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余
小淮剧是一种流行于江淮一带的地方小戏,它素以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等特点见长,尤其是在表现近现代生活题材作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广大淮剧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了弘扬郑板桥的民本主义思想,由著名导演俞克平执导的系列小淮剧《板桥卖画》、《板桥断鸡》、《板桥思亲》在板桥故里隆重上演,产生轰动效应。自公演以来,观众人数已达数十万人次。2010年该系列剧荣获中国戏剧文化奖,并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作为一名淮剧演员,我有幸在《板桥卖画》一剧中扮演了一个小人物形象——老蔡头一角,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小淮剧《板桥卖画》是根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它主要讲述的是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因厌恶官场黑暗而“弃官买竹”隐居扬州、画慰劳人、扶困济贫的一段史实。根据要求,该剧要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故事情节的启承转合,而且要具备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小戏表演的难度着实不小。该剧从头至尾仅三个角色,画家郑板桥、财主汪有财、佃农老蔡头。相对于其他两个角色,老蔡头在剧中的戏份并不是很多,但其作用却非常关键,因为整个事件都是围绕他展开,这个人物是从头到尾贯穿全剧的一根红线,如果表演不到位,整个剧情链条就会断节,身为演员我很清楚,在戏曲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小戏尤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好这个人物形象呢?从艺三十年来的舞台实践经验告诉我,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理解作品、理解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在戏中的作用,正如《明心鉴》所云要“知其事、明其理、察其言、观其行、鉴其色、辨其貌”,才能准确地吃透人物的性格,从而得“角色之心”。通过反复分析剧情、领会作者创作意图,我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老蔡头这个人物的角色定位,我觉得通过老蔡头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贫苦劳动者忠实、老实、善良的本质及其不幸的生活遭遇,才是我这个角色需要诠释的关键之处。在表现手法上我主要把握住了如下几点:
一.抓住矛盾冲突,凸现人物性格。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演戏就是演人,就是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在《板桥卖画》中,老蔡头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为了生活而终日奔波不止却食不果腹的贫苦菜农,因灾荒、多病而欠下财主汪有财的高利债。从剧情上看,这个人物在全剧中只是个配角,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作者既然安排这个人物出场,就一定有他的价值所在,甚至有着极大的必然。那么,如何才能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呢?恩格斯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通过对剧中人物关系的分析,我觉得老蔡头与汪有财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是我刻划老蔡头人物性格的最好切入点。从老蔡头出场开始,我则紧紧抓住两个人物之间由逼债而引起的矛盾冲突,从细微的一举一动、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表情着手,来一步一步地表现出老蔡头的性格特征。当一个两鬓如霜的穷苦老人面对财大势大、凶神恶煞的财主的逼债时,他首先表现为苦笑,继而是哀求、无奈、绝望、在寒风中战栗、抖索,当他听说自己可用板桥字画来抵债时,又感到一丝生的希望,因为他知道板桥就是穷人的救星。这一系列通过舞台刺激所带来的人物心理情绪的自然流露,真实地表现了老蔡头忠厚、老实、善良的人物性格特征。老蔡头与汪有财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旧社会封建主与底层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一个缩影。从老蔡头身上,让人们读出了忠厚与善良。同时也从另一面读出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尖锐批判。通过小人物,展现大视角,这也是作品深刻思想内涵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二.人物语言运用的通俗化、口语化及其地域特色。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不但要从外部特征上去刻划人物性格,更要在语言表达上狠下功夫,寻找更贴近、更适合角色的人物语言。《板桥卖画》是一个清代题材的小戏,人物语言既不能用传统戏念白方法,也不适宜用现代语言,它只能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特别像老蔡头这个小人物,他的念白必须符合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身份,才能使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我突出了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特色,有意识地将剧本给定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方言——板桥家乡话,从语言上拉近了角色与自我的距离,从而也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老蔡头卖菜时的语言,则是来自从前生活中生意人常用的“吆喝”,经过艺术加工,我用淮剧数板的方式,将其呈现于观众耳畔:“卖菜吆——青菜、萝卜、黄芽菜——卖吆——”,语言朴实无华,但它们实实在在来自生活,体现了语言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人物动作生活化、形象化。戏曲程式是演员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但像老蔡头这个清朝时期的下层平民形象,表演时却不能有半点古装戏的痕迹,否则便脱离了现实生活场景,使人觉得不真实、不自然。我在消化、用活戏曲程式的基础上,着重揉进了现代戏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动作更趋于生活化,从而使人物更丰满、更形象。
小淮剧《板桥卖画》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的艺术实践。它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磨练、进步和收获,同时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演员,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少,只要你用心用情去投入、去付出,再小的角色也会熠熠生辉。当然,它更多的是留给人们关于人物命运的思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能否以史为鉴,能否对弱势群体的利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缩小因分配不公而带来的贫富悬殊,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将以此为起点,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舞台艺术形象,为中华淮剧艺术的繁荣作出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