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凭借着《低俗小说》这部充满黑色后现代风格的“三段式结构”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击败了多部名家力作,夺走了金棕榈大奖。而与十五年前如出一辙的是,在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昆汀又用《无耻混蛋》给了世界影坛一个大大的惊喜。《无耻混蛋》以独特的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手法、诡异的黑色幽默捧走了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奖,并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疯狂揽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的提名。“电影顽童”以令人咋舌的叙事结构颠覆了二战军事电影的固定模式,而《无耻混蛋》的横空出世更使得“昆汀式”高贵动人的暴力再一次得以升华。
“暴力美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炫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在心理上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1]
探寻暴力美学的发展轨迹,它起先受英、美电影的启发,是以暴力的形式批判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善恶是非,专指开始于希区柯克影片中仪式化暴力场面和新好莱坞影片中的暴力风格化,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71年导演的《发条橘子》、马丁·斯科塞思于1976年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而后在中国香港,暴力美学开始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徐克的武打片等将暴力场面的形式美感和风格化程度发展到极致,削弱了社会道德教化作用。至此,暴力美学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较为单纯的、影响力波及世界范围的电影美学形态。
在西方电影世界中,有些导演更是将暴力美学的精神带入到英雄主义的塑造中,把玩出新的花样。昆汀不但是暴力美学最传神,也最具个人主义的继承者,而且将暴力变为自己特有的风格,受到全世界电影迷狂热的追捧与膜拜。
《无耻混蛋》这部二战题材影片的故事框架来源于1967年查尔斯·布朗森导演的《十二金刚》和1978年的意大利B级电影《戴罪立功》。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期间,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犹太裔美国陆军中尉——头号混蛋奥尔多·雷恩,率领一批因违反军纪被判处死的犹太裔兵痞去执行刺杀德国法西斯政要的“基诺行动”。而亲眼目睹家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幸存者——法国女孩索莎娜·德莱弗斯则乔装成电影院老板,久久不能忘怀家人被杀害的惨痛过去。正当这时她邂逅了想要追求她的德国狙击英雄佐拉,而佐拉也利用自己的关系将描写自己英勇战斗的电影的首映式安排在了索莎娜的电影院。正当索莎娜酝酿着自己的复仇大计,用一把火把德军官员全部烧死的时候,混蛋奥尔多·雷恩也带着他的队伍悄悄展开了行动。最终,为了相同的目标,两伙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电影院同德国纳粹军官一起,在这场大火中消亡。而奥尔多·雷恩也在美军领地将电影中的最大反派——纳粹军官上校汉斯·兰达俘获。
从最初构思到准备剧本,昆汀沉淀这部作品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在昆汀的作品中从不单纯的以恶来表现恶。他说,他只想拍让自己过瘾的电影。那么,面对犹太人向刽子手纳粹的复仇,除了以暴制暴的方式别无选择。犹如影片片名,“无耻混蛋”、“头皮控”们面对自己的死敌,当然不会正中红心一枪致命。他们以嗜血为乐,杀人偿命仿佛不是自身嫉恶如仇的品行,而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而已。于是一场疯狂的“头皮游戏”瞬间展开——“你们每人欠我100张头皮,别想赖账,好好干,我也要去割属于我的头皮了”。镜头不加掩饰毫不回避的展示着“棒球手”抡圆棒球棒,大力朝人头挥棒的场面,周围观战的“混蛋们”欢呼着,叫嚣着。这种野蛮被肆意扩张着,一场场残酷的仪式祭奠着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第四章:电影院行动中“地下室谈判”那场戏中的情节设置可谓是对人性与战争本身赤裸裸的讽刺。酒桌之下的三支手枪都不约而同地对准了同一目标——对方的生殖器。这个人体的特殊器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欲望的泉源”。人与人之间的不满、竞争、冲突,甚至战争,都是在原始欲望的始作俑下一步一步发展出的实际表现。而这里用手枪对准生殖器,似乎隐喻着人即使不断尝试着鞭挞欲望的根源,却总是无法阻止由它的无尽积聚而最终迸发的战争,人性的矛盾与鄙劣无疑在其中可悲地体现。之后便是一阵15秒钟枪林弹雨的杀戮,这一段剪辑是混战的快速蒙太奇,昆汀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演绎得扣人心弦、震慑四方,极限的浓缩造就了此般极致的精华。
昆汀曾这样定义自己:“我不想成为一名枪把式,如果我仅以一名拍匪盗片的家伙闻名于世,我想,我将会变成一个令人十分厌恶的人。”但实际上,暴力是提起昆汀电影万不可回避的一大特点。1994年,正是凭借着一部黑色匪盗片——《低俗小说》,才让昆汀·塔伦蒂诺的名字开始在国际影坛绽放,并至今熠熠生辉。《低俗小说》采用“三段回环式故事结构”,不加修饰的描述了发生在90年代美国现实社会中的抢劫、吸毒、同性恋、黑社会团伙间的火拼以及各种肮脏的“交易”等等,将电影在观众印象中唯美暧昧的印象全然消解,转而以惊世骇俗的血腥和暴力带给观者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之后,同年上映的《天生杀人狂》不但巩固了昆汀在国际上的地位,更使“暴力”成为昆汀特制的符号,戏谑世界影坛二十年。
即将在今年年末上映的西部片——《被解放的姜戈》,其强大的演员阵容让电影在拍摄之初,就吸引了西部片迷们狂热的关注。而这部影片将会依然延续昆汀式我行我素、大胆创新的重口荒诞。有影迷戏称,昆汀暴力风格的消逝,将与世界末日一同到来。这种极具个人魅力的电影表达方式,让感情在其中得以纯粹净化,将单纯的感官刺激衍化为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上升到现实社会、灵魂道德的维度。
[1]郝建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