,对一些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因此忽略了部分重要产品的发展,如水下生产系统、其他海上设施深水产品和海上风电维护船等。
海洋油气开发正逐渐从浅水走向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代表了未来海洋工程产品的发展方向。曾有国外海工专家断言,未来深水海洋油气的开采将主要依靠水下生产系统,而不是大型深水浮式生产系统。笔者对此深信不疑。
此外,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十分可观。伴随大量深水油气田项目进入生产开发阶段,深水输油管线、立管、软管和脐带管等需求量将非常惊人。如2012年法国Technip公司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获得一份深水柔性管供应框架协议合同,总金额即达21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海上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种专业的、成本效益率较高的海上风电维护船的需求市场开始形成,海上风电维护船的建造同样值得我国企业关注。
深水科技与航天科技比肩,是当今科技界的双峰,深水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可想而知。所以,发展深水类产品建造能力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显然不可取。目前,垄断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生产的欧美企业正在谋划将其中一部分成熟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开始寻求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这为我国海工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如果我国海工企业能够抢得先机,通过与领先的欧美海工企业合作打入这类尖端海工产品的建造领域,便意味着我国在成为世界海洋工程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致力深水安装 引进高端人才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水化,全球海洋工程安装业务的市场重心也逐渐从浅水移向深水。深水海洋工程安装主要包括大型浮式生产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安装。从近期来说,深水油气开采以大型浮式生产系统为主,因此我国企业首先要提升大型浮式生产系统安装能力,其中应优先发展深水FPSO安装能力。根据ODS预测,“十二五”期间,需安装的深水FPSO达45座,而TLP、SPAR和Semi分别只有5座、3座和10座。从远期来说,水下生产系统的安装能力应该作为我国海工企业发展的重点。因为正如前文所述,水下生产系统未来将逐渐取代大型浮式生产系统,成为深水油气开发的主力装备。
然而,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深水海底管线等海上设施的安装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据ODS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球有33317英里的海底管线需要安装,其中深水海底管线的比例逐年增加,海底管线安装的市场价值占海洋工程安装市场总价值的一半以上。要成为世界海工工程产业强国,我国企业必须大力发展海底管线安装能力,特别是深水海底管线安装能力。
我国企业进军深水安装领域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深水安装船队和基地,二是引进高端深水工程人才。
以高性能安装船舶为基础借力欧美老牌海工企业是我国企业打入深水安装业务领域的最佳途径。由于深水安装的风险很高,业主一般只会把此类项目授予经验丰富的老牌海工企业,而一些老牌企业的自有安装船舶却不一定能很好地满足相关作业性能要求,或者老牌企业的自有船舶虽然满足性能要求,但动员自有船舶到项目所在海区作业的成本太高。这时候它们常常会选择与其他海工企业联合承揽项目或将相关业务分包给其他海工企业,这便为拥有高性能深水安装船队的新兴企业介入该高端业务领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从分析全球深水油气开发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深水海管安装正向R-Lay(卷管铺管)方式发展,而Spoolbase(卷管预制基地)则是海管R-Lay安装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全球数量庞大且还将不断增长的深水海管安装需求,我国海工企业应该尽快抓紧建设Spoolbase。这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深水安装能力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深水海洋油气大规模开发的迫切需要。
引进高端人才是我国海工企业形成独立的深水安装能力的必经一步。我国海工企业要想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国际安装业务市场中的一支有影响力的力量,就必须在“十二五”初期开始着手从国际市场引进高端人才,主要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此外还包括少数高端深水装备操作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的深水安装人才队伍,以奠定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基础。
看好工程维护 关注拆除业务
海洋工程维护是海洋工程产业链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业务领域。海洋工程产业链的价值重心有从建造和安装业务领域向维护业务领域转移之势。一方面,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勘探开发装备将相继进入维护期高峰,码头维护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海上漏油事故的频发,正推动海上维护成为海洋工程产业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明星产业。根据Douglas-westwood公司的预测,2010-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运营和维护五年市场总价值高达3300亿美元,其中水下装备和设施IRM(检测、修理和保养)最值得关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
海洋工程维护产业的进入门槛并不特别高,具有建造能力的企业基本上能够承担码头维护业务,具有安装能力的企业基本上也可以承担海上维护业务。在码头维护业务领域,我国企业应把海工装备升级改造作为发展重点。在海上维护业务领域,我国企业应重点关注水下装备和设施IRM以及各类海工装备和设施的海上拆除业务。
我国企业进军深水安装领域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深水安装船队和基地,二是引进高端深水工程人才。
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工程产业近三十年来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海洋工程产业链建造环节的重心从欧美国家转移到韩国和新加坡;第二次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海洋工程产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新兴国家在海洋工程产业链建造环节的市场地位日益突出,而韩国和新加坡向建造环节的高端领域转移,并在设计、安装和维护业务领域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看清全球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转移的路径对思考我国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战略很重要。只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确保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日本曾经是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强国。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海洋工程产业转型的发展契机,日本已经退出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世界强国之列,日本的例子值得我国警示。
从全球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分析,海洋工程产业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下一次转移。当前,我国低端海工产品已经出现建造能力过剩的迹象。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增加,我国在低端海工产品建造领域的优势正在丧失,中低端海工产品建造的中心势必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海工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市场重心也将在世界范围内转移。
我国海工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海洋工程产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前瞻性思考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精心做好相关产品或业务的进入和退出准备,努力推动我国海洋工程产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