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世泽 彭契六 班副植 黎荣能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0万肝癌新发病例,其死亡率占恶肿瘤死亡的第三位[1],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数超过34万例,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由于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极高,瘤体在肝内呈隐匿性生长,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近八成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高敏感度和高特异性的,而且对原发性肝癌有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人类认识较早的诊断原发性肝癌较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一直沿用至今,但其敏感度为70%左右,有20% ~4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呈阴性[2],有一定的漏诊率。近年来有研究报道IL-6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升高,IL-6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肿瘤标志[3,4]。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PHC)、癌肝转移、良性肝病和健康对照4组,同步检测其血清AFP、TSGF和IL-6水平,探讨3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PHC的价值。
1.1 实验对象 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原发性肝癌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45岁,均经病理学、影像学诊断和肝穿活检证实;癌肝转移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原发于鼻咽部5例、结肠1例、胃7例、肺9例、乳腺3例、胰腺2例、胆囊1例;良性肝病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肝硬化15例,肝囊肿7例,慢性肝炎11例(乙肝10例,丙肝1例),肝血管瘤6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B超、CT等综合检查确诊,并排除肝占位性病变;健康对照组为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均无肝、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肝、肾功能实验正常,共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44岁。
1.2 实验方法 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静
脉血,分离血清后于当天测定。检测方法:AFP采用美国雅培公司i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及其生产的试剂进行检测,工作性能良;TSGF试剂盒由湖南新大陆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进行检测,并设置质控;IL-6试剂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提供,操作严格按规定说明程序进行。
1.3 诊断效率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例数之和为最小处选择最佳临界点(Cutoff值)[10],此时 AFP、TSGF 和 IL-6 的 Cutoff值分别为 20ng/ml、70U/ml和50ng/mg,即测定结果≥Cutoff值就判为阳性。联检时其中一项阳性即判断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统计资料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差异显著性采用F检验;阴、阳性例数属于计数资料,各组阳性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原发性肝癌组、癌肝转移组、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TSGF、IL-6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原发性肝癌组AF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IL-6水平也比其他各组高(P<0.05),TSGF水平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P<0.01),但与癌肝转移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FP、TSGF、IL-6三项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见表2。由表2可知,AFP、TSGF、IL-6三项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4.7%、76.5%、90.2%,三项之间两两联合AFP+TSGF、TSGF+IL-6、AFP+IL-6敏感度分别为 78.4%、92.2%、96.1%,而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达100%,联检的阴性似然比为0。
2.3 原发性肝癌组中AFP阴性和低浓度患者以及良性肝病组中AFP阳性患者TSGF、IL-6阳性率见表3。由表3可见,原发性肝癌组中AFP阴性患者IL-6阳性率为94.44%,20ng/ml≤ AFP<200ng/ml患者IL-6阳性率达100%,TSGF在AFP阳性的非肝癌患中阳性率仅为16.67。
表1 PHC组、癌肝转移组、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TSGF、IL-6含量测定结果比较(±s)
表1 PHC组、癌肝转移组、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TSGF、IL-6含量测定结果比较(±s)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癌肝转移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FP(ng/ml) TSGF(U/ml) IL-6(ng/ml)原发性肝癌组 51 612.72±924.33* 74.57±16.55# 129.24±27.35**癌肝转移组 28 17.93±54.52 72.97±18.96 67.81±21.59良性肝病组 39 21.55±5.98 46.23±9.93 20.21±11.19健康对照组49 4.70±5.21 44.19±11.41 10.32±4.55
表2 AFP、TSGF、IL-6三项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表3 原发性肝癌组中AFP阴性患者(组1)、20ng/ml≤ AFP<200ng/ml患者(组2)和良性肝病组中AFP阳性患者(组3)TSGF、IL-6阳性情况(例,%)
