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婷 秦振华 周秀莲 宋 凌 姜 波 谷慧敏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不能正常进行和实现信息 的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心理困惑现象[1],是阻碍彼此交往的非常态心理现象,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异动力[2],易致人际危机或心理危机,如马加爵事件等,是严重影响高校校园人际和谐与环境稳定的重要隐患。心理研究资料显示:引发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贫困生大学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只是客观因素,而个体心理贫困意识、自我意识混乱、不良人格品质、偏低人际情商水平等主观因素则是引发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深层主因。目前,对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济解困和简单的心理调适“治标”方案中,而针对主观因素干预“治本”的报道鲜见,因此,该研究采用团体辅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存有不同程度交往心理困惑的95名贫困生进行系统的自我意识、人格品质、人际情商的心理理论教育与体验训练,并通过教育前、后各项心理量表指标的改变和贫困生自体心态纵向变化的比较,观察、探索对各种交往心理障碍干预教育的效果,旨在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提供可行性、实效性的心理干预策略。
1.1 对象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往焦虑、交往恐惧等多种心理量表对1128名普通医学专科在校贫困生进行层层筛查,将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人际交往心理困扰的95名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1人、女生64人,年龄在17~21岁,平均年龄19.6岁。并随机抽出120名非贫困生进行交往心理与情商的调查与检测,将收回有效问卷98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干预教育模式,对研究组的贫困生进行自我意识、人格、情商、交往理念心理理论指导与体验训练。实施过程历经16周,分5个阶段进行,①“扶正平心”指导个体正确认知贫困、克服贫困意识、平衡心态;②“自我促心”进行自我意识三部曲的理论教育与内化训练,纠正自我认知偏差、重建认知结构、促进人际交往中自我心理和谐;③“人格消心”通过人格心理理论和人格优化体验训练,健全贫困生人际交往中人格品质、以助消除不良人格品质引发交往心理障碍;④“情商稳心”通过情商训练,提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认知、情绪管理、控制能力,稳定心态,理性应对交往中不良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困扰;⑤“心理评估”进行干预后心理量表的测试、搜集评价信息。活动安排:团体理论讲座以大班进行,体验训练以组(10~12人)为单位进行,每次活动时间3小时;活动形式多以案例演绎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演练、心理沟通游戏、社团活动及青年自愿者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后均有作业,并要求写出自己的心理体验,感受与评价。
1.3 测评工具 ①自编医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问卷:检测心理困扰程度,≤70分者为无、70~90分为轻度、91~119分为中度、≥120分重度;②大学生人际情商调查问卷:≤90分者为低、91~129分为中、130~149分为高、>150为情商高手;③交往自卑诊断测试(F IS):总分12分,分数越高自卑心理越重;④孤独量表[3](UCLA):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⑤自尊量表[3](SES):总分范围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⑥交往焦虑量表[3](I A S):总均分15~75,均分越高程度越高;⑦羞怯量表[3](SHS):总分13~65分,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⑧交流恐惧自陈量表[3](PRCA-24):总量表分为24~120分,52分以下为低度恐惧,79分以上为高度恐惧;其中公开演讲、会议、小组讨论、二人交谈4个分量表各为6~30分;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4](16PF):共有187题,分16个因素和8个次元因素,每因子得分,<3为低分、>8为高分、4~7分为中间状态。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成组 t检验。
2.1 研究组干预教育前、后自尊、孤独、自卑、交往焦虑、羞怯、交流恐惧各心理量表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情商商数、心理困扰程度的比较见表1。
表1 医学贫困生干预教育前、后各心理量表均分的比较()
表1 医学贫困生干预教育前、后各心理量表均分的比较()
量 表 干预前测(n=95) 干预后测(n=95) t P SES 21.24±4.07 22.42±4.21 1.964 0.05 UCI A 43.86±7.44 40.17±7.06 3.506 0.01 FIS 8.42±1.75 7.24±1.63 4.809 0.01 I AS 26.73±5.64 22.93±5.12 4.862 0.01 SHS 39.26±5.14 32.43±5.82 8.573 0.01 PRCA-24总分 68.14±17.28 61.78±17.14 2.5470.02公开演讲 20.30±5.60 17.20±5.40 3.884 0.02会 议 17.50±4.7 15.60±4.50 2.846 0.05小组讨论 16.20±4.90 14.70±4.30 2.243 0.03二人交谈 15.40±4.60 13.50±4.20 2.973 0.03心理困扰 79.64±19.16 70.47±18.51 3.355 0.01情商商数 77.48±19.26 88.34±19.21 3.891 0.01自我评价 24.21±3.47 28.64±3.41 3.527 0.01自我控制 25.36±3.12 28.41±3.26 3.816 0.01
