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冬梅
听众在欣赏评弹艺术时,心理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对有的书目感兴趣,对某些书目不感兴趣,这里除了书情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和他们在欣赏时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研究听众的心理活动特点使他们在欣赏时按照演员表演所提示的指向进行,对我们评弹的创作与表演都有重要意义,听众在欣赏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上的追求。
一.和谐性。由于对评弹艺术的熟悉程度不同,我们不妨把听众分为新与老两种,老听众听书时,由于他们对评弹熟悉,所以对角色类型、说表风格、甚至流派唱腔都极为熟悉。对评弹流派如数家珍,懂得其中韵味,乃至台上唱“世间”他们会接“哪个没娘亲的”,特别对一些听久了的传统名段,更是如此,他们会把常听的某个艺术家的唱腔来做对照,当旋律和韵味相重合时,便会摇头晃脑,达到了一种“和谐”,满足了精神上的追求,感到是一种享受,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例如很多艺术家代表作,蒋月泉的《杜十娘》、《莺莺操琴》、张鉴庭的《误责贞娘》《芦苇青青》,严雪亭的《杨乃武——密室相会》等等名唱段,都有这样一批老听众,他们不需要向书台看一眼,便能领会演员表演水平如何,有时甚至闭目养神式的欣赏台上的表演,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而对于新听众,因为评弹表演手法有固定的程式化,虽不比老听众那样熟悉,但唱腔在“一曲”基础上“多变”,如沈薛为主的马派系列,包括蒋调基础上形成的丽调,张调,尤调等,不论板腔体或曲牌体,都有基本唱腔反复运用,当他们多听以后心中也能形成一定的发展走向,也能感到一种“和谐”,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因此,不论新老听众在欣赏时心理所追求的都是那种“和谐性的共鸣”,如果演员的表演不能使他们得到这种共鸣,就会影响他们继续听下去的心理,而失去一些听众。
二.期待性。听众听评弹能够产生“和谐性共鸣”的原因,是因为心理有了内在的走向以后,要求演员的说腔按他们的心中的这种规律,而产生一种期待性,有了这种期待性,也表明听众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演员的表演,他会辨别,如果较长的时间内不能满足他们这种期待性,便破坏了他们听书的兴趣,例如一些大型评弹演唱会,采用大乐队伴奏,甚至是交响乐伴奏,对演唱也有很多约束,唱腔设计变化太大,也就破坏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性,便会使他们不满意,认为是不成功的改革,而如果新唱腔偶尔出现,随后又返回到原有唱腔,能继续使老听众听到新腔的同时得到某种和谐性,一般说他们会认可的,所以评弹流派的形成中有的很容易被接受,称之为某人的新流派,而有的却不被接受,也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在每天演出结束时要卖关子,也是为了造成听众要知道后事如何的期待性,吸引他们继续来听,这久而久之也成了评弹的法宝,目的是为了增强听众的期待性,在这种期待性中,蕴藏着听众心理的审美追求,达到了这种追求时也就产生了快乐,认为欣赏了一次很好的演出。
所以评弹演员应该知道听众心理的这种和谐性与期待性,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表演达到听众心理认为的这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