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怎样走好?

2012-11-23 06:17张起花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走出去油气石油

○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走出去”怎样走好?

○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作为后来者,我国石油企业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殊为不易。其中,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去年,在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下降超过30%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反其道而为之,加大了海外并购活动,并购金额近200亿美元。但正是因为如此大胆的举措,他们背负了巨大压力。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经营现金流下降明显,资本负债率有所上升。同时,由于相比不少国际石油公司利润增长超过50%的好业绩,我国两大石油公司利润却分别只增长8%和14%,“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饱受民众及各媒体指责。

当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发布海外权益产量分别达5000多万吨、2300万吨和10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0%的消息时,当业内很多人慨叹如此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庆贺的时候,部分民众及媒体毫不客气地指出,这8000多万吨的海外权益产量相比去年2.5亿吨的累计进口原油数是微不足道的。

…………

一边是不被理解的苦痛,一边又是义不容辞的指责,造成如此尴尬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记者请业内专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议。

数字背后多艰难

海外项目成就最大的是中国石油。多年来,中国石油海外累计油气作业产量6.2亿吨,权益产量3.2亿吨,相当于贡献了6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到2011年,中国石油海外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超过1000支,发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项目中方员工近2万人,外籍雇员7.8万人。取得这些成绩,中国石油殊为不易。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曾兴球坦言,在国际石油市场,我国是后来进入者,国际上比较好的油气资源区块已经被美孚、壳牌、BP、道达尔等国外大型石油巨头把持,留下的要么是亚、非、拉等政局比较动荡地区的不良资产,要么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油气区块,作业难度很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就得见缝插针,抓紧一切可能进入的机遇,而不是异想天开等着凭借实力和公平的竞争。

据了解,1997年—2002年期间,我国石油企业就利用国际油价下跌,很多国际石油企业经营困难,急于出手一些项目,而资源国资金链短缺,需引进更多投资方的契机,加大“走出去”力度,非常成功地在非洲、中亚和南美等地区打开局面,走上了在海外市场规模发展的路子。

而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油价又处于历史高位水平,中国石油企业逆势收购,从表象看过于冒进,但曾兴球认为,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抢抓机遇的表现。当然,按照市场法则,与机遇并存的就是风险,且利益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只要所有风险在企业可控制、可承担的范围就好,无论公众还是媒体,无须给企业太大的压力。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能源规划研究所专家罗佐县也表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打通我国能源通道,实现我国能源来源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更是我国石油企业与国际接轨,早日成为真正的国际化能源公司的问题,而过程中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为了赶超国际石油巨头,我们不仅需要花时间培训队伍、花精力研究市场,而且需要花金钱换取经验。所以,罗佐县认为,对油气资源产业的投资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线的投资,短期内不能用数字来衡量成败,公众应该给予我国石油企业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诸多问题不容避

不可否认,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面对公众的质疑,面对媒体的指责,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此所有的争议便有了意义和价值。

●融入“本土”,送出温暖。 供图/中国石油集团

曾兴球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比较晚,所以,对国际市场研究得不够透彻,由于缺乏国际化运作的经验,往往习惯把中国“行政命令”式或者“关系、情面”式管理带到国际上去替代国际化的,以完整的竞争机制和业绩考核为依托的管理,相比国外优秀的石油企业,管理成效大打折扣,资源浪费在所难免。

在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上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有时候,我们的企业在海外拿不到项目,就是因为技术能力所限。”曾兴球举例说,别人曾三番五次邀请我们去北极投资,但我们去不了。一方面,我们没有破冰船、没有深海钻井器械,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冻土带、永冻带的油气运输问题。同时,我国石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没能跟上国际化发展速度。“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项目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已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又有很大差别,所以仍需要培养出很多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来应对不同的风险。”曾兴球说。

此外,我国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仍然不强。曾兴球认为,走出国门,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生产几滴油的事儿,而且还面临如何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如何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确保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作业的安全,保护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受侵犯,这是需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大国崛起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则认为,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反思“走出去”过程中对有关合作项目的筛选水平以及对潜在风险的预知能力。

据童晓光介绍,某公司和缅甸曾签订了三个海上的区块合作协议。合作方没有提醒,孟加拉国与缅甸在海界上存有较大争议。所以,在实际勘探的时候暴露出很复杂的问题,孟加拉国一口咬定这三个区块的资源属于他们国家所有。如此,我方不敢贸然继续打井,只好暂停项目。

“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也需要反思。要在全面衡量风险之后做出投资与否的打算,而且还要根据这样的风险评估,开出合理的并购价格,将每一分钱用得恰到好处。”童晓光总结说。

