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名片
姓名:《富春山居图》
出生年代:公元1347年 元代
作者: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
现居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在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咱们中国的国宝里,有不少的名画。不过谁的身世都没有《富春山居图》坎坷。好端端一幅画硬生生被烧成两截,身首异处、骨肉分离……
复制一个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本是一幅大号的山水画。
画上展现的是浙江省富春山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里有起伏的丘陵、有云烟缭绕的村舍亭台、出没于波光间的渔翁、渔船,林间有飞禽,山间有飞瀑小桥……
要在一张画纸上画出这些美景也不难,不过《富春山居图》却连用了8张画纸,画长达到了848厘米,这长度远远超过528.7厘米长的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
当然了,画好不好,和长度没太大关系。只是画卷越长,内容就更加需要丰富,画中的景物不能重复,还得做到移步换景、步步不同。
这些要求《富春山居图》都做到了。
人在画中游
据说,看过《富春山居图》的人,去富春江游览的时候,都会大吃一惊,觉得沿岸风景似曾相识。既而惊叹,太像了!画和实景太像了!
怎么可能像呢?
这幅元朝的画,画的可是600多年前的景色。
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的战乱更迭,富春山肯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民居如今没了,从前的小木桥塌了,修了新的水泥桥……
即便这样,那游客仍旧觉得实景和画里很像,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富春山居图》画出了富春山的特点,画出了它的神韵。
穿越时空去学画?
神韵这种看得见摸不着,还说不清的东西,一般画家可画不出来。《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却做到了,还做得出神入化。
那这位黄公望先生肯定是从小就特别有绘画天赋吧?
这个嘛,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出生在南宋末年1269年的黄公望从小就热爱自然,博览群书,因此知识非常广泛。
那他是不是有名师指点?
没错!黄公望的老师可了不得。有北宋大画家董源,元朝大画家赵孟……
黄公望虽出生在南宋,可后来天下归了元朝,终究是个元朝人,那么他拜元朝画家
赵孟为师学画就没问题了。可北宋大画家董源早在公元962年就去世了,而黄公望是在董源去世的300多年后才出生的。
黄公望难道会穿越时空去拜师?
其实,黄公望是靠临摹向董源学习的。他年轻的时候,不光临摹董源的作品,还大量临摹其他名家的名作。这不,一不小心就给自己练就了深厚的绘画功底。
除了有名师,黄公望还有许多书画界的益友——王蒙、倪瓒、吴镇。
这四个好朋友经常一起画画,切磋技艺,渐渐地四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们四人也因此被大家称赞为“元季四大家”。
七年一幅画
有天赋、肯钻研、有良师益友的元朝画家很多,可为什么就黄公望能画出国宝级的作品呢?
原因很简单——他是个勤奋的老寿星!
黄公望是个很长寿的画
家。元朝仅存在了90多年,他就活了80多岁。
筹划这幅《富春山居图》的时候,黄公望已
经70多岁。而这时候,他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然,黄公望能把富春山画得如此传神,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勤奋。
虽然他晚年就居住在富春山,对那里非常熟悉,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了解那里的山水花木、云卷云舒。他的袖筒里始终都装着笔墨,遇到独特的景致就立刻画下来。
几年过去了,他搜集了好多的素材,待到富春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已经在他的心中时,方才动笔作画。这一画就是三四年,一直到他谢世之前不久,这幅画才彻底画完。
屈指一算,从搜集素材到画完这幅鸿篇巨制,竟然花了7年时间。
引火上身
慢工不光能出细活儿,还能出惊世骇俗的作品。
这不,黄公望的这幅《富春山居图》一面世就震惊了元朝画坛。
后来这幅画几经辗转,被不同时代的爱好者收藏。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落到了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并差点被毁掉。
不要误会,这位吴洪裕先生并不是厌恶这幅画,而是超级喜欢。他没日没夜地临摹这幅画,都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
就因为太喜欢这幅画,老先生竟然在临死前也不忍与画分离。他含泪下令把《富春山居图》烧掉为他殉葬。
说烧就烧,长长的画卷立刻就被抛进了火堆。要不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里把画抢救出来,恐怕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它了。可是画已经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了。前段画幅较小,是《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皇帝也会看走眼
虽说《富春山居图》的真迹被毁为两截,不过在被毁之前,已经有不少仰慕者临摹出了它的全貌。
被火烧后修补过的真迹残卷也有许多画师临摹仿照。这些仿制品中,人称“子明卷”的画卷还获得过清朝乾隆皇帝的题词呢。
当然了,乾隆的题词可不是夸它是最棒的仿制品,而是把它当真品看待。看来乾隆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说来凑巧,就在仿制品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之际,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又被送入宫中。
虽然乾隆皇帝碍于面子一直不肯承认自己
把赝品当真品,不过他还是把真迹留了下来。从此以后,身世坎坷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颠沛流离的《剩山图》
就在《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故宫里睡大觉的时候,它的另一半《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却依然流落民间,辗转于各个收藏家之间。
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叫吴湖帆的画家才发现了它的踪迹,并用自己珍藏的青铜器换到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真迹。
这个消息被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沙孟海先生得知后,他数次前往上海,劝说吴湖帆将此画交由博物馆保管。1956年,吴湖帆被沙先生的一片赤诚感动,将画送入了浙江省博物馆。从此《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也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骨肉分离
如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好好地待在故宫里,那它们肯定早就团圆了。可是在故宫里住了近200年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与大量的故宫文物一起,被国民党运到了台湾,并在台北故宫住下了。从此,《富春山居图》的两部真迹残卷只能隔海相望,期盼团圆了。
直到2011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来到台湾与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同展出,两部残卷真迹才得以重新聚首。
虽然两部残卷间有很大部分被火焚毁,如今纵然团圆也无法拼合在一起,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数码技术,将两幅画的影像拼接了起来。
如今,大饱眼福的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心中所思所想的定是国宝已合为完璧,何时大陆与台湾能够早日结束骨肉分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