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娟 金志威 隋春波 刘文书 (吉林省肿瘤医院口腔颌面甲状腺外科,吉林 长春 3002)
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织p5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徐亚娟 金志威 隋春波 刘文书1(吉林省肿瘤医院口腔颌面甲状腺外科,吉林 长春 130012)
腮腺;腺样囊性癌;p53
腮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腮腺良恶性肿瘤标本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腮腺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选择我院肿瘤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腺样囊性癌标本72例,术前均未经放疗或化疗,并按病理分级,其中腺样囊性癌Ⅰ级16例,Ⅱ级22例,Ⅲ级20例,Ⅳ级14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无转移44例。另取多形性腺瘤20例为对照组。复阅上述患者的病理切片,重新切片,厚度4 μm。其中男21例,女33例。年龄6~74岁,平均40岁。
采用p53(鼠抗人)单克隆抗体,配套S-P(羊抗鼠)超敏试剂盒,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每种抗体均设有阳性及阴性对照。采用已知的腺样囊性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
p53以细胞核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呈蓝色为阴性,胞质不着色。根据阳性细胞的比例分为4个等级: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 <10%为“-”,阳性细胞数占10% ~25%为“+”,占26% ~50%为“⧺”,> 50%为“⧻”。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53在Ⅰ~Ⅱ期和晚期组Ⅲ~Ⅳ期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中p53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见表1。
表1 腮腺腺样囊性癌p53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近年研究已发现了一些与细胞凋亡抑制有关的癌基因表达产物可阻碍细胞凋亡产生耐药〔1〕。基因是细胞周期的重要调节因子,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抑制细胞的恶性无限制增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2〕。P53基因野生型可抑制肿瘤的发生,而突变型则是一种肿瘤发生的促进因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并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有关〔3〕。p53基因突变后半衰期明显延长,且稳定性增强。本研究显示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53的表达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而在区域或远处转移组p53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临床分期晚期组显著高于早期组。突变p53基因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故对临床上评估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p53的表达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淋巴结或远处)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腮腺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
1 周承志,徐 军,谭 获,等.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与肿瘤耐药蛋白表达对治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1):27-30.
2 赵延龙,陈 江,姜汉国.survivin、P5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3-6.
3 彭正良,曹仁贤,文格波,等.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2):1501-3.
4 曾永群,陈秋月,李凡彩.CA-125抗原.肿瘤抑制蛋白P53、Ki-67抗原及抑癌基因P27蛋白作为卵巢癌病理辅助诊断指标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77-9.
R739.87
A
1005-9202(2012)23-5296-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104
1 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口腔科
刘文书(1965-),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研究。
徐亚娟(1965-),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颌面肿瘤研究。
〔2011-10-10收稿 2011-12-20修回〕
(编辑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