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琰
《白蛇》又名 《白蛇传》、《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 (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蛇》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并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戏曲和曲艺,广为流传。
作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民国时期开始已经流传几个《白蛇》的版本,其中比较熟悉的杨仁麟、曹啸君、金月庵等名家版本,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经过多年演出和改编,《白蛇》已经成为评弹主要传统书目之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评弹团蒋月泉和朱慧珍两位大师,艺术造诣正处于巅峰状态,他们和弹词名作家陈灵犀先生合作改编了《白蛇》。经过他们的精雕细琢,一部光华熠熠的艺术精品流传至今。蒋朱档《白蛇》不仅在理、情上作了很大的改变,还在艺术上作了很大调整,特别是书中加入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唱段,成为评弹艺术的经典,其中“赏中秋”男女对唱已进入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评弹艺术登上了世界乐坛。
前不久,苏州广电总台组织一批当今活跃在书坛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排练演出了青春版的 《白蛇》,我有幸参与演出了 “断桥”、“弥月”、“哭容”、“哭塔”等四回书目。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使我得益匪浅,我还从中悟出了一些有关评弹传承的体会。
1.青春版《白蛇》为更多演员学习大师的艺术创造了机会。我们这批演员来自二省一市各评弹团体,多位演员并不是蒋派传人,这次《白蛇》复排演出,打破了传统的门户之隔。
2.多位演员从事评弹事业已二十多年,平时演出几乎都要用到蒋月泉和朱慧珍两位老师的唱腔,这次我们从抄本子自学内容情节开始,反复系统地听他们的原版录音,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反复排练。“白蛇”有大批经典唱段,我承担的四回书是“白蛇”的主要段落,特别“断桥”、“哭塔”中有着非常著名的唱段,我对朱慧珍老师的运气、运腔、吐字、吐气、真假嗓转换、曲调转折等唱腔技巧和贴近人物感情的旋律变化仔细进行研究揣摩,字字斟酌,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多思考,勤练习,直到登台。在上海、苏州等地演出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3.音像版资料是传统戏曲和曲艺最容易让观众接受的形式,也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秋万代保存下去的必要措施。京剧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已经完成“音配像”工程,实现音频版向音像版的转换。评弹和京剧表演形式不同,“音配像”固然不能照搬,但青春版《白蛇》在一定意义上有“音配像”的效果。如果有关部门能将更多仅有录音资料的优秀评弹传统书目,参照青春版《白蛇》的做法,组织力量完成“评弹音配像工程”,评弹遗产的积累就会丰富起来。
4.传统一对一,口传手教的师徒传承形式目前已不太可能实现,亟待探索新的最佳传承方式。近年来,评弹界对有一定舞台经验青年演员的传承采用了多种措施,如与老演员拼档上台,举办培训班,请老演员指点排练选曲选回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组织青春版《白蛇》的演出为传承增添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我认为是比较系统、全面,有深度的,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