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祥
王少春(1932—1996),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淮剧名角“四少一芳”中的第一少(“四少一芳”即:王少春、李少林、陆少林、程少楠、周筱芳)。他原名王友朋,盐城市人,泰州市淮剧团创始人,首任泰州市淮剧团团长,曾任泰州市艺术剧院副院长、江苏省剧协理事、泰州市淮剧团名誉团长。
王少春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王恒和习艺,后师从韩德友学习武功。他还学过京剧,戏路较宽,功底扎实。他唱功超群,做派出众,能文能武。不但擅长小生,须生、老生、文丑、武丑样样出彩。
王少春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扮相英俊洒脱,唱腔洪亮醇厚。他先后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主演的剧目有:《白蛇传》《香罗带》《东进序曲》《焦裕禄》《海港》《十五贯》《秦香莲》《买官传奇》《唐知县审诰命》《审坛记》《王宝钏》《牙痕记》《李三娘》。1957年获江苏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他主演的电视剧《买官传奇》获第二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江苏省第三届优秀戏曲电视剧奖。
王少春先生的唱腔在淮剧流行的地区广为传唱,不管是喧闹的城镇,还是冷僻的乡村,王少春的名字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少春的唱腔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众所周知,淮剧唱腔朴实粗犷有余,而优美细腻不足。特别是生角唱腔,在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及生旦同弦等调性因素的制约下,很难出现优雅的乐句。
而王少春先生的唱腔,吐字清楚,富有弹性,快而不浑,字字入耳,优雅中听。不落俗套、不断创新是王少春先生长期遵循的一条艺术宗旨。他的唱腔,既满足了老戏迷们的欣赏习惯,又符合中青年观众的审美心态,常唱常新,百听不厌。
1984年,应中国唱片厂、中华唱片厂邀请,我与王少春先生合作(我担任淮剧主胡),录制了淮剧《审坛记》《李三娘》等剧共13张唱片。同年,江苏电视台摄制的由王少春主演的戏曲电视剧《买官传奇》,先后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映,该剧获得当年全国戏曲电视剧大奖。
我作为与王少春先生长期合作的泰州市淮剧团主胡,对王少春先生的唱腔特点比较熟悉,我认为他的唱腔有以下几点特色:
王少春的唱腔字正腔圆、对比强烈、跌宕起伏、处理细腻。
王少春先生出生盐城,本身的淮剧语言就很纯正,吐字、发音都很标准,因此他唱腔里的咬字也很正,没有任何倒字的音出现。他的唱腔很圆润。由于他很注重唱腔中的咬字、发音,对于唱腔中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字字清晰,处理适当,归韵到位,每段唱腔节奏鲜明,强弱对比强烈。他所演唱的曲调韵味浓郁,格调鲜明,圆润入耳,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受到淮剧观众的青睐。
王少春的唱腔声情并茂、以情动人、收放自如、刚柔相济。
王少春先生的嗓音先天条件非常好,他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唱腔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在淮剧名剧《李三娘》中,王少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窦公艺术形象。他的名作《窦公送子》曾令许多名家折服,令诸多戏迷为之倾倒。在江苏省第一届淮剧节上,获得专家、评委高度赞扬。
王少春淮味醇正的唱腔,鞭实的身段,飘逸的过路猫,抖胡须急行山路的跪步、蹉步表演,技艺超群,令人赞叹。他时年57岁,宝刀未老,幼年身上所学京剧武功在其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主要唱腔是由王少春与赵正方、周明祥共同设计。他的唱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唱腔以马派自由调为基础,抒发窦公见义勇为、激昂慷慨之情,较大篇幅以字密腔紧的叙述平板来表述窦公对往事的回顾,对三娘兄嫂恶行的憎恨。
《窦公送子》中的第一段唱腔最后转为急速的垛板,表达了窦公在危急之际挽救婴孩的急切心情。第二段是窦公在送子路上所唱,这原是一折衰派老生唱做并重的戏,王少春开始用高亢、激昂的淮调来表现窦公赶路的急促心情,接着唱腔转为拉调,心情稍转舒缓,进入沉思回忆和叙述沿途的遭遇。当他想到刘智远为何一去杳无音信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唱腔改用马派自由调来抒发激昂义愤之情。整个唱腔随着人物情绪和戏剧情节的变化在板式上作了合理的安排,把人物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有起伏、有层次地烘托了出来。
王少春所主演的《窦公送子》,已被公认为淮剧界的经典之作,是泰州淮剧的一大亮点,也是泰州淮剧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在泰州淮剧里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王少春的唱腔风格独特、独树一帜、脍炙人口、引领潮流。
王少春的唱腔格调高雅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唱腔咬字口语化,演唱舒展,发音松弛。他不满足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他不断摸索最佳发音位置,从清脆的前区口腔共鸣到雄浑的脑后共鸣;从洪亮的鼻窦共鸣到宽厚的胸腔共鸣,强弱控制有素,高低过渡自然。他的高音亮、低音厚、音域宽,得到同行、专家、观众的一致赞许。
王少春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艺术形象深深扎根在淮剧戏迷观众心里,他的唱腔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