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设临床医学研究进展课程的尝试

2012-11-23 00:52陆烨敏吴海鸣储以微孙剑勇王吉耀高继明冯素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双语研究进展研究生

陆烨敏,吴海鸣,储以微,孙剑勇,王吉耀,高继明,冯素云

(复旦大学 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设临床医学研究进展课程的尝试

陆烨敏,吴海鸣,储以微,孙剑勇,王吉耀,高继明,冯素云

(复旦大学 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邀请香港专家全程进行双语授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了解国际前沿临床医学研究进展,是研究生课程对外交流合作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通过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课程的尝试,总结此次课程教学经验,并客观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对研究生课程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引进海外教师参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已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逐步开展。引进海外教师授课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弊端,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以往在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缺少介绍学科领域中最新进展方面的精品课程,而这对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的科研信息十分重要。因此,在总结以往引进外籍教师参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尝试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设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研究生课程。

1 教学目标

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研究进展系列课程的首门课程。该系列课程,旨在通过与香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合作,开设基于临床各学科研究进展不同专题的系列讲座,以开拓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临床研究进展,从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整体学术水平。

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世界排名第42位,学校的教师大都曾留学欧美,有着西方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关键点的讲授,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和教师常能近距离思想接触、深层次交流,从而将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在双语教学方面,相比本校专业课教师,他们的英语授课技能更为专业,英语表述标准、流畅;相比欧美专家,他们也能用中文与学生沟通交流,解释专业知识。

为保证授课效果和质量,课程限定授课对象为全校一年级临床医学内科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选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听说和撰写能力,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课程由6次专题讲座组成,每周1个专题,每个专题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两位教授或副教授主讲,专题内容涵盖消化、风湿、内分泌、肾脏、心脏、呼吸和传染病等内科学的相关学科。

教学形式包括讲座授课和互动讨论两部分。讲座授课部分,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校附属医院医生可旁听,讲座间隙安排茶歇;互动讨论部分,主要针对选课的研究生。课程全程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授课前各位教授提供学生阅读文献目录,由学生自行查找作为参考教材并作好课前自修。

教学主要内容:①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②结合各位教授自身研究工作的成长历程,向研究生传授科研思维方式;③讨论、答疑,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3 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内科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国际前沿临床研究进展,加强本专业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并具备一定的选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考试主要形式为撰写英文小标书。即学生可结合自己专业在6个专题中任选一个主题撰写一份小标书,由授课教授根据其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给予评价和评分。此外,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同时纳入课程成绩考核的内容。具体做法:书面成绩占80%;平时课堂占20%。

4 教学评估

本课程共有41人选课,其中消化科专业6名,风湿科专业2名,心内科专业9名,呼吸科专业6名,内分泌专业5名,传染病专业5名,肾脏病专业5名,血液病专业2名,急诊科专业1名。为了掌握授课质量和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授课期间,进行了4次教学评估。

4.1 教学评估评分

评分结果见表1。其中,学生对“开设该课程是否必要”、“授课教师有热情,精神饱满,治学严谨”、“教师对基本理论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娴熟,应用自如”4项的评分最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授课教授教学水平的一致认可。

表1 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教学评估评分结果

4.2 意见建议反馈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有部分单元内容重叠、繁复,课程内容偏重临床试验,建议合理增加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内容;部分学生认为每次课程时间偏长,希望课程时间安排更合理,建议课程分多次上;在讨论答疑方面,认为部分学生提问质量不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建议授课教师启发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5 讨论

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的一次积极尝试。根据教授的授课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课程授课质量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期望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为继续做好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本次教学过程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

5.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学生普遍反映有必要开设该课程,并建议今后其他临床专业也能开设此类形式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不仅开拓了临床科研思路和视野,而且对香港的医疗环境、医疗体系和医学研究生教育有了新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对外交流的机会。

5.2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作为首次尝试,前几次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主要因为各专家教授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讲述如何进行临床科研、如何撰写及发表论文等部分稍有重复,进展内容偏向临床研究;后几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整,考虑到目前我国临床专业学术型博士生的课题研究主要为基础实验室研究,增加了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内容。课程整体的系统性有待完善。

但从授课教授的教学内容中可了解到,在香港进行临床研究也一样可以发表高质量的SCI收录论文,而内地目前绝大部分的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课题却一味追求“分子水平”,课题研究内容与临床应用距离越来越远,这样的培养方式是否合理,值得我们深思。

5.3 研讨式教学方法

对研究生培养来说,研究生自身需树立对于本专业领域的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师对研究生起到的是引导、点拨的作用,因此,研讨式教学模式更适宜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体现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课程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作为课前预习,以撰写小标书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并于每次专题讲座后安排约3课时的讨论和答疑时间,使得学生与教师能有较多机会交流。同时,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一项内容。

但在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估结果中,调查项“能激发学生研讨兴趣,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得分并不高,为4.59分,这与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在授课教师启发下,讨论和答疑中没有出现十分冷场的现象。但学生评价得分不高可能因为:①英语交流能力不强,学生对授课教授用英语提问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或对用英语与教师进行交流缺乏自信;②专业知识比较狭隘,部分博士研究生对自身三级学科领域以外的内科学专业不熟悉,认为某些专题讲座内容过于专业,参与专题讨论比较困难;③主动交流意识较差,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中国学生的长期影响,使学生不善于向教师提问,即使安排了交流机会,学生也提出希望由授课教师多提问、由学生进行回答的被动式交流,以及以递纸条的形式提问的间接交流方式,虽然没有出现冷场的现象,但提问及发言多集中于几个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主动提问和发言。本着激励学生多发言、多交流的目的,教学中没有接受学生以递纸条的形式提问的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英语向教授们提问。

5.4 双语教学的应用

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外语阅读、写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英文基础和较强的学习双语课程的信心。

从本课程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全英文教学课件和文献资料等,对于课堂讲授的环节,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就课堂教学中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多次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请教师进行调整。

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究竟如何合适,也随着课程的进程有所变化。首次课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教授较多以中文讲授,学生觉得可以增加英文比例。第二次专题中,教授大部分以英文讲课并提问,但学生对提问反应较差,很多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提问内容,故学生提出以英文为主、辅助一定中文解释的模式。第三次专题及之后的授课,以英文为主,但语速稍慢,除专业术语外中文解释很少。通过鼓励,讨论时用英语发言的同学有明显增加。

6 结语

由此看出,学生对双语授课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对博士研究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以临床医学进展为主要内容的博士研究生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特别是在双语教学方面,邀请香港教授授课,即可避免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不透彻,也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课堂语言环境。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工作,提示在继续开设该系列课程时,应进一步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精心设计讨论答疑环节,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坚持双语教学英文授课,以促进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合理安排课程授课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内科学)课程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是研究生课程对外合作的一次成功举措,并为对外交流合作的继续开展积累了经验。课程将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和专业英语听说、撰写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临床研究进展的同时,加强了研究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将会为今后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的研究生带来积极作用。

[1]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2]刘国福,李 慧,张 玘,等.研究生课程研讨式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37-38.

[3]刘琛君.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06-107.

[4]史希平.浅谈研究生双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J].理论导报,2006(10):32-33.

[5]唐益群,赵 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7-38,41.

G643

A

1006-2769(2012)05-0868-03

2012-05-10

陆烨敏(1974-),女,上海嘉定人,助理研究员,医学学士,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双语研究进展研究生
锰配合物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先进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