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路径分析
——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2012-11-17 05:22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纯收入宜昌市农民收入

郭 瑜(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路径分析
——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郭 瑜(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农民增收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以湖北省宜昌市农民收入为例,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提出了加大农民转移力度、提高农民经营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政策建议。

农民增收;收入结构;收入增长;增收路径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民增收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的繁荣,探讨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有关提高农民收入的研究成果很多,不乏真知灼见。如林毅夫[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长期、可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的水平,靠提高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业产出,无论力度多大,都不可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办法,长期、可持续的办法只有靠减少农业劳动力。翟虎渠[3]提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靠调整政府农业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消除不合理的体制障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依靠科技,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抓好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张晓山等[4]认为,农民收入不高,问题主要出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应从国民经济宏观层次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财税、金融体制方面采取突破性的举措,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贺京同等[5]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体系中,农民处在只能被动接受分配结果而不能参与分配决策的弱势地位,这是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根源所在。

1 宜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1.1 宜昌市农民纯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宜昌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民和农业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各阶段影响因素的不同,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呈现出阶段特征(图1,数据来源于《宜昌统计年鉴》[6])。

图1 宜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2001~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阶段,宜昌农民人均纯收入停滞不前,平均增长速度为4.84%,主要原因:一是在2001~2005年,宜昌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谷时期。因为随着三峡工程的陆续竣工投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十五”时期前4年为20%,比“九五”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下降了26.1%。宜昌GDP年均增长率下滑到了10.3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严重,二是1998年以后,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下降[7]。

200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速回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5%,5年内平均增长速度达12.2%。主要原因是:2006~2010 年,宜昌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宜昌经济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15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4.56%;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支农政策,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宜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6]。

1.2 宜昌市农民纯收入构成变化情况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现阶段,绝大部分县市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表1)。

表1 2005~2010年宜昌市农民纯收入构成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宜昌统计年鉴》[6]

从2010年宜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看,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其主导地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82元,占60%。该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0元,占33.3%,且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16.2%,并且有加速上涨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从2005年的2171元,增长到2010年的3682元,年均增长9.8%。可见,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外出务工人数量的增加、从业环境的逐步改善,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源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小,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0.7%和6%,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很快,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和17.1%,这是国家近年来惠农政策的体现。

1.3 宜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分析

(1)宜昌各县市区农民纯收入对比 2005年以来,宜昌各个县市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良好势头,宜都、枝江和当阳3个经济强市领跑农民增收。2010年宜都市农民纯收入为7721元,比上年增长了15.61%;枝江市农民纯收入为7792元,比上年增长了15.82%;当阳市的农民纯收入为7751元,比上年增长15.95%,分别是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农民收入的2倍(表2),这说明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大了。

(2)宜昌市与省内其他县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对比 将武汉、宜昌、荆州、十堰、荆门5个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对比,发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武汉市,达8295元,纯收入最低的是十堰,仅为3499元,2010年武汉市比十堰地区高2.37倍。宜昌市同其他地区一样,农民收入虽逐年增长,但宜昌市农民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近些年来农村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不同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起点不同、不仅没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反而造成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图2,数据来源于《宜昌统计年鉴》[6])。

表2 宜昌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元

注:数据来源于《宜昌统计年鉴》[6]

