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2011年4月12日至5月10日,我们与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节水灌溉项目办组成玉米膜下滴灌联合调研组,深入我省西部玉米种植区的肇州县、肇源县、甘南县、龙江县等地,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发展现状调研。调研组通过与玉米膜下滴灌项目管理人员和种植农户座谈,向农户发放调查问卷,踏查膜下滴灌现场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示范成果,形成此报告。
玉米膜下滴灌是将玉米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灌溉技术。
1.推广成果:2008年,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大庆市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面积23万亩,形成配套栽培技术。2009年,启动全省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建设为引领,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黑河等市布置7个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全省发展面积56万亩。2010年,在上年试验示范结论基础上,重新布置5个试验示范小区,全省发展面积101万亩。2011年,为进一步系统掌握玉米膜下滴灌在节水、增产、省工、增收等方面的数据,确定肇源县、安达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3个试验示范小区,全省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达到166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发展玉米膜下滴灌346万亩,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
2.科研成果:经过4年试验示范,完成了试验示范技术报告,用以指导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我省玉米膜下滴灌种植主要采取两垄一平台模式,即:起130厘米大垄,按照垄上行距40厘米、株距22厘米标准播种,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密植高产品种,充分利用宽窄行空间,增加单位面积有效植株数量,较常规种植提高30%以上。经过4年观测和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水和盐的运移规律、水肥耦合、灌水关键期界定及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有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已成为支撑膜下滴灌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全省膜下滴灌种植以大庆市为主。在膜下滴灌运行管理方面,大庆市主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部门服务、农户实施”的原则,筹措资金,加强管理,推进玉米膜下滴灌建设。
1.筹资模式:企业垫付,农民自筹,政府补贴。春种时,玉米膜下滴灌设备系统及农膜资金全部由滴灌设备生产企业垫付,农户通过村级组织、合作社向生产企业租赁、赊购田间滴灌系统,其中首部、干支管及其配件采用租赁形式,秋收后企业收回。地膜、辅管、滴管带及配件采用赊购形式,年终一次性向企业结算,赊购价格参照当年市场价格。同时政府以每亩70元标准补贴玉米膜下滴灌种植农户,并以农业担保公司担保,为企业以每亩70元标准协调专项贷款。
2.管理模式:设立市、县、乡、村4级服务机构。市抗旱排涝服务总站为牵头单位,负责搭建企业同县、乡、村级组织合作平台,指导滴灌设备安装及售后服务工作。县、乡、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服务站,在做好滴灌设备安装及售后服务工作的同时,帮助企业回收和存放租赁的设备,年末协助企业回收赊欠资金。
以大庆市2010年投入、产出为例。
1.增收方面:膜下滴灌玉米亩均投入769元,亩均产出玉米2 000斤,亩均收入1 600元,除去成本,亩均纯效益831元。常规坐水不膜不灌玉米亩均投入245元,亩均产出玉米700斤,亩均收入525元,除去成本,亩纯效益280元。膜下滴灌玉米较常规坐水不膜不灌玉米每亩多产出1 300斤,亩纯收入高出551元。2010年仅大庆市就增产玉米10亿多斤,农户增收5亿多元,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效果。
2.节水方面:膜下滴灌玉米用水量是喷灌的1/2、漫灌的1/5,种植一亩漫灌玉米大约用水155立方米,滴灌玉米只需35立方米,100万亩膜下滴灌玉米,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由此可见,就全省玉米膜下滴灌整体而言,宏观综合效益显著,是政府部门比较认可、积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省膜下滴灌玉米经营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国家统一分配的20余亩耕地。如以常规坐水不膜不灌方式种植玉米,一个劳动力即可完成全程经营管理。如果以膜下滴灌方式种植玉米,在滴灌设施安装、播种、覆膜等环节,至少需要3个人配合工作,投工明显比常规种植多。以龙江县农户李树桐家为例:3口之家,2个壮劳力,15亩耕地,且地块分散,全部膜下滴灌种植,年毛收益25 500元,除去成本费用,亩纯效益1 002元,年人均纯收入5 010元。如果全部按不膜不灌方式种植,年可毛收益12 600元,亩均纯收益595元,人均纯收入2 975元,但农业生产用工量较小,可1人在家种地,1人外出打工,打工年收入15 000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 975元。由此可见,“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经营,在耕地量少的情况下,玉米膜下滴灌比较效益不明显,这是基层农户不接受玉米膜下滴灌的主要原因。