干预前、后各心理量表均分变化结果显示:干预后情商商数、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均分升高,与干预前均分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量表中除交流恐惧自陈量表总分及4个分量表均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孤独、自卑、交往焦虑、羞怯量表均分于干预后下降,与干预前均分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2 研究组干预前、后16PF均分变化及与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干预前医学贫困生16PF均分比较结果: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幻想性、敢为性、世故性和次元人格因素中的适应与焦虑、怯懦与果断、心理健康水平均分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敏感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均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均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的显著性(P<0.01);贫困生干预前、后自体比较结果显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世故性、独立性均分增高,均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和次元因素中适应与焦虑均分下降,均分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表2 干预前、后医学贫困生16PF与非贫困生均分比较()
表2 干预前、后医学贫困生16PF与非贫困生均分比较()
注:*P<0.05,**P<0.01
因 子 干预前测(n=95)① 干预后测(n=95)② 非贫困生(n=98)③ t1/①③ t2/①②乐群性 5.27±1.69 6.17±1.53 6.29±1.42 4.85** 4.49**聪慧性 6.42±1.47 6.92±1.55 6.79±1.25 1.87 2.28*稳定性 5.49±1.81 6.36±1.71 6.66±1.39 2.40* 5.03**持强性 5.18±1.86 5.62±1.24 5.69±1.73 1.98 1.92兴奋性 4.56±1.69 5.52±1.31 7.67±1.91 4.73** 2.55*有恒性 5.26±1.54 5.49±1.51 5.42±1.34 0.96 0.59敢为性 5.02±1.59 6.11±1.32 7.14±1.58 5.31** 1.89敏感性 6.86±1.61 5.24±1.22 5.52±1.56 5.83** 7.82**怀疑性 6.74±1.57 5.32±1.37 5.76±1.55 1.68 4.24**幻想性 4.92±1.53 5.19±1.51 5.96±1.52 4.70** 1.22世故性 4.52±1.26 5.67±1.26 5.89±1.29 3.62** 3.46*忧虑性 7.22±1.74 5.67±1.39 5.64±1.41 6.87** 6.78**实验性 4.74±1.61 5.63±1.73 5.71±1.22 1.78 1.99独立性 6.19±1.64 6.67±1.31 5.34±1.26 4.01** 2.23*自律性 5.69±1.43 5.41±1.51 5.46±1.57 1.06 1.31紧张性、 7.84±1.67 6.58±1.44 5.91±1.21 8.99** 5.57**适应与焦虑 6.59±1.52 5.39±1.56 5.43±1.28 3.24** 4.13**内向与外向 4.22±1.21 5.39±2.06 6.02±2.04 2.723* 1.576*感情用事 5.42±1.62 5.14±1.43 5.68±1.46 1.162 0.542怯懦与果断 5.29±1.41 5.87±1.39 6.01±1.21 2.88* 2.30*心理健康水平 18.36±3.19 22.22±3.12 22.48±3.09 3.43** 5.03**
心理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和行为起着调控功能[5]。调查发现,在“心理贫困意识”的影响下,不少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有过低自我认知与评价,过强自尊、虚荣、自卑等心理,如不及时引导,可致贫困生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冲突,交往与自我封闭之间的冲突[6]加重。因此,在引导贫困生树立客观、理性的贫困观,树立贫困不贫志的“扶贫先扶志”的精神激励和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和自我教育过程中,运用著名心理学家艾伦·贝克的认知疗法[5],通过“自我意识20问”、“自画像”等自我认知训练和交往情景模拟行为的内化体验演练,催化个体在人际间自我感性、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完整、平衡,促进知、情、意3种心理因素与交往行为和谐统一,激活个体与人交往的自信心,从而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正确认知与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致使原因贫困意识所致的“自卑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怕与人交往的“羞怯心理、恐惧心理”得以纠正与改善;使因过度“敏感、多疑与戒备心理”得以明显弱化或消除。