图2 宜昌市与省内其他县市农民人均收入对比

2 宜昌市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分析

从宜昌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的农村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这种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是过去绝无仅有的。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实现既定目标,任务还相当巨大。所以,深入寻找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宜昌市农民收入现状的深入探讨分析中,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制约宜昌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改革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农民不再局限于从狭窄的土地上来获取收入,他们还可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中的工作而得到报酬。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不再局限于农业,而是越来越依赖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经营结构、农副产品品质结构及农副产品的季节结构不合理上。农产品经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种植业所占比例过大,林、牧、渔所占比重较小,农副产品品质结构不优表现为品质优良、技术含量高的农副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一般性的农副产品所占比重过大。农副产品季节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正常成熟期上市的农副产品偏多,反季农副产品较少,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现阶段,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但是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湖北省统计局2001年对全省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9.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较低,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技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范围,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合理就业。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乡镇企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其分布混乱、布局不合理,规模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使其就业容量减少,对劳动力的吸引也越来越弱。2010年,宜昌市共有农村人口272.35万人,第一产业劳动力为79.01万人,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达49.2%,可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制约农民增收的资源性瓶颈。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近几年,宜昌市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都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以水果为例,2005年全市水果产量为13560kg/hm2,柑橘产量为13785kg/hm2,大大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37500kg/hm2左右的水平。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规模和档次较低,没有形成发达国家鲜果供应的冷链系统。按出口和上超市货架的标准估算,水果优质果品率只有60%左右;大路货占50%,劣质果占20%。第二,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在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12家,过5亿元的仅4家(枝江酒业、双汇、稻花香、安琪)[8]。由于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第三,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不紧密。以水果为例,宜昌市已建成荣盛、丰岛、新世纪、鸿新、椰风、隆华、天元、嘉源、帝元等10家果、蔬加工企业,全市水果、蔬菜罐头年加工生产能力已达到千万吨。由于柑橘生产的季节性,往往只能满足企业3个月生产,橘瓣罐头年实际加工量为5万吨。而企业需要的其他水果、蔬菜加工原料如黄桃、矗头、双抱菇等配套基地跟不上,原料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

2.4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

农业用水资源本来是湖北的优势 ,但现在许多地方存在着“用不到水,用不起水,用不了水”的问题。宜昌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20世纪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有的完全损毁不能使用,有的勉强可以使用但是其维护成本极高,有的排灌设施不配套,有的重建轻管,而且乡村两级无钱维修加固,部分地区农民只能 “望田兴叹”,一些希望种植中稻的农民,由于水源难以保证,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种植意向而改种旱作物。

宜昌的乡村道路设施等级偏低,广大山区乡村道路甚至没有等级,运输车辆难以进入,大量优质农产品不能及时运出去,不仅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宜昌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瓶颈。

3 政策建议

3.1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比较利益优势

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现有基础上,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从畜牧、水果、蔬菜3大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增值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建立畜牧基地;二是发展以柑橘产业为重点的水果深加工,提升产业链的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重点,提高蔬菜品质和市场信誉。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以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要鼓励输出地与输入地进行联合,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技能培训体系,使农民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随地参加培训。第二,积极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开展好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交流,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举办企业用工对接洽谈会,为用工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牵线搭桥等。第三,发展科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模式。在激烈的劳务市场竞争中,农民外出务工最缺乏的就是技能,因此,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有关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中心,优化培训专业,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强免费或低费培训。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思路,以及“订单式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3.3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二是大力扶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营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制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壮大。三是实施“农企联户”工程,拧紧利益链。鼓励龙头企业直接创办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3.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民间共同发力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力。第一,政府应当加强排灌设施建设, 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灌系统。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抓好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第二,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持续加大财政对于农业的扶持,尽力改善交通条件,要力争做到村村通简易公路,让优质的农产品能够及时运向市场。第三,引导农民做好乡村公路的维护工作,发挥公路的应有作用。

[1]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3-05.

[2] 林毅夫. 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 农业经济问题,2003,(6):6-7.

[3] 翟虎渠. 新阶段农民增收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若干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3,(1):15-17.

[4] 张晓山,崔红志. 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民增收问题之我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1,(6):2-5.

[5] 贺京同,张战平.必须改善农民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地位[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44.

[6] 宜昌市统计局.宜昌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田梦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效益增长的效应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农村经济), 2012,(3):26.

[8] 谢 超.宜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F323.8

A

1673-1409(2012)06-S047-05

2012-06-10

郭 瑜(1979-),女,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6.012

猜你喜欢
纯收入宜昌市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