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
在古旧书刊界,说起老谢,那可是名头响当当。老谢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尽管只是逛逛“小拍”,尽管花费也不算多,但不得不承认,老谢是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亲历者。按老谢自己的话说:“我资格老。”
资格老吗?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第一把火——“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上,就有老谢的身影。拍卖时间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1点半,地点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楼。预展地点在西琉璃厂古籍书店二楼,戒备森严,只许眼看,不许手翻。还收2块钱的参观票,开拍现场收30块钱的入场券。“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可笑,谁家拍卖如今还收参观费参拍费呀?”据老谢说,现场参加拍卖的先驱者仅50余位,底价400余万元的167件拍品,仅成交两成,成交额37万元。老谢关心的两样东西都拍出去了,一件是周作人著作27种,底价定在3000元,后以3520元拍出;另一件是解放前创刊号50种,底价5000元,最终以8240元成交。
3000元!8000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是笔巨款啊。那时候老谢的月收入加上奖金也不过三四百块钱,一件拍品就恨不得搭上了一两年的工资。“当时有人怀疑我,问我哪来这么多钱买旧书?我是真没钱啊,只能动老本。”十余年里,老谢动老本拍下了一些古旧书刊。如2001年,他拍下的一套数十本的周作人初版本藏书,就花了8000多块。“在开拍前,我考虑了一晚上。”老谢说。不过,有些人疑惑了:就算动老本,也要拍,图啥?老谢的回答很简单:“爱呗!”这是一份对收藏纯粹的热爱。
从起初的“砰砰心跳”,到之后的“气定神闲”,十余年的拍场磨练,也把老谢“磨”成了“家”。
首先是藏书家,在老谢洋洋洒洒的万余种古旧书刊中,就有不少得自于拍场。如一本《文史》创刊号,便是老谢在拍场初试牛刀的证据。1996年12月21日,中国书店冬季“小拍”上,老谢一眼看中了这本创刊号。底价300元,喊到500元,对方哑火。加上10%佣金、20元“证书”,570元收入囊中,老谢心中好不得意。不过,他对“证书”倒是“耿耿于怀”,“多此一举,估计是为了留个念想吧。”
老谢还说,收藏需要“过滤”。早期拍卖中,除了古旧书刊,还有洋烟画、老唱片等,慢慢地,才净化为古籍、近现代出版物等。而自己的收藏也经历了一次“过滤”。
其次是评论家。老谢说,拍卖的前十年中,他最大的收获不是藏品,而是写文章。纳闷?您还真别纳闷。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几乎每场古旧书刊拍卖,都经老谢之手“评论”过。“最早的时候就是想学学国外人怎么写拍卖,没想到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在这段时间里,老谢的评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藏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而在老谢的多部藏书藏刊专著中,拍场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谈资。
这几年,老谢不怎么上拍场了,因为“越来越买不起了”。像他这样的先驱者,心里总有一个障碍——明明十年前花几百元就能到手的书刊,凭啥现在几千块还拍不下来?尽管现在主战场已经转移,但老谢还是患上了拍卖后遗症——“买旧书,只要有人抢,我必跟他较劲,这大概就是‘竞拍的心理”。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拍卖如何发展,老谢对藏书的那份爱始终还在。
《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