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勇
抑郁症是精神科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抑郁药物,为了调查药物治疗现状,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1 对象 为2011 年4 月1 日~2011 年5 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2 周后出院的患者,其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心境障碍中“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及“复发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共114 例。
1.2 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病程、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出院当天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1 一般情况 本文患者中,男性34 例(29.8%),女性80 例(70.2%) 。年龄19~74 岁,平均(50.4 ±14.9) 岁。住院次数为1~9 次,平均(1.6 ±2.6) 次。病程0.7~456 个月,平均(97.1±106.9) 个月;住院天数14~100 天,平均(40.9±18.6) 天。
本文患者中,83 例(72.8%) 为复发性抑郁,其他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或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20 例(17.5%) 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2 型糖尿病。
2.2 精神科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范围 SSRIs类:艾司西肽普兰、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SNRIs 类:文拉法辛、度洛西汀。NsSSAs类:米氮平,米安色林、氯米帕明、丁螺环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SDAs) :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无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者。镇静催眠药:阿普唑仑、硝西泮、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及佐匹克隆。情绪稳定剂及抗惊厥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托吡酯。上述药物中,使用频率居前十位(见附表) 。
附表 精神科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范围
由附表显示,奥氮平、艾司西酞普兰及喹硫平的使用频率位于前三位。奥氮平的使用频率为48.2%,居于所有药物之首,艾司西酞普兰的使用频率则居抗抑郁药之首,喹硫平的使用频率高于绝大多数抗抑郁药物。
从药物剂量分析,奥氮平及喹硫平的剂量分别为(4.1 ±3.0) mg/d 及(154.8 ±96.6) mg/d,均低于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剂量5~10mg/d 及200~400mg/d。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文拉法辛的剂量均较足,均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剂量范围内。本文米氮平均为联合用药,无单用米氮平者,其平均剂量为(22.5 ±8.5) mg/d,低于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推荐剂量。
2.3 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 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者仅占8.8%(10/114),其中SSRIs 9 例,SNRIs 1 例,无单用NaSSAs 治疗者。两种不同机制药物联用占17.5% (20/114),其中SSRIs 联合NaSSAs10 例,SNRIs 联合NaSSAs 6 例、SSRIs 联合SNRIs 4 例。仅1 例SSRIs 联合SSRIs。
2.4 抗抑郁药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联用95.6% (109/114) 使用SDAs 增效治疗,其中,89.9%(98/109) 为SDAs 与单种抗抑郁药联用,10.1%(11/109) 为SDAs 与两种抗抑郁药联用。SDAs 均为与抗抑郁药联用,无单用SDAs。
2.5 抗惊厥药物或情绪稳定剂的使用 共7 例,其中丙戊酸钠4 例、托吡酯2 例及碳酸锂1 例增效治疗,无单用抗惊厥药或情绪稳定剂者。
本次调查显示,我院近期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大多数为女性复发性抑郁患者。奥氮平、艾司西酞普兰及喹硫平的使用频率居前三位,奥氮平及喹硫平的使用频率却高于抗抑郁药,说明奥氮平及喹硫平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两药的剂量均低于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增效治疗剂量。
其次,本文增效治疗方式为抗惊厥药物或锂盐、两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丁螺环酮,少数患者使用苯二氮类增效,高达95.6%的患者使用SDAs 增效,无使用甲状腺素及电抽搐治疗增效者,其总体治疗方案基本符合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
本文调查的用药现状为临床医生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由于样本量仍偏小,恐难完全代表真实的治疗现状,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