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劲松
2010-2011年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郭劲松①
目的:分析麻醉药品的使用合理性,为科学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本院2010-2011年使用麻醉药品数量及消耗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醉药品中以硫酸吗啡缓释片用量最大,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结论: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符合WHO推荐的癌痛治疗原则。
麻醉药品; 用药频度; 调查分析
麻醉药品属于国家严格监管的特殊药品,连续使用后极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本院是肿瘤专科医院,麻醉药用量相对较大,为更好了解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现对2010-2011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药品管理系统中2010年1月-2011年12月麻醉药品数据库,包括品名、规格、用量、金额等。
1.2 方法 据WHO合作中心药物统计方法,查询麻醉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DD),参考药品说明书及第17版《新编药物学》确定药品的DDD值。用药频度(DDDs)=用药量×药品规格/该药DDD值。
2.1 2010-2011年本院常用麻醉药品共12种,有片剂、贴剂、注射剂。见表1。
表1 2010-2011年麻醉药品应用情况
2.2 2010-2011年本院麻醉药品消耗量、DDDs情况见表2。
表2 2010-2011年麻醉药品消耗量、DDDs情况
由表1、表2可见,2011年麻醉药品用量比2010年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因为本院患者逐年增加。根据《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应通过有效治疗,使癌症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医务人员对麻醉药品应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哌替啶用量相对减少,排序从第10位下降到第12位(末位),而一些临床镇痛效果较好的阿片制剂,如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吗啡片、芬太尼贴、阿桔片排序均有上升,其中硫酸吗啡缓释片用量持续增长,排序一直在首位。
根据WHO倡导的癌痛“三阶梯”治疗的基本原则,口服、按阶梯、按时、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将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尽量使患者处于满意的无痛状态。吗啡是WHO推荐作为治疗晚期癌症的首选药物,其消耗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癌痛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1-5]。WHO疼痛与姑息治疗中心明确指出,口服镇痛药是处理癌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6-7]。对于中、重度癌性疼痛,首选药物是口服吗啡制剂。2011年本院吗啡制剂总消耗量占麻醉药品总消耗量的59.5%,特别是硫酸吗啡缓释片,由于药物释放平稳、峰谷比值低、镇痛效果好、服用方便,用量持续增长。由此看出,本院吗啡制剂的使用基本符合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要求。芬太尼透皮贴无创、生物利用度高,镇痛持久稳定,副作用较少,但由于价格较高,在本院用量不大。阿桔片为含阿片粉的复方制剂,有镇咳、祛痰作用,用于有痰的咳嗽。本院收治肺癌患者较多,并且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较差,容易并发呼吸道疾病,这些均导致阿桔片用量及排序有所增加。哌替啶注射液虽镇痛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2~4 h),生物利用度差,长期应用其代谢产物去甲哌啶的蓄积容易出现中枢不良反应[8-9],不推荐用于癌症患者的长期治疗,大多数医师对此已有较明确的认识,本院目前哌替啶注射液主要用于气管镜检查镇痛用。
通过上述分析调查表明,本院麻醉药品应用基本符合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方案》、《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本院的肿瘤专科特点。
[1] 曾向东,向方.麻醉性镇痛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39-41.
[2] 于静.2005-2008年我院门诊麻醉药品的用药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4):18.
[3] 梁燕芳,梁少玲,孔令瑞.2006~2008年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5(5):133-134.
[4] 马永鸿.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2):189-190.
[5] 樊华.2007~2009年我院住院部麻醉药品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5(36):105-106.
[6] 刘卉.美菲康治疗晚期癌痛62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02,13(4):228.
[7] 钱正刚,朱怀军,李刚.2008~2009年我院中心药房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5(36):107-109.
[8]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4-35.
[9] 郭永谊,唐宇星.2008~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病区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30-131.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40
①河南省开封市肿瘤医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郭劲松
2012-06-25)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