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明泽
多些创新意识少些传统心态
——“欢乐节”后的思考
□本刊记者 王明泽
每一届欢乐节都是海南探索如何创办和完善本土节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尝试和宝贵财富。2011年12月30日,第十二届海南岛欢乐节在万宁兴隆举办,从筹划之初拟定“再造兴隆”的长远目标,到总投资高达8亿多元用于新建和改造各项设施,再到开幕伊始启动的全市责任单位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筹备期间亮点不断的本届欢乐节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又会给海南未来举办节庆活动带来哪些启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兴隆,亲身参与,寻找答案。
海南欢乐节从创办到现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其中改变力度最大的当属第十一届在澄迈福山举办的欢乐节。那一届欢乐节不但首次将主会场从城市摆到乡镇,将欢乐节与跨年迎新活动相结合也同样是创新之举。更重要的是,澄迈福山更是首次为欢乐节赋予了明确的主题——咖啡。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不在城市,也同样跨年的万宁兴隆欢乐节延续了前一届的成功经验,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创新,最突出的体现在对多元文化复合主题的使用。在这一届欢乐节上,万宁一口气推出了归侨文化、咖啡文化、温泉文化、美食文化、槟榔文化、热带植物文化和冲浪文化共七大主题元素。
兴隆是海南最著名的侨乡,归侨文化也是几十年来兴隆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因此,在本届欢乐节上归侨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主打主题之一,在参与体验中,记者也确实能感受到兴隆想通过欢乐节推介归侨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兴隆华侨农场建场60周年庆典、嘉年华上的东南亚风味、开幕式上马来西亚风情的舞蹈和跨年晚会上的诗朗诵《大海的召唤》等环节都充满了“归侨味”。但对于有60年历史,拥有21个国家和地区归侨的兴隆来说,本届欢乐节将归侨元素分散穿插在不同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并不能全面、完整地烘托出兴隆悠久、浓厚的归侨文化,让人看后难免会产生“不温不火”“不够透彻”的感觉。
“海南槟榔半万州”,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万宁槟榔产业在海南的地位。在本届欢乐节举办期间,万宁将首届槟榔文化节和槟榔文化产业论坛搬到了兴隆。其中,文化产业论坛专家云集,来自国内外100多位槟榔专家、企业家和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的专家齐聚万宁,共商海南槟榔发展大计。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论坛应该是卓有成效的,但从宣传槟榔文化的角度上看,仅靠槟榔文化节上的图片展和台湾槟榔西施走秀还远远不够。
美食文化也是万宁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本届欢乐节主要通过兴隆欢乐嘉年华现场的美食区向游客展示万宁美食,而美食的独特魅力也让这个区域成为是欢乐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段,“亲口尝一尝”也成为了了解万宁美食文化最直接、最亲近的手段。但让人遗憾的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仅卖东山羊肉串的铺面就有3家,卖雪梨汁的有4家。另外,在采访中几名来自万城的游客告诉记者,这里的食品味道只能算很一般,“跟正宗的比不了。”
相比去年欢乐节主打“咖啡”牌而言,本届欢乐节所拟定的文化主题表现都并不突出,与温泉、咖啡、热带植物相关的独立活动未曾露面,元素展现也并不到位。游客想要了解这些文化,则更多是要借助游览景区等传统手段来实现。
不过采用多主题结合的形式也有它的好处,它可以让人们短时间内快速地了解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但问题是每一个都只是了解个皮毛。那么未来海南欢乐节究竟是采取上届那种相对专一的主题还是本届这种多主题结合的形式,这个问题就如同“广而全”和“专而精”比高下,其实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选择多少种主题需要主办方量力而行。这个“力”包涵两种概念,一种是潜力,主办方要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资源,将真正具有潜力的内容开发包装成主题,而不要面面俱到;另一种是指能力,即主办方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欢乐节中驾驭多少种主题,要做到推出一个精致一个的效果,否则只会造成活动主题不明确的反效果。
早在第十一届澄迈福山欢乐节筹办之初,海南省委、省政府就鲜明地提出了“举办一个节庆,带动一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要求欢乐节既要留下游客,更要留下产业,要能明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思路为海南办节庆拓展了新的模式。也正因此,上届欢乐节才有了将咖啡这个具体的产品作为欢乐节主题元素的创新之举,同时还为福山留下了一个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
