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
中国嘉德2012年秋拍将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预展,11月3日至6日拍卖,展拍地点均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据了解,本次拍卖云集了不少惹人眼目的佳作,像古代书画部分就有一件董其昌的佳作《富春大岭图》现身,该传世精品十分难得,必将会吸引藏家的目光。
据介绍,董其昌(1555年至1636年)为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赴北京会试,得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入仕途,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后谥文敏。
因家境殷实并雅好古玩,董家之收藏亦称誉海内。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即曾为董氏所藏。董其昌于《富春山居图》首跋云“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一壑都俱是矣。”透出其对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的仰慕与欣赏。董其昌于丙申年(1596年)购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但不久就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名正至)手中。此外,清代钱杜在《松壶画忆》中记载:“大痴《富春山图》有二本,其一为《富春大岭图》,一为《富春山居图》。《大岭图》未见,《山居图》即是吴问卿所藏,病剧欲为殉,家人自火中夺出者。”《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大岭图》前为横卷,后为立轴,题材都是描写富春山景色,但风格迥异。
董其昌所绘《仿富春大岭图》,虽名与南京博物馆本一致,但所临仿者当为前者,因为《容台别集》一段中,董其昌说的非常清楚:“余以丙申冬,得黄子久《富春大岭》图卷,以丙寅得沈启南仿痴翁《富春卷》……”再看台北所藏《富春山居图》前隔水董其昌题跋落款“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由此可见,董其昌所言《富春大岭图》就是《富春山居图》,董其昌《仿富春大岭》题跋中的仿“富春大岭”就是仿“富春山居”,而与南京博物院藏黄公望《富春大岭》图无关,加之沈周本的佐证,这幅董其昌作品与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此幅《仿富春大岭图》,创作于丁卯仲冬,董其昌时年73岁。由董氏生平和本幅中陈眉公所跋,可溯考此卷《仿富春大岭图》创作之经过。陈继儒(眉公)题跋曰:“董宗伯南都归,如此长卷,又设色,无一不类黄子久,此凤毛麟角也,珍藏之。眉公记。钤印:继儒。”“南都”即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旧都南京,改称“南都”)。在陈继儒的跋文中虽然未题明年款,但据《明实录》记载,天启五年(1625年)一月董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党祸酷烈、纷争不已的政治形势下,董其昌于第二年(1626年)即请告归,寄兴笔墨与山水之间,沉浸书画、心无旁骛。即于此时,董其昌绘制了《仿富春大岭图》(1627年作),与眉公题跋中所言“董宗伯南都归……”相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董其昌《仿富春大岭图》卷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10册《石渠宝笈三编》206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前隔水钤“石渠宝笈”、“宝笈三编”,本幅钤“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清内府诸印,可证曾为清代帝王赏玩之物。清代帝王好尚收藏,自康熙以来,对董其昌尤为推崇,康熙亦称赞道:“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非诸家所能及也。”清人“馆阁体”即本于赵孟,远宗王羲之,而以董其昌为楷模。董氏书画在清朝上下,影响甚广,遂臣工陆续进呈,乾隆、嘉庆时期荟辑编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共计数百件。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经历清末民国一段乱世风云,旧日皇家珍藏也不免有散落民间。近年,拍卖市场中,偶见两三件《石渠宝笈》著录的董其昌作品,均被藏家追捧,不断创出高价。例如,2012年春季董其昌《行书李白诗篇手卷》以5778万港元成交,2011年春季一件《山水》手卷来以2300万元成交。2009年秋季董其昌《仿黄公望笔意山水》卷以672万元成交。究其原因,当然源自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董其昌在艺术史中的卓越地位、清宫旧藏的文物价值,以及物以稀而贵的朴素道理。这幅《仿富春大岭图》虽名仿黄公望,但一笔一墨、一树一石皆饱含董其昌这位中国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画家、批评家的艺术观点和主张,是董其昌醉心于黄公望和富春山的艺术实践,也正是他这类作品,开启了清初四王无数仿古作品的先河,此幅诚为董其昌传世精品,识者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