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背景,传奇的故事,人物的特殊性,张氏独有的铺张华丽,都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切史诗电影的元素,或许这部电影就是对“婊子有情”的一个注解。“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古往今来,这种奇女子比比皆是,如柳如是、谢玉英、陈师师、杜十娘等。
张艺谋说牢记历史是希望珍惜今天的和平,善良、救赎和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在特殊的境遇和残酷的背景下,十二个女孩以她们的牺牲完成了自我救赎,绚丽灿烂。但是让人看起来流于肤浅,之于严歌苓,是一种精英、优雅的姿态和西方文明的立场来表达着她的同情;之于张艺谋,是又一次贩卖给观众的包装华丽的商业文化大餐。影片以一种名义来悼念着那些逝去的人,那些卑贱如尘土的人,但是就好像每个人都无法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一样,《金陵十三钗》表现出的也是对别人的伤痛没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影片最后的主题升华想给电影内的人物一个神圣的地位,但是由于主题先行,只是展示出来“人性是美好的,牺牲是伟大的”一个浅显的命题,对人性的挖掘不深,只有表面的传奇和故事,而缺乏心灵的触动和合理的心理支撑。
电影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比之小说,电影做了很大的改动,比如拿掉了玉墨和戴涛(李教官)的情感戏,而增加了玉墨和神父的戏。原小说中神父一直以正面和严肃的姿态出现,而在电影中,一个痞子殡葬师在一步步接近死亡,面对良心和责任的时候才转变成了一个神父,更富于好莱坞式的传奇色彩。
严歌苓作品中的女人都有着担当和侠义、牺牲精神,不管是《金陵十三钗》中隐忍而有主见,下贱而又不下作的玉墨,痴情单纯的豆蔻,还是《小姨多鹤》中的多鹤,都是这样的女性,有着惨烈的生活背景,但是身上没丧失女性所特有的那种优秀的品质和素质,而男性角色就大大逊色了,不管是戴涛,还是神父,出彩的地方都不多,戴涛作为一个军人,不是战死在战场上,而是稀里糊涂地丢了脑袋,而神父虽然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甚至最后也收留下这些无处可躲的妓女,但是整体看来都乏善可陈。可能这就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站在女性视角上观察男性时,对男性心理缺乏一些客观和深入的地方。而在电影中,戴涛的死不再是窝窝囊囊的了,而是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最终死在了战场上。
《金陵十三钗》不是严歌苓最好的作品,严歌苓作为一个被西方文明所浸染的女人,看过很多南京大屠杀的展览,虽然没办法真正了解那些风尘中的女子,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和编剧,还是写出了一定的感情和深度。但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仅没有添加一些更丰富的细节和情感能量,反而把原著中本来有的一些情感和力量也删改的所剩无几。李安对《色·戒》的把握就比较好,把张爱玲的一篇简单隐忍的短篇小说结构得血肉丰满。即使作为一个命题作文,张艺谋的“十三钗”也没有达到他应该有的高度,丧失了锐气,没有了那种可以负载沉重历史进而打动人的感情。
好莱坞式的大片,包装华丽,情节曲折,具有一切商业电影所具有的那些特质:战争、神父、妓女、救赎,但是缺乏一种内心的尊重、同情和真诚,更像是拿着这些元素作为噱头来攫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认同。并且电影在还原人性和细节的问题上没抓住故事的精髓,所以铺垫的不是很到位,有些地方有突兀之感,所以这也是不让人信服和感动的原因之一。本片还有一个无法打动人感染人的原因是太实,缺乏诗意和美感。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弘扬人道主义的片子,但是由于缺乏灵性、锐气而丧失了本应有的深度和震撼力,而制片方扬言要收取10亿本土票房,把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变成牟取商业利益的工具也被许多人所诟病。
[1]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13).
[2]安晓燕.当张艺谋牵手严歌苓--浅谈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的改编[J].电影评介,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