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语境特征分析

2012-11-22 04:20:23李硕
电影评介 2012年7期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小队长时代

1、叙事分析

影片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的结构来讲述故事,导演把故事拆分为四个段落——“疯”、“恋”、“枪”、“梦”,四个段落的时间空间都不统一,带有强烈的导演的主观色彩在其中,又带有后现代中随意拼贴的痕迹。但是这样来构架故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一个“疯”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春天,关于交代主人公疯的原因以一个不切实际的“鞋”为线索草草带过,而是直接把“疯”以后的人物状态展示给观众,还抛给观众一个悬念,就是这个儿子的由来。第二个故事直接把叙事空间拉到1976年祖国的东部,这两个故事却毫无联系,但它也同样的交代了下放后的一个男人(梁老师)的结局和另一个男人(唐老师)故事的继续。第三个故事在空间上与第一个故事相连接,但是时间却跳跃成了1976年的秋天,但是就影片整体而言,我们实在不必要去让它完全遵循一般现实逻辑,因为全片有太多带有神秘色彩的隐喻。第四个故事才讲到了故事的起因,疯妈“疯”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爱人,唐老师和梁老师早在狂欢的婚礼上就认识,唐太太曾经也浪漫的为了爱情走到了路的尽头,最后才交代儿子是在呼啸的火车上出生的,他躺在鲜花铺成的铁轨上,太阳徐徐升起。

整个故事的结构被打乱,按照时间的逻辑排列顺序应该是第四个故事排在片头,但是导演却没有这样安排,我认为原因如下:太阳徐徐升起的时候是给观众留以希望和期待,但是我们有承载着影片进行中已经交代给我们结果的压力,就是这个影片结束时候诞生的新生命(小队长)的死亡。但是那轮火红的太阳充斥着人的眼球的时候,又似乎寓意着时代的压抑终究会过去,即使新生命的灭亡也不能阻挡我们的希望。

2、人物分析

(1)疯妈——穿着一身破旧的军装,外部形体动作与体貌特征不太搭调。她行为乖戾,看似疯癫,但是装疯只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疯妈似乎不愿意从她的世界中醒过来,只有脱离了这个世界或是环境,似乎才可以为所欲为。她有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境界,她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梦境。

疯妈在丧失自我后努力的用另一种方式来捍卫自己,表现出的个性或是说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存在。因此她被大众普遍的给予了一个“疯”的定义。但是她却很清醒的告诉儿子“妈不疯”。但是这种“疯”的表象下掩盖的是真实欲望的表露。她的思想不属于这个南部的乡下,她的思绪全部给了她一去不复返的爱人,于是她的所有肢体语言被给予了夸张疯狂的表现:她固执的上树、刨坑、对猫说话、一遍遍背诵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在一小块草皮上利用锄头来去自如。导演用极具幻想性的视听语言来丰富疯妈的自我保护机制,似乎是她在自己的世界中长睡不醒,然后远离伤害。

她像一头长了锋利牙齿的小野兽,以疯癫的方式捍卫自己和儿子,这暗示的是她疯癫背后是无边的焦虑。焦虑之一是她害怕自己的儿子也会受到同样的时代性的创伤,害怕失去所以首先让自我封闭。焦虑之二是来自于她自身,是时代创伤下的自我焦虑。用鹅卵石筑成的小屋,里面的任何物品都是弱不禁风的,一个喷嚏都让他们碎得面目全非,这个昏黄灯光的墙面凹凸不平的小屋,一厢情愿的回忆与构建,她用断断续续的记忆小心翼翼的拼凑着自己七零八散的爱情,守护着她和李不空的爱情果实。但是记忆并不是坚不可摧,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它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埋葬或自我埋葬可以用来解释她的破坏欲和攻击欲,她疯狂的摔碎房间里的一切玻璃器皿,这似乎也是消失前的爆发。在此之后,疯妈回到所谓的主流人对正常的理解,她就消失了,因为这种正常的存在已经让她的自我价值解体消失了。消失的方式如同存在时候一样让人难以理解,在她曾经可以完美驾驭的一小块长满青草的土地像河流延伸的地方消失了,关于她去了哪里导演没有给过于清晰的交代,就像当初李不空凭借几件衣服说自己死去了一样。

