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刚, 吴秋义, 徐 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通常认为TIA有1/3自行消失,1/3频繁发作,1/3发展为脑梗死。TIA虽症状在短时间内缓解,但预后堪忧,因此积极防治TIA尤为重要。近年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TIA的疗效,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其具体应用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本文观察了100例TIA患者的治疗,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显著,且继发出血等副作用未见增加。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TIA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3~74岁,平均54.5±6.8岁。合并高血压病78例,糖尿病36例,冠心病54例,高脂血症65例。入选标准:(1)年龄≤79岁;(2)临床表现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梗死或脑出血。排除标准:(1)年龄>80岁,血压>180/120mmHg;(2)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3)使用溶栓等药物;(4)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标准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顿服×15d;负荷剂量组,1d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2d改为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顿服×14d。两组患者在治疗15d后均改为阿司匹林100mg/d,顿服,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为德国拜耳公司产品,商品名拜阿司匹灵,100mg/片;氯吡格雷为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产品,商品名波立维,75mg/片。两组其余基础治疗相同,期间根据病情分别给予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
1.3 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参照以下标准:(1)基本痊愈:平均发作次数≥1次/d,在治疗开始后3d内发作控制;(2)有效:发作在3~15d控制;(3)无效:发作在15d内未控制;(4)恶化:转化为脑梗死[1]。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使用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负荷剂量组治疗TIA有效率高于标准剂量组,两组均未发生继发出血(见表1)。
2.2 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的变化比较(见表2)。
表1 负荷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的变化比较(χ±s)
TIA是指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血液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的,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h内完全恢复,但可有反复的发作。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学说:(1)微栓子学说;(2)血液动力学说;(3)血液成分学说。其中,以微栓子学说为最主要原因,认为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然崩解、微栓子脱落所致,是完全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经治疗,约30%最终发展成脑梗死[2~5]。因此尽早治疗和预防TIA非常关键。目前应用抗血小板法治疗和预防TIA早已得到公认[6]。在抗血小板药物中,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且倍受关注的两种药物。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和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目前研究证实炎症反应贯穿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Hs-CRP是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作为血管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敏感性指标之一,其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7~9]。氯吡格雷除显著抗血小板作用外,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降低血浆hs-CRP水平[10,11],通过抑制动脉硬化的炎症反应,降低了不稳定斑块的易损性,从而减少了TIA的发生。本组研究观察了患者血浆h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均有明显降低,但负荷剂量组降低更加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由于两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用时可以作用于血小板凝集的多个环节,更大程度地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显著降低新的缺血的发生率,能尽快控制TIA。新近发表的FASTER预研究提示早期两药联合使用较单用阿司匹林有减少小卒中/TIA复发的趋势,但出血风险增高[12]。从本组研究看负荷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而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是由于氯吡格雷随负荷剂量增加,具有更短时间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高峰[13]。因此应使用首剂负荷量,对于积极控制TIA,减少血栓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安全性问题。但本研究作为单中心试验,样本数量偏少,随访时间短,未能观察死亡、残疾等硬终点,尚需进一步工作。
[1]匡培根,彭超英,陶 沂,等.巴曲酶速控频发的脑缺血发作[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2):4.
[2]Johnston SC.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dangerous Harbinger and an opportunity to intervene[J].Semin Neurol,2005,(4):362-370.
[3]Johnston SC.Clinical Practice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N Engl J Med,2002,(21):1687-1692.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81-383.
[5]朱林风,盛世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7):56.
[6]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7]Dirnaql U,Iadecola C,Moskowitz MA.Pathobiology of ischaemic stroke:an integrated view[J].Trends Neurosci,1999,22(9):391-397.
[8]Faraci FM,Lentz SR.Hyperhomoeysteinemia,oxidative stress,and cerebral vascular dysfunction[J].Stroke,2004,35(2):345-347.
[9]王秀艳,袁建新,王轶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212.
[10]Xiao Z,Theroux P.Clopidogrel inhibits platelet-leukocyte interactions and thrombin receptor agonist peptide-induced platelet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Am Con Cardiol,2004,43(11):1982-1988.
[11]华先平,杜 平,孔祥辉,等.氯吡格雷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质和血管壁核因子-KB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5-27.
[12]Kennedy J,Hill MD,Ryckborst KJ,et al.Fast assessment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o prevent early recurrence(FASTER):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J].Lancet Neurol,2007,6(11):961-969.
[13]刘倩竹,洪 涛,刘兆平,等.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