快调思路求跨越

虽然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已经“走”了近20年,童晓光仍然认为,要不断调整旧有的“走出去”思路,以便更稳妥地走上另一个台阶的发展。

首先,我国现在急需降低对政局动荡不安,投资环境相对较差的中东、北非地区的依赖,放缓与制度、法规不完善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转而逐步将对外合作的重点放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尤其是与发达国家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合作上。

对此观点,曾兴球非常认同。他认为西亚、北非地区是个火药桶,已经爆发了很多问题,且不是短时间能平息的,过度依赖这个地区的油气资源风险较大。而且,终有一天,这个地区的石油开采会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一个“病灶”。因为等这个地方恢复平静,政局稳定后,他们也要追求稳定发展,自用油增加,出口量必然减少,我们想依赖也依赖不了,所以要早做准备。

“美国是一个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现在美国天然气价格比较低,而且也愿意出口,加之其储量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完全可以突破以前美国油气领域很难进入的思维定式,尝试抓住这样的契机。”童晓光建议说。同时,他认为加拿大油砂等非常规资源比较丰富,而且也愿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石油企业未来应该重点关注的合作方向与合作领域。

当前,一些传统优势资源已被一些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占据。新油田开发评价风险小,但是这类项目机会很少,而且往往要价高,合作条件苛刻,或者市场条件差,开采难度大。而老油田勘探不仅开发难度大而且开采价值也难以估算。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递减,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能源供应的重要接替。据统计,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等跨国公司的资源基础中已占据50%~70%。埃克森美孚支撑中长期增长的重大项目中非常规高达91%。

所以,这样的调整的确合乎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向。但是,从我国三大石油企业这些年试着走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发达国家对我国国有石油企业进入其能源领域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来打消这层阻隔。

童晓光认为,培育我国民营石油企业,增强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让我国民营石油企业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油气行业上游勘探领域投资大、技术高、风险大,就目前我国民营石油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公司暂时还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实力。

对此,曾兴球建议说,油气行业整个产业链很长,民营石油企业可以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比如,油田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等。在不断地对外合作中壮大自己的实力或者与国有石油公司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对于合作区域的调整方面,曾兴球建议: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南美国家的合作,一方面,以中非为起点,逐步拓展与西非、南非国家的合作关系,同时,想方设法突破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屏障。

“虽然,俄罗斯当前的政策法规仍有待规范的地方,但其目前已经加入了WTO,以后发展会比较乐观。同时,俄罗斯资源非常丰富,且与我国相邻。中俄能源合作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出路。”曾兴球认为,我国石油企业应耐心而深入地研究俄罗斯人的心态、经济结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两国的优势互补关系,在利益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

对于如何突破这个屏障,童晓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目前俄罗斯资源丰富,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并没有特别重视起来,尤其是其在东西伯利亚的稠油非常丰富,但因为地质条件差,天气寒冷,开采难度大,至今还没有大的开发,我国石油企业就可以从这里突破。

贸易水平待升级

对于我国石油企业的“走出去”行为,还有媒体指责说,虽然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总被上升到保障国际能源安全的高度,但实际上花费巨大代价得到海外原油权益产量,真正输往中国的份额很少,大部分都是以现货价销往国际市场。

“并不是所有的海外权益油都需要运送到国内,如果在非洲产的原油,能高价在当地销售了,然后又能以最低的价格从周边的俄罗斯或者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买到石油,如此操作还能节省一大笔运输费用,何乐而不为呢?”曾兴球解释说,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权益油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自主销售权利,通常各企业在综合考虑了运输条件、国际油价、收益等因素后,采取与跨国石油公司进行贸易的方式来处理。

他认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是解决我国国内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渠道,而石油贸易亦是保障国内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途径,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海外权益油没有全部运送到国内不仅是现实的需求,而且也是科学的做法。

“但现在,我国石油贸易的量虽然很大,但实际水平并不高,我们国家并没有把石油贸易纳入到国际金融领域中去,所以,贸易这条路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曾兴球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我国石油企业在期货贸易上缺乏经验,因此应对基金炒作方面显得很乏力,经验不足。因此,今后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步,一定要进入期货市场,做长期买卖,做长线贸易。

但是,对于该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戴家权表示,原油期货推出有利于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但需满足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条件:第一,中国需开放金融体系,放松外汇管制,实现国内外资金跨境流动;第二,中国石油产量需在全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他认为,国内原油在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两方面都还尚未成熟,目前应着力于大力推进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原油产量提升。

●老牌强队BP也曾“失陷”美国墨西哥湾,跨国经营之路并不易走。供图/东方IC

猜你喜欢
走出去油气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