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娜
《锁麟囊》创作于1939年,由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编剧,1940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首演于上海黄金大戏院。
该剧说的是:登州富家女薛湘灵出嫁时,其母将装满珠宝的锁麟囊作陪嫁。新婚之日途经春秋亭突遇大雨,偶遇同样在此避雨的出聘贫女赵守贞。贫富相遇,赵守贞感叹不已,失声痛哭。薛湘灵动了怜悯之心,以锁麟囊相赠。六年后登州突发大水,薛家万贯家财被大水冲走,薛湘灵沦落为富绅卢员外家帮佣。一日在哄小公子玩耍误入朱楼,发现当日相赠之锁麟囊,时过境迁,睹物思人,不觉失声痛哭。卢夫人见此情景便详细盘问,得知薛湘灵即是当日赠囊的恩人,而卢夫人即是当年的赵守贞。于是便将薛湘灵待如上宾,又助其一家团圆。
这是集程派艺术特点于一身的大成之作,下面就谈谈我演这出戏的点滴体会。
《选嫁妆》是薛湘灵的第一次出场,艺术特色在于她上场前在幕后通过大段的念白来表现出富家女的娇宠任性、傲慢刁蛮。因此在念白处理上既不能快也不能拖,要恰到好处。接下来演唱“四平调”,既要保操持“四平调”调性抒情的特点,又要唱出这位千金小姐的娇嗔之情,使薛湘灵性格马上能鲜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对她又爱又恨,同时也为后来她没落时发生的人生感悟,做了大量细致的铺垫。
“春秋亭外风雨暴”这段“二六转流水”的唱腔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程迷,还是票友,都能随着这段明快地节奏吟唱,《春秋亭》一折也掀起《锁麟囊》全剧的第一个高潮。这场戏着重体现薛湘灵虽然刁蛮任性,而要表现出她的另一个本质——善良仗义,怜贫济困。这段独具匠心的“二六、流水”的唱腔反应出薛湘灵从衣食无忧的天真少女,对贫穷有了第一次感受的心理变化过程。程派的唱腔是极具特色的,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跟程砚秋大师对字韵、唱腔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这场重点是用唱去刻画人物,所以演唱时要求字字清楚,做到字头,字腹,字尾之间的过度要自然,不露痕迹,既要清楚也不能把字咬死。
从剧本的结构上讲,“回娘家、发大水”这两场戏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一般说来过场戏不为人们所重视,而忽略了这两场在全剧中所起的作用。我觉得这两场戏是整出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打扮光鲜的薛湘灵领着儿子回娘家探母的悠然,突遇水灾后衣衫不整的失魂落魄,形成了这个人物的强烈对比。这两场戏的板式结构为西皮,“回娘家”的唱腔注重突出一个“喜”字,表现出薛湘灵回娘家时的欣喜之情和当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发大水”要着重唱出“慌”、“伤”与“悲”字,表现出薛湘灵突遇发大水时的慌张与害怕,以及所有亲人在大水中罹难的悲痛欲绝。特别是哭娘亲、哭娇儿和哭官人的几个“哭头”要唱出不同的“悲痛”之情,表现出薛湘灵发现失去亲人时的悲伤与无助。只有把这三种情绪表达准确了,才能让剧情层层递近,更加扣人心弦。
《朱楼》是全剧的重头戏,唱做念舞俱全,是一次对演员的唱工和做工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这段“二黄慢板”转“快三眼”把一个娇滴滴的千金大小姐历经生活磨难,在沦落为哄孩子玩的老妈子之后,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的情境表现地淋漓尽致。“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在处理这段时要唱的低沉,委婉,似断非断,演唱要根据薛湘灵此时省悟、后悔等各种情绪来演唱,观众才会随着薛湘灵哭而哭,随薛湘灵笑而笑。在唱以后,表演的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找”字,然后在找皮球的过程中还要带有“慌”的情绪,这场也俗称“找皮球”,卢夫人一再嘱咐,东阁朱楼年久失修不可上楼,否则要严责不贷,而小主人麟儿将皮球抛至楼下,哭着闹着要找回皮球,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上楼。通过舞台实践,我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找皮球固然需要用大量的圆场和水袖进行辅助,但并不是圆场溜了,水袖漂亮了就算是成功,其实是背离人物而行,成了一味卖弄基本功,圆场、水袖一定要为人物服务,为剧情服务,技巧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让椅》是以唱为主,主要板式为“西皮原板转流水”,节奏明快,又娓娓道来:“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霎时间日色淡似坠西山”。卢夫人为了弄清薛湘灵是否为当年赠囊之人,因此对她详细盘问,而薛湘灵并不知情,处于惊恐焦虑之中,在卢夫人的安慰下逐渐平和,进入回忆的情景之中。这场戏在把握好卢夫人三次让座的感觉,第一次坐,欲坐又不敢坐,在卢夫人一再坚持下才稍稍坐下;第二次坐又增添了几分不安与惶恐;第三次坐更加地心神不宁。随着盘问的加深,卢夫人心里越来越有底,薛湘灵则反之,所以她的内心也一直充满着疑问又不敢直接询问。
卢夫人最后确定薛湘灵即为赠囊之人,助她全家团圆,全剧在《大团圆》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当薛湘灵与母亲,大器儿,官人灾后重逢,心中是无比喜悦,所以在唱这段大“二六”时情绪要欢悦,有点激动,但又不能失身份,要喜而不形于色,她心中的疑惑直到最后卢夫人道明真情原委,才恍然大悟。这才有了“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最后的这一段“流水”要唱出团圆的喜悦。
以上是我的点滴体会,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求索,更好地继承和学习程派艺术,为弘扬程派艺术而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