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红
(洛阳理工学院)
本文所指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今天的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改造力量,也成为人们树立了解自己偶像的窗口。“社会需要英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这些英雄成为民族性格的化身。你崇拜什么样的英雄,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崇拜什么样的英雄,社会就会按什么样的模式发展。”①偶像崇拜来源于古代社会的原始图腾,它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并且与个体在人格上的构建、形成、发展与稳定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心理学上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访谈研究,用时1个月分别各对河南省洛阳市的三所小学、中学、大学的900名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自编的“小、中、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问卷表”各300份,共计900份,收回875份,回收率97.2%,其中有效问卷842份,有效率96.3%。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个体偶像崇拜调研的基础上对偶像崇拜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教育解析,试图达到客观认识成长中个体的偶像崇拜现象,为改良性教育提供指导并关注成长中个体的精神世界,用偶像引领成长中个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在展开论述之前,了解一下本次调查问卷的一些基本情况:
表1 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人)
注: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处理,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后文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的,儿童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求认同,并在认同后内化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对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的调查问卷择选情况如下:
表2 你有没有崇拜的偶像
表3 你崇拜的偶像是谁
表4 你为什么崇拜他(她)
表5 你经常更换偶像么
由上可见,小学生的偶像崇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偶像崇拜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对象不十分稳定。
2.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明星的比例较小。
3.小学生的偶像崇拜以自选为主,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在“偶像崇拜的选择受谁的影响较大?”上,“自己选择的”占 81.3%、“父母”占 9.8%、“老师”占 26.%,“其他”占6.3%,这说明了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较少受到师长的影响,我的偶像我做主,也说明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但不难看出,在缺乏师长必要正确的引导下,小学生的偶像选择存在一定了盲目性。
4.偶像崇拜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但不论利或弊影响都不明显。
问卷结果显示,36.5%的小学生认为偶像崇拜对学习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丰富了业余生活,有一定的励志作用,37.3%的人认为,它会使自己多花的金钱、精力,影响了与父母的关系,26.2%的人认为没什么影响。
心理学认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能够开始自觉按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和外界社会。②
表6 你有没有崇拜的偶像
表7 你崇拜的偶像是谁
由上可见,中学生的偶像崇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偶像崇拜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崇拜对象趋于稳定。
问卷结果显示,在“你会经常更换偶像么”,回答“经常”的占30.3%,“偶尔”的占45.6%,“从没有”的占24.1%,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对象较之小学生更趋于稳定了。
2.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多样,对象的选择体现着娱乐性,影视体明星的比例有所上升。
3.中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多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从众跟风性。
在“偶像崇拜的选择受谁的影响较大?”,“影视媒介”占54.6%、“父母师长”占6.5%、“其他”占6.3%,中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多的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在访谈中也体现出太多的偶像都是被媒体一个个的炮制出来,正如S.H.E所唱的《疯狂奇幻旅程》“第一天早上学会了唱歌,第二天的下午就会跳舞,第三天晚上电视台采访,第四天出门必须带墨镜,第五天就冲进了排行榜,第六天唱片有一万种盗版,第七天晚上得了奖,,她们说给我造一个偶像吧……”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跟风,随着潮流走,媒体上宣传,报道的多的偶像,就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
4.偶像崇拜的影响是双面性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都开始展现了一定的影响力。
中学生自从选择了心仪的偶像后,偶像将伴随着其在一段时间内一起成长。调查显示78.1%的中学生认为有了偶像后自己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而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偶像成为一个情感寄托的对象,丰富了业余的生活;偶像对自己一定的激励和借鉴作用,访谈中有个中学生说一定要学好英语,因为他的偶像是希望英语的主持人赵音齐。在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沉湎偶像,迷失自我。大连一名16岁的自杀少女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他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那种与众不同
的性格。他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6年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多的是出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愈发讲究实用性,将偶像与今后的事业相联系,所崇拜的偶像也由以往影视歌明星转变为商、政、科、文界的偶像。
表8 你有没有崇拜的偶像
表9 你崇拜的偶像是谁
由上可见,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偶像崇拜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崇拜对象比较稳定。
问卷结果显示,在“你会经常更换偶像么”,回答“经常”的占24.1%,“偶尔”的占53.2%,“从没有”的占22.7%,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对象较之中学生更加稳定了。
2.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多样,对象的选择愈发讲究实用性,明星的比例有所下降。
3.大学生的偶像选择更多受到专业和自身兴趣的影响,盲目从众跟风性有所下降。
“我们选择偶像,不只因为钦佩及希望效法他(她)的某些优秀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把偶像作为自己的一种具体可感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指引。”这是一位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识,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想法。在问卷中“他(她)为什么成为你的偶像”问题中,选择“才智能力”的占57.1%,“贡献和气质”占26.6%,“社会地位”占9.2%,选“其他”的占7.1%。这表明大学生对偶像的选择的盲目性下降了,渴望在自己的专业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展现自己的才能特长,这也是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的良好体现。
4.偶像崇拜的影响是双面性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的影响都开始展现处两极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偶像崇拜和年龄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偶像崇拜在个体的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偶像崇拜的对象存在着变化,小学阶段多是比较亲近的师长、同学;中学阶段多为影视体明星,这些对象趋于偶像的浪漫化、理想化和纯粹化;大学阶段对影视体明星的崇拜有所下降,而趋向于富有现实意义的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些对象趋于偶像的理智化、现实化、成就化。这一变化也是符合心理学发展的,在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11至12岁是建立个体自我同一感的时期,是心理开始从不成熟向成熟变化的时期,从小学的幼稚期到中学的叛逆期到大学的理智期,从而也带来了偶像崇拜的一系列的变化。而从教育引导和解析的层面,小学阶段要偏重学校和家庭方面的正确引导,首先树立正确的榜样观;中学阶段要偏重因势利导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大学阶段要偏重引进批判性思维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注释:
①益广,水易.《不是缺偶像,而是缺信念》[J]教书育人,2001,(5).
②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7.
③《莫让追星悲剧重演:谈青少年偶像崇拜》httP://www.sina.com.cn2003/07/1011:30.
[1]张晶主编.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J].青年研究,2007,(4).
[4]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J].青年研究,2007,(3).
[5]章洁,詹小路.媒介人物与中学生偶像崇拜[J].现代传播,2006,(6).
[6]《莫让追星悲剧重演:谈青少年偶像崇拜》httP://www.sina.com.cn2003/07/1011:30
[7]益广,水易.《不是缺偶像,而是缺信念》[J]教书育人,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