(2)小队长——是一个人性被压抑年代的充满希望却又走向灭亡的产物。1976年的少年时埋在过去和将来的一枚定时炸弹。这个思想禁锢的时代让小队长这个年龄层段的人很是尴尬,封闭的环境让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却又充满好奇和向往。对权威的秩序在遵守的同时,又带有坚决的反抗,是一种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反抗。小队长出生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仿佛就是那轮天空中徐徐升起的太阳,让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但最终死在了一个不准许挑战权威和寻求真理的压抑年代。小队长在影片中完成了从一个尽职尽责帮下放的唐叔记工分的小男孩到为挑战父权寻求真理而死亡的男人的转变。起初,他在默默为他记下工分的同时,也暗含了他对唐叔所代表的父辈的权威的服从;小队长与唐太太发生了关系,这本身是对性本能的追求,但是他却不知不觉的竖起了向代表着父辈的“唐叔”宣战的旗帜,有点杀父娶母的意思,他在说出“就叫我阿辽沙吧”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他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转变。而后他又独自去寻找和探索关于“天鹅绒”的真理,这也许是他唯一自己探寻的想要得到答案的事情,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去外地的经历,然而就是在这次真理得到证实的同时,他的生命也意味着结束,导演在这里的寓意很明确。在这个时代里,不需要靠自己去探索什么所谓真正“真理”的东西,子辈所要做的就是要遵从父辈留下的传说以及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

对父亲的认知,小队长只从疯妈那里得到两件事情的描述,一是一张被挖去了父亲的脸的照片,还有一堆他还没有拆过封就被丢进大火里面的信,其他的关于父亲,他一无所知,母亲是这样描述的:父亲所在的队伍是最可爱的人,甚至关于母亲的记忆也带有梦境般的色彩,老照片中,父亲缺失的脸的背景是熊熊燃烧的烧信的火,加上疯妈感伤而坚定的诉说,构成了小队长心目中对于父亲形象的幻想,这个抽象的父亲带给小队长的只是无限的想象。时代的浪潮可能留下无数个像小队长这样从未与父亲谋过面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对思想的压抑与束缚相抗争,当在寻求解决和反抗的出路时候,遭到的必然是悲剧性的扼杀。

(3)林大夫——是那个对性的揣摩、想象、向往和饥渴的时代,导致了林大夫成为被欲望操控的失去自我理性、无法自拔的女性,自始至终被自身都无法操控的情欲所指挥着,林大夫的大胆夸张对于欲望的追求和表现与禁欲的年代格格不入。“潮湿”一词用来形容她显得再合适不过,举手投足之间都表露出无法克制的对性的渴望。但是在感情无法在正常的途径得以宣泄的情况下,甚至想出利用组织关系名正言顺的完成自己的需求的想法。她大胆的站出来指证梁老师,想通过此方式来表达对梁老师的感情,在不同男人以不同的手感摸她的屁股的时候,她满脸的陶醉和被挑逗的兴奋将她身体里涌动的无处安放的兴奋表现到了极致。

(4)梁老师——手指拨动着琴弦弹奏出的美丽旋律和充满磁性的歌声让梁老师身上蒙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薄纱,让他成为众多女性的性幻想对象,相比那些用各种手段来表达感情的大胆女性形象而言,他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压抑的痕迹,他本能对于欲望的释放也只能在拿起电话那句“丢你老母”和干净清澈的琴声中实现。梁老师这种对本能欲望追求的刻意压制如同他收藏的那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枪。仿佛是上帝把行使权利的工具给了他,但是由于时代的压抑又把行使的权力收回,只留下一个无处施展的工具,形同虚设,又让人苦不堪言。面对一群群对他仰慕和幻想的女人他表现的是无奈,他略带恐慌的注视着这带有时代意义的欲望游戏,他努力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却还是被《红色娘子军》掀起大腿的挑逗冲昏了头脑,在一个分不清楚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的年代,唯一一次符合本能欲望的行为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抓流氓”像点燃了的导火索一样,迅速蔓延在群众中,引爆了整个现场,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本能反应,然而被摸者与摸者最后沉溺在在黑暗中,成了一个谜。在一个是非混淆不清的年代,梁老师只能以死明志,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来表示自己对时代的不解与困惑,也排解本能的欲望和忧愁。

(5)唐老师——唐老师在片中的身份是多变的,他是林大夫的情人,是唐老师的朋友,是山里孩子们的老爹,是小队长的唐叔,是一个曾有浪漫宣言又处处留情的丈夫。但是无论哪一种身份,那只喇叭和枪一直伴随他始终,他身上的野性、威严和霸气也在这两个道具上体现了出来。像是发号施令一样宣战般的喇叭吹响后,林大夫就会乖乖的来到他的房前,山里的野孩子们就会齐聚一堂,野鸡就会逃命般的群舞,而一声声枪响到处释放着他征服后的快感。唐老师下放到这个南部的乡村填补了他们缺失已久的父亲形象,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孩子们行为的范本,他所代表的是不可撼动的权和力量,他可以在山里游荡寻求满足感而“站着茅坑不拉屎”,但是在有人试图侵略时,他又霸占着自己的领地。他也不断编造着只属于他的性幻想,把枪作为男性性象征的指代,把女人的皮肤想象成天鹅绒的柔软,所以当小队长在找来一块真正的天鹅绒打破他的性幻想时候,他毫不犹豫的把阻止他想象的现实毁灭。