人格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格是心理和行为的核心,表2 16PF中①和③均分比较显示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有不同程度人格特征的差异,贫困生低水平乐群性、稳定性和幻想性及高敏感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是不良人格的易感因素,可不同程度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兴趣与过程,并可导致或加重贫困生自卑、孤独、妒忌、偏执等不良人格和交往心理障碍程度,如不及时干预,易致人际交往冷漠型、虚荣型或自弃型的人格[7]与自卑挣扎或自轻自弃型的[8]消极生活态度,甚至可致人格的扭曲,引发人际或心理危机。因此,在人格理论教育与和谐人格的优化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对个体人格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正确的评价,明确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哪些优良品质,哪些需要优化,哪些是不利人际交往的人格缺陷需要修正;再经“自信型+容纳型+主动型+助人型”和谐人格模块的训练,全面提升贫困生个体人际间的气质、人品等方面的人格品质和交往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提高个体对不良人格品质引发的心理困扰的调适能力:并运用艾瑞克·伯恩的人际互动相互作用理论,促使贫困生人格达到“有效整合的成人我”,和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活态度[9]。人格品质优化使贫困生16PF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世故性、独立性等均分向中-高分迁移;缩小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的人格差异;提高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交往心理障碍程度,促使中孤独、自卑、交往焦虑、羞怯、交流恐惧等各心理量表检测均分下降。
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咨询发现,凡情商商数较低的贫困生,由于受物质与精神双重压力影响,在人际间往往采取自责、容忍、灾难化等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10],当与同学、同伴发生冲突时,因不会合理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不懂得如何调控自己不良心态,而致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因此,在情商的自我教育和团体训练活动中,把对自我情绪觉察、他人情绪的认知、个体情绪的管理和自我调控力作为核心要素重点提升。在情绪认知和调节策略的指导中,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ABC认知理论,指导贫困生如何理性的认知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上的“非理性信念”;如何修正人际交往中非理性思维认知与行为;并通过现实生活中及哈弗情商课[11]中的典型事例及角色扮演模拟游戏,指导贫困生如何提高对个体情绪的自我察觉力、自制力;如何采用自我引导、自我安慰等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理性应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良情绪对心理的困扰;如何合理的应用宣泄、注意转移、自我升华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对种种心理困扰进行自我调适。情商教育结果调查显示:92%以上贫困生能以辩证思维的方式理智的对待交往中情绪情感冲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猜疑、嫉妒、怨恨等不良心态的调节。同时,人际情商情景模拟体验训练使不少贫困生感悟到人际间的相互理解、合作、认同的重要性;感悟到移情、宽容在人际中重要意义,体验到在宽容中理解他人、在宽恕中谅解他人、在包容中接纳他人不但可提高个体的人际吸引,也使交往中困惑心理得以转变与净化。
综上研究证实:自我意识、人格、情商对贫困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和行为起着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作用;实施自我意识完善、人格品质优化、人际情商提升这种“标”、“本”兼治的干预策略能有效的弱化、克服或消除贫困生人际间的种种心理障碍;使贫困生各型交往心理障碍自体纵向改善观察有效评价达94%以上;显示该研究对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干预作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田澜,蔡利蓉.大学生交往心理障碍问卷的初步编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1):30-32
[2]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
[3]汪东兴,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0-318
[4]戴忠恒,祝蓓里.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7
[5]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154
[6]孟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其矫正[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52-153
[7]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79-81
[8]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35-438
[9]谢姗姗.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7):83-84
[10]张建,魏义梅.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205-1207
[11]西武.哈弗情商课(哈弗精英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