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晓莺 齐玲 魏华 卢山 刘莲娟 李娟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栗晓莺①齐玲①魏华①卢山①刘莲娟①李娟①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恶心、呕吐,均在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2年随访,观察组心绞痛复发再住院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减低了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用药方法简便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氯吡格雷; 辛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血脂; 心血管事件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症候群,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病理形式,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患者往往临床症状严重,病情发展迅速,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常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与以往经常规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查体、病史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而明确诊断,均符合2000年ACC/AHA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心绞痛分级按1972年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2]。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6~76岁,平均(52.6±10.5)岁,病程2周~20年,平均(3.6±2.3)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6例,自发型心绞痛14例,混合型心绞痛12例,变异型心绞痛8例;心绞痛Ⅱ级38例,Ⅲ级14例,Ⅳ级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37~74岁,平均(51.9±11.2)岁,病程1周~20年,平均(3.4±2.5)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2例,自发型心绞痛11例,混合型心绞痛7例,变异型心绞痛4例;心绞痛Ⅱ级27例,Ⅲ级10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既往均无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减退、新近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病史,且在性别、年龄、病史、心绞痛类型及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辛伐他汀20 mg/次,1次/晚,口服。两组患者均给予4周的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或2级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或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基本消失,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改变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TC(mmol/L) LDL-C(mmol/L)观察组(n=60) 治疗前 6.12±1.11 3.46±0.92治疗后 5.07±0.93*△ 2.75±0.84*△对照组(n=42) 治疗前 6.07±1.06 3.44±0.90治疗后 6.10±0.98 3.42±0.92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过程中有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恶心、呕吐,均在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随访 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2年随访,对照组心绞痛复发再住院13例(31.0%),发生心肌梗死6例(14.3%);观察组心绞痛复发再住院8例(13.3%),发生心肌梗死2例(3.3%),观察组再住院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并伴有不同腔内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变化,临床研究显示,ACS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以及炎症加速的过程[3],如经强化治疗能使症状迅速缓解,相关的冠脉病变稳定,病情向稳定型心绞痛转化,预后得到改善;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有可能恶化为AMI或猝死。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目标是解除或缓解心绞痛症状,预防AMI和猝死的发生。以往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对解除冠脉痉挛,增加供血,降低斑块壁应力、组织破裂,减轻或溶解血栓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稳定斑块,防治破裂。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降脂治疗无疑使患者直接受益。他汀类药物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降脂作用及其在ACS中发挥的稳定斑块等非降脂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4]。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除肯定地降低TC、LDL-C外,还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非降脂作用机制,即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抗氧化等作用[3,5]。辛伐他汀是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也是胆固醇生物合成初期阶段的限速酶,可逆性地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有研究结果提示,辛伐他汀治疗ACS患者3 d后能有效对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加以控制[6],6周后能使TC、LDL-C明显降低[7],且安全有效;还有临床研究显示,接受他汀治疗组患者临床冠脉事件减少了30%~40%,提示其对稳定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9]。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的抑制ADP与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使与之相关的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受体无法结合。另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不可逆地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配合常规治疗中的阿司匹林使用,能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改善冠脉血流量和心肌缺血,从而达到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猝死率的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以上的有关研究结果类似,证明了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着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减低了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用药方法简便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ACC/AHA.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Coll Cardiol,2000,36(1):970-1056.
[2]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3] 陈灏珠,杨新春,邹阳春,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26.
[4] 诸骏仁.血脂异常防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1):641-642.
[5] 冯宁,陆国平,张曼玲,等.西立伐他汀抑制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因子的表达及活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424-427.
[6] 朱建华.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几种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1):972-976.
[7] 曾群英.两种剂量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20(32):967.
[8]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123.
[9] 孙铁.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58-59.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2.018
①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 新疆 哈密 839000
栗晓莺
2012-04-24)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