(6)唐太太——曾经相信海枯石烂浪漫爱情的唐太太在历经时代造成的两地分居的生活磨练之后,她身上的光芒也开始消失殆尽,变成操持起柴米油盐、炊烟袅袅的传统女人形象,曾经的风情万种早已不见踪影,只能给一个小队长去传达“大炮要了女人”的性暗示,而关于“天鹅绒”的感知传说也只能留给一个不懂世事的青涩小队长去想象。

3.视听语言

(1)“疯”——影片的开头,一双性感女人的脚占据了画面,随着她的奔跑,把厚重干净的红土地、云山缭绕如仙境一般的村子、色彩绮丽开满花朵的房顶、路边成群结队的动物、丝绸般静谧的河流等风景一一包揽进观众的视线,如油画般的绚丽多彩,如梦游般的酣畅淋漓。

(2)“恋”——静谧的河流上,轻盈的疯妈的躯体,浮光掠影的水面和小队长无奈的眼神在一首《美丽的梭罗河》中过渡到了下一个故事。“你的光荣历史,我永远记在心上”仿佛在诉说历史对逝去人们的记载。“恋”是通篇镜头表现最细腻的一个段落。故事在梁老师手指拨动着琴弦的美丽旋律和充满磁性的歌声中展开,镜头如流水一般流畅,窗外柔美的光线洒在一群揉着面附和着梁老师歌声的女孩子身上,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嬉戏打闹,绷直踢出的小腿,蒸笼里散发着白色的氲气,桌子上整齐摆放着的色泽鲜艳的蔬菜使得干净的画面获得无限的生机。这几组镜头处理的唯美干净。而当镜头切换到陈冲饰演的护士给梁老师包扎伤口的画面时,镜头的游离不定突出了语言无法诉说的情欲和暧昧。一个口罩的特写镜头,把潮湿的充满欲望的呼吸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林大夫踮着脚尖,两条腿不安分的摩擦着,呼吸的频率也变得急促,镜头就随着她肢体的运动不断地游离,白色纯净的空间被她的欲望所点燃,空气中流动着暧昧的气息随着心跳的韵律带有呼吸感的节奏将情绪烘托到了极致。

(3)“枪”——这个段落用了大量的仰拍凸显唐老师在山林里生龙活虎的满足感,镜头旋转,唐叔拿起小号,奏响像征服林大夫一样的旋律。在山林里,依然是色彩绚烂,来映衬唐叔的成就感和狂野的生活。当然也有温馨的炊烟升起的南部乡下的场景,色彩淡雅,恬静的生活气息表露无疑。

(4)“梦”——一望无际的荒漠里,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一个滔滔不绝 ,一个默默无言,一个去认领自己男人的遗物,一个是去寻找自己浪漫的爱人结婚。大量的逆光拍摄表现在路的“尽头里”男女相拥的浪漫场景,同时不断旋转的让人略有晕眩的镜头瞄准了这个无助绝望的女人,背景为黑色,观众清晰看到她脸上的泪痕和哀伤。在婚礼的狂欢场面中,出现了库斯图里卡的影片《生命是个奇迹》中也出现过的魔毯划过天空的场面,众人群舞,心灵如同飞上天空漂浮的篷布一样自由无拘束。火车呼啸而过则是赛尔乔•莱翁的《革命往事》中的经典段落。吉普赛音乐也与那离群索居、漂泊上路的感觉水乳交融。这一切都像是为了等待在铺满鲜花的轨道上新生命的降临,在绚烂的色彩簇拥下的是新生命的呱呱坠地。

整部影片充斥着的欲念都徘徊在词句之中,隐晦又满是悬念,导演将无法用语言传达的超出时代的文本含义融入到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绚丽多彩的视听语言之中。用视听语言来解读那个禁欲年代导致欲望泛滥的聒噪不安,表现人的本能被压抑而无处释放的忧愁与焦虑,传达时代创伤后难以治愈的乖戾和疯癫。在最干涩,没有话语权的年代,用最外露、最夸张、最大胆的镜头来抗击时代的压抑。影片向观影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晦涩年代的疯狂的故事,影片及表现出了姜文的霸气与豪情,又表现出了他的细腻与敏感。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疯狂的“梦”的力量。

1 邵清风、俞洁主编.《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2 贾磊磊.《当代电影》2008年

3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太阳照常升起小队长时代
小队长连连看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06
HANDS OFF THE WHEEL
令我开心的一件事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电影评介(2016年2期)2016-05-26 15:02:03
我当上了小队长
《太阳照常升起》的叙述策略探悉
现实与虚幻的逻辑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3: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