原发性肝癌是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之一,由于其恶性程度极高,且呈隐匿性生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对PHC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一直以来AFP被认为是诊断PHC最好的肿瘤标志物,患者AFP阳性结合临床对PHC诊断多无困难,但其阳性率不是很高,30% ~40%的PHC患者血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有相当高的漏诊率[5]。TSGF是恶性肿瘤形成和生长时产生的多肽物质,为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共有,具有恶性肿瘤特异性和瘤谱瘤种的广谱性,TSGF与肿瘤的发生及肿瘤血管增殖有关,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及肝内胶原纤维增殖无关[6],在肿瘤形成早期即可释放至外周血液中,因此对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7]。白介素6(IL-6)是一个多效应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产生,包括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和一些肿瘤细胞。在肝脏中,IL-6能够促进肝脏产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诱导产生急性时相反应,并且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增殖。在PHC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有研究报道[4,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HC患者和良性肝病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且PHC患者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另有研究[9]显示,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6在区分PHC与非PHC以及PHC与良性肝病上,均比AFP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灵敏度更高,提示Il-6很可能是一个诊断PHC很有发展前景的肿瘤标志物,尤其与AFP、TSGF等联合检测时,对PHC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本组研究表1结果显示:PHC组血清AFP、TSGF、IL-6含量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PHC组血清TSGF水平与癌肝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FP、TSGF、IL-6对 PHC都有临床诊断价值,TSGF对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肝病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表2结果显示:51例PHC患者血清AFP、TSGF、IL-6的敏感度分别为64.7%、76.5%、90.2%,三项之间两两联合AFP+TSGF、TSGF+IL-6、AFP+IL-6敏感度分别为 78.4%、92.2%、96.1%,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的效果最好,可将敏感度提高到100%,阴性似然比降低为0,除此之外,单项IL-6灵敏度达90.2%,比AFP、TSGF灵敏度64.7%、74.5%都高(P<0.05),IL-6对PHC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研究表3中18例AFP阴性PHC患者IL-6阳性率达94.44%,5例AFP低浓度(20ng/ml≤ AFP<200ng/ml)PHC患者IL-6阳性率高达100.00%,良性肝病组中12例AFP阳性患者仅2例TSGF阳性,阳性率为16.67%,表明Il-6在AFP阴性或低浓度PHC患者中有相当高的检出率,Il-6对AFP阴性或低浓度PHC患者具有互补诊断价值,TSGF在AFP阳性良性肝病患者和恶性肝肿瘤患者之间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由此可见,在检测PHC患者血清AFP的同时,联合检测其TSGF和Il-6的含量,可以提高PHC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PHC提供了早期诊断依据,而且对AFP阴性及低浓度PHC的筛选均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对于AFP阴性或低浓度而TSGF或(和)Il-6阳性的PHC患者,若能结合B超、CT、核素扫描等证实为肝内占位性病变,PHC的诊断就得到了保证,从而降低对PHC的漏诊率。
综上所述,血清AFP、TSGF和IL-6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PHC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提高PHC的诊断水平,并且对肝部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1]Motola-Kuba,D.,D.Zamora-Valdes,M.Uribe,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 overview.Ann Hepatol,2006,5(1):16-24.
[2]董怀平,王力,赵歧刚,等.AFU、AFP-L3、HCY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临床价值的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4):3.
[3]焦鑫,李清明,何思春,等.白介素6与肝细胞肝癌.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3):3.
[4]Hsia,C.Y.,T.I.Huo,S.Y.Chiang,et al.Evaluation of interleukin-6,interleukin-10 and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s tumor 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ur J Surg Oncol,2007,33(2):208-12.
[5]Marrero,J.A.and A.S.Lok.Newer 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Gastroenterology,2004,127(5 Suppl 1):S113-9.
[6]范公忍,邬光惠,胡大荣.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测定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与AFP的比较.癌症,2001.20(2):1.
[7]Liang,Y.R.,D.S.Wan,G.Chen,et al.[Detection of serum 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Ai Zheng,2002,21(11):1251-3.
[8]Porta,C.,M.De Amici,S.Quaglini,et al.Circulating interleukin-6 as a tumor 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n Oncol,2008,19(2):353-8.
[9]Giannitrapani,L.,M.Cervello,M.Soresi,et al.Circulating IL-6 and sIL-6R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n N Y Acad Sci,2002,963:46-52.
[10]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