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汇 陶高松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强调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必然会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主要是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事后干预,这是消极与被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由原来的消极被动转为现在的积极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点转向心理健康的预防,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险因素,上报有关部门,以便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危机发生的意外损害,把危机造成的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的一套预测、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起到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目前有关心理问题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心理问题进行人工预警[1],这种人工预警系统实施起来效率低,对心理问题预警的敏感度较低。
计算机和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计算机技术作为实验工具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计算机和心理学的结合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就是心理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重要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理测量的效率。但是目前有关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都只是现有的心理量表与计算机程序的简单组合[2],测评的目的更偏向于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心理干预。为此,开发出一套有效结合心理预警理论、心理测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智能预警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1.1 对象 在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合肥市的12所高校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调研,其中包含了第一批本科高校3所,第二批本科高校4所,第三批本科高校2所,高职院校3所。对其中的89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59份,其中男生359人,女生500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选取了10名同学和4名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资料起到了有效验证和补充问卷数据的作用。
在预警系统试运行阶段,我们选取了3所不同层次的试运行高校,将50000多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对其中50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除了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信息调查表,其他的量表全部采用前人编制的成熟量表,包括自尊量表、内控-外控心理控制源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它们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6.0进行相关分析和AMOS 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制定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在V 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下,利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构建B/S(浏览器/服务器)形式的智能预警系统。
2.1 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和U P I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r)
表1显示了U P I得分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经分析可知,调研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良好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生活事件得分变异较大,可能存在极端值。从相关系数上看,U P I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这为下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生活事件刺激,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般认为既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3]、个性等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自尊、心理控制源都可以看作个性方面的因素。另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也对生活事件起着积极的消解作用[4]。因此,本研究把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作为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调节变量。张奇等[5]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尊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高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自尊低的大学生。曹科岩、曾亚纯[6]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了Joreskog和Sorbom建议的模型设定方法,即首先建立多个相互竞争的模型,然后对这些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比较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有效且节俭的模型,根据上述前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设定了理论上可以接受的5个相互竞争的模型。经过模型估计、评价后相互比较,最终确定了符合理论假设且数据拟合较好、相对节俭的模型,其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理想水平。
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生活事件的刺激一部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另一部分需要经过社会支持系统的消解,消解后的刺激再经过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调节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
2.3 智能预警系统的实现 预警系统包括3层体系结构,即采用B/S模式和“表示层U 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3层架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用户不能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而是通过业务逻辑层这一平台访问数据层。①表示层U I。该层是用户访问系统的入口,多以web浏览器为主,如 Internet Explorer、Firefox等。表示层以规范的形式显示业务逻辑层传输的信息,可实现用户与网页的交互式操作;②业务逻辑层BLL。该层是系统的核心层次,用以实现系统大部分的逻辑功能。负责接受用户输入,并在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同时业务逻辑层从数据层获取数据发送给用户,用户也通过该层将数据写入数据库;③数据访问层DAL。该层作为三层体系结构中的底层,选用关系数据库SQL,用以存储题目信息、用户、管理员信息等,并通过ADO.N ET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查询、修改。
2.4 智能预警系统的试运行 研究团队分别在安徽省的3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网络中心进行试运行测试,把系统测试结果与纸质U P I问卷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并运用信号检测理论的观点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表2可以看出,本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击中率最高,漏报率最低,这符合预警系统的基本要求,说明本系统预警效果良好。
表2 利用信号检测论计算的结果
3.1 大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黄飞[7]等研究表明,自尊与积极情感成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即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个体的心理更健康。郭文斌等[8]研究显示了社会支持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对心理健康起着间接的保护作用。这与本次研究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呈强的负相关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本研究还发现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外控倾向的人更容易体验到不确定感和无助感。赵国秋、孙健胜等[9]人的研究发现,与内控倾向者相比,心理倾向于外在控制的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总体健康水平差。以往研究和本次研究都证实了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众多的生活事件中,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主要的应激源,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是挑战。
3.2 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U P I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生活事件的刺激一部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另一部分需要经过社会支持系统的消解,消解后的刺激再经过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调节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同时还证实了社会支持可以通过自尊、心理控制源这类个性特征的因素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这说明在生活事件对于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路径中存在着二级缓冲或调节系统。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注重消除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的同时,加强“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心理健康”这两条缓冲路径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并通过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多道防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3.3 提高了心理问题预警的灵敏度 本系统实现了心理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与传统的人工预警系统相比,它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心理问题预警的灵敏度,同时为心理咨询师的诊断提供了初步依据。试运行结果显示,本系统预警效果良好。因此,经过完善后的系统可以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推广使用,与传统的人工预警系统配合,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3.4 系统实现了从源头上对心理问题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预警 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普测系统相比,本系统实现了从以往对心理问题的事后报告转变为现在的提前预警。它实现了从源头上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预警,有利于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遏制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指导老师:杨志新)
[1]宋凤宁,张琼.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2):110-113
[2]陈如琪,薛艺.网上心理测评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5(6):64-66
[3]罗钟桓,关铁峰,王丽敏,等.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与自尊、应对、归因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64-366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
[5]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93-99
[6]曹科岩,曾亚纯.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5-197
[7]黄飞,张建新.2247名中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49-152
[8]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
[9]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等.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