时隔一年后,如今的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已经成为了澄迈观光旅游的一个窗口。在这一年里,该风情镇曾多次完成商业论坛、展览会和政府接待工作。据澄迈县旅游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来到福山品咖啡的游客约有15万人次,而进入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游览参观的游客约有12万人次,仅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便有超过6万人次的游客光顾咖啡小镇。
与澄迈福山相似的是,万宁兴隆也希望借助欢乐节举办的契机大展拳脚。不同的是,福山想促进的是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万宁“再造兴隆”则是想推动一个地区的改头换面。在本届欢乐节上,耗时仅100多天实现“重生”的新兴隆在万众瞩目下粉墨登场,受到了游客和市民的广泛好评。
在采访中,来自吉林长春的刘芬兰老夫妇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次来兴隆是四年前,当时兴隆给他们的感觉是“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而这一次兴隆之旅他们的感受却是“路变宽了,平整多了,酒店设施也比以前更好了”。兴隆本地居民李女士则欣喜地发现兴隆境内的月亮河原来的臭味消失了。来自新西兰的斯蒂芬是第一次来到兴隆,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称赞兴隆,“这里与我的家乡一样干净、美丽”。
万宁市市长丁式江介绍说,为了借助欢乐节打造一个全新的兴隆,万宁2011年投入了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改造。今年,万宁还将计划投入10亿元,将太阳河两岸打造成一条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景观与休闲度假旅游带。同时,对兴隆镇的改造也远未停止,万宁计划再投入6亿元,将其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可以说,无论是咖啡风情小镇还是东南亚风情小镇,无论是产业促进还是区域改造,凭借举办欢乐节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福山和兴隆都已经逐步显现。从丁式江市长的话中可以看出,万宁并没有满足于欢乐节带来的阶段性成果,而是为兴隆制定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这也意味着“后欢乐节”时代才是决定“再造兴隆”成败与否的关键,这也让人对兴隆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但无论结果如何,万宁此次有益的尝试还是对海南其他市县,特别是对老牌旅游度假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也是对“举办一个节庆,带动一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思路的进一步贯彻和发扬。
翻阅欢乐节在海南举办12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就不难发现,无论何地主办,无论主题为何,也无论投入多少,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欢乐节的内容形式。在这其中,晚会、论坛、烟花、巡游这四大元素更是几乎一届不落。即便在兴隆欢乐节上也是如此。跨年晚会、槟榔产业论坛、跨年烟火、开幕式巡游都是这一届欢乐节中的重要环节。
除了内容形式因循守旧外,多年来海南欢乐节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群众的参与性不强。1月1日当天,一名准备启程回家的甘肃游客告诉记者,这两天在兴隆看展览、看巡游、看晚会、看烟花、看冲浪,最多也就是尝尝小吃,“欢乐”的内容互动性不高,感染力也不强,一路下来都在“看”,难以真正感受到参与带来的欢乐。而与2011年12月31日当天一家五口从海口赶过来的张先生相比,这名游客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没有当晚跨年演出的门票,张先生一家早早就被武警“请”出了现场500米开外,这让他十分尴尬,“这不是让我们白跑一趟吗,早知道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兴隆本地人陈先生发现,即便凭票通过武警层层把守的两层关卡后,他仍然欢乐不起来,他告诉记者,隔五步就有一个武警站岗,不时就有一队警犬会从身边掠过,警灯四处闪耀,警车来回巡逻,“让人看着都有点紧张”。当然不难理解的是,万宁之所以采取如此苛刻的安保制度是为了维护上万人会场的公共秩序,但在执行中能否做得更亲民一点、更友善一点、更包容一点,是值得后届欢乐节思考的。
在记者看来,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最重要是需从改变办节理念开始。放眼国内外,值得海南欢乐节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有很多。西班牙的奔牛节虽然危险重重,但因为其群众参与性极强,项目设计惊险刺激,所以即便经历400多年,但它仍是欧洲最受欢迎的节庆活动;青岛啤酒节可以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尝试自己酿啤酒,参与到喝啤酒的比赛中去,让人们通过节庆深刻的体会啤酒文化带来的独特的享受;海南保亭嬉水节作为一个地方性节庆,任何一位参与者,无论身份、年龄、性别都可以在此尽情享受戏水的快乐,这也使嬉水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毕竟,任何一个节庆,如果离开了当地群众的参与,也就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