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晨雪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登峰造极的一部佳作,《红楼梦》被太多的剧种搬演,越剧、京剧及多种地方戏,不胜枚举;相反地,向来有才子佳人戏最佳演出模式的昆曲却一直没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这不得不说是个大大的遗憾。
去年由江苏省昆剧院张弘老师执笔编剧的昆曲 《红楼梦》折子戏建组开排。这部戏虽然是新编,却是以传统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没有花哨的舞台,没有夸张的造型,也没有宏大的叙事,简简单单朴实淡雅的折子戏,曲词典雅古朴,唱腔平和熨帖。我在其中参与排演了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分别是薛宝钗、王熙凤,同时也参与了林黛玉一角的课堂教学。三个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可以在一出戏里同时学习演出,这让我这个喜欢创造喜欢挑战的人不由大呼过瘾。演出过几场之后,有认可,也有善意的批评。我也根据这几场演出的经验,谈谈我对这几个人物的认识,不到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薛宝钗——半作红妆,半学儿郎。这是《识锁》一折的一句唱词。“识锁”的情节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做赘述了,值得思考的是这一折宝钗的人物定位。宝钗出身名门,腹有诗书,实为闺门旦行当里的典型。而考虑到家庭情况,宝钗这个人物又和我从前塑造过的杜丽娘、李香君有些区别:她比杜丽娘多了些“刚”,而又非李香君的那种“烈”。这种“刚”无关气节、无关家国,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气质的体现。薛宝钗沉稳大度,牡丹一般“任是无情也动人”。而张弘老师这一句“半作红妆,半学儿郎”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想到这里,我便将这一点作为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基础点,更有原著曹公将宝钗比作杨妃的例子(《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于是我在表演的过程中,在将薛宝钗做闺门旦家门处理的同时,也参考了些许从前学习《长生殿》的例子,将一些杨贵妃的雍容华态融于其中,力求达到一种端庄不失风流,大气却也娇柔的状态。
这一折戏,真真地要感谢我的恩师胡锦芳先生,胡老师曾经演绎过旦角这一行当不同家门的许多人物,处理方式和手法各异。这次胡老师是《识锁》一折的主教老师之一,耳提面命,使我获益匪浅。
王熙凤——谁识我一世聪明?曹公原著里这琏二奶奶是机关算尽的典型,弄权铁槛寺便是她使手段的开始。小说里的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而我出演的《弄权》一折,主要要表现她的“精明”。
王熙凤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她和之前的闺门旦们不一样,和大观园其他的小姐们比起来,她不富诗才,也没有姑娘少爷们寻欢作乐的兴致。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不仅将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更是不露声色地从中渔利,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在学习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便开始考虑,这个人物怎么处理,才能避开我之前出演其他闺门旦的惯性,使这个八面玲珑的泼辣角色丰满起来?想来想去,我考虑借鉴泼辣旦的一些表演手法,不仅把眼神用得犀利,更兼有扇子和水袖的处理,干脆利落,将“辣”字表现出来。
戏里的王熙凤是很想得到那三千两银子的,笔尖儿一扫,事便成矣。但是她不能表现得太明显,要让老尼看出她的“拒”,更要让观众看出她的“迎”,这种表演不能光靠唱词光靠对话,更多的是需要演员的肢体和表情。这对于我来说还是个挑战,所以这里我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不知道观众朋友们是否满意,更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反馈,批评更是需要,在这里先谢谢各位了!
林黛玉——知音者芳心自懂。林黛玉这个角色我一直跟着组学,至今没有演出的机会。如果有一天能够登台演出,还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这里,我也简单谈一谈我学习这个角色的心得吧。
提起“林黛玉”这个名字,我们脑子里便会浮现她那一首首才华横溢的、使人为之叫绝的诗作,什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啊,什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啊,什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啊等等等等。好玩的是,这次张老师编戏,重点并没有放在这些让人触目伤心的情节上,而是选取了“别父”和“读曲”两个片段。一个表现的是父女深情,一个表现的是小儿女情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别父》一折,和常见的送别戏,如《南浦》《折柳阳关》不同,这是父女间的别离,虽说不上是死别生离,差也不多。我于是在参考了上述别离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寄子》中父子别离的痛楚,不知道效果如何。
《读曲》一折我自己很喜欢,尤其是里面引用了王实甫《西厢记》的“听琴”的原文,唱起来含英咀华,口齿生香。这一折的黛玉有些恋爱中的小女儿情态了,对于《西厢记》一类写尽儿女真情的“禁书”,真情流露。更有后面“听曲警芳心”,一句“如花美眷,逝水流年”竟让这位时尖酸时刻薄的小姐“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演起来,想想就过瘾。
希望有一天能在舞台上,将这两折戏呈献给大家。
通过此次饰演《红楼梦》里三个不同人物,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运用不同的水袖、眼神、身段、台步语气等来刻画不同人物及闺门旦行里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表演,让我收获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它定会在我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红楼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