玉米地膜覆盖,年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延长生育期10~14天,可充分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积温要求,为种植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的跨区品种提供了保证。膜下滴灌适时适量提供水分,提高肥效利用率,保障了密植玉米良好生殖生长的水肥需求,亩保苗比常规玉米多1 000株以上,达到4 200~4 500株,且玉米果穗形态、成熟度、品质均显著优于覆膜漫灌、喷灌以及不膜不灌技术条件下生产的玉米。膜下滴灌增温、抗旱、密植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玉米单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尤其在第二积温带,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如果农机、农艺、管理等软硬件配套,农民生产习惯能接受,也可以推广到第四积温带。膜下滴灌技术实用性强,是政府部门看好的又一个原因。
玉米膜下滴灌较高的生产投入,可实现较大的增产幅度,但与覆膜漫灌、喷灌及不膜不灌相比,投入产出比并不高。以2010年数据为例,玉米喷灌生产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2.56,玉米覆膜漫灌生产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2.23,玉米不膜不灌生产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2.14,玉米膜下滴灌生产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2.08,相比较投入产出比最低。在此状况下,农户受既得利益思想影响,加上秋后价格前景未知,更有期盼风调雨顺侥幸心理,不愿增加投入,排斥玉米膜下滴灌,这是玉米膜下滴灌在基层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
经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科学改善玉米种植技术基础上,政府部门站在全局高度,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去测算玉米膜下滴灌效益,增产增收绝对值很大,节水明显,综合成效显著,值得积极推广;基层农户耕地持有量少、地块分散,单个家庭劳动力出工搞传统种植有余,实施膜下滴灌种植不足,且大垄双行模式,现有农机具又不配套,农民立足实际,比较效益,比较投入产出,衡量现有生产模式配套性,不愿意无条件接受玉米膜下滴灌。可见,玉米膜下滴灌生产模式只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种田大户经营,不适合农户小面积实施。
我省探索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坐水点灌、苗期漫灌,90年代中期的管道输水工程,直到近年的中小型喷灌。实践证明,这些灌溉技术在抗夏伏连旱、高效节水、增产等综合成效上,特别是在满足作物全生育期灌溉需水方面均不理想。2008年以来,以大庆地区为主,大面积实施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就整体和种植大户而言,已在抗旱、节水、增产多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如果考虑粮食安全,注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品质,膜下滴灌是玉米最优的灌溉种植模式,可以推广发展,但要解决好六个方面问题。
常规坐水种植模式,从种到收,1人可以经营管理几十亩玉米,用工量少,适合单个家庭经营。膜下滴灌种植模式,即便种1亩地也得至少3个人分工协作,劳动密集,阶段用工量大,适合集约发展。只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才能降低膜下滴灌用功成本,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提高比较效益。必须千方百计地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实现连片规模经营,这是膜下滴灌发展的出路,也是实施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提高膜下滴灌机械化程度的必要前提。
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玉米膜下滴灌一次性投入大,如果没有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膜下滴灌难以快速推广。各级政府要开辟专项投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将部分滴灌设备纳入农机补贴名录,金融部门要优先考虑贷款倾斜,各涉农部门联合实施综合帮扶措施,合力扶持农民发展玉米膜下滴灌。
玉米膜下滴灌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科技等综合配套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在区域种子选择、放苗时机掌握、灌水适时适量、肥料配比等方面都要求种植户和管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科技部门要加强专业培训。同时要宣传动员农民转变生产习惯,放弃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精准、高效农业。积极探索膜下滴灌管理新机制,搭建好农民、政府、企业、合作组织互利共赢平台,建立玉米膜下滴灌公司,全力推进玉米膜下滴灌发展。
我省膜下滴灌设备质量问题已在2009年试验项目中凸显出来,田间滴灌带抗压、耐老化方面达不到国标要求,输水干管和支管经过越冬存放后破损严重,耐压力降低,跑漏水现象普遍。在追求偏低亩投资时,导致滴灌设备出现质量问题,额外投工、投资维修,反而堆高成本,造成农户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怀疑,阻碍技术推广。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工程折旧年限要求检测滴灌设备质量,在确保设备使用年限达标情况下,合理确定设备价格。
目前,膜下滴灌使用的地膜都是不可降解的,残膜回收不及时,不彻底,破碎后会遗留在田间,降低土壤透气性,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影响农作物收成,长时间积累,会造成严重污染。有关部门要加快清膜机械的研制,提高收残膜功效,降低残膜污染程度。同时要加大宣传,引起农户对残膜危害的重视,推广清理残膜机械的使用,保持耕地清洁。
我省现有灌溉水源井农电配套率不足20%,超过80%的水源井用柴油机械做动力,运行费用高、工作效率低,农民负担重,污染环境,制约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应协调电力部门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节水灌溉工程给予电力配套,提高农电进田率,降低节水灌溉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