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引种试验研究

2012-11-16 06:14张银河蔡小璇
绿色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竹鞭成活率造林

张银河,蔡小璇

(1.广东省揭西县林业局,广东 揭西515400;2.广东省揭西县生态公益林经营中心,广东 揭西515400)

1 引言

雷竹 (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et C.S.chao),又名“雷公竹”,是近年来从早竹群体中选育出的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原产地为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它具有出笋早、笋期长、笋味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开展雷竹引种试验,其目的是探讨雷竹在揭西县生长发育规律和栽植技术措施,为该县合理经营雷竹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地概况

(1)位置:试验区设揭西县上砂新岭、河婆北坑、坪上四和、南山天宝堂试验基地,属中低山丘陵地貌,位于东经115°36′20″~116°11′2″,北纬23°18′40″~23°41′1″。

(2)气候:试验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1.1℃,极端低温~2.4℃,霜期短,年活动积温7705.9℃,平均年雨量2061.5mm,相对湿度81%。

(3)土壤:发育于花岗的厚土层壤质山地黄壤和赤红壤,山地土壤属酸性,pH值在4.2~5.5左右,肥力中等。

(4)植被:开垦前为竹、马尾松,树下植被主要为五节芒、芒箕、蕨类、鹧鸪草等,复盖度为90%。

3 种植与管理

(1)种植:2002年底全面除杂后进行测量和规划,全垦深翻,亩挖穴密度80个,穴规格60cm×40cm×40cm,调苗采用兜移法,每兜直径30~40cm,留4~5盘枝,斜砍其梢,搬运时注意保护杆柄和缩土。2003年1月19~30日种植前先用沾黄泥浆并根据竹兜形状扩穴,回表土打实,植后浇水。

(2)管理:①由于种植前母竹鞭根受到损伤,吸水能力减弱,因此,造林后的第一年水分管理尤为重要,必须根据气候进行浇水。②结合除草,1~2年内每年施2~3次肥料及培土。③间种,1~2年内在不与母竹争夺水分、养分前提下,可套种其他农作物。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对林地达到以耕代抚,又可促进竹林生长和发育。

4 试验方法

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2个样地小区,每个小区25株作为固定样地,进行母竹成活率、生长发育、发笋行鞭等情况调查。

(1)成活率调查:以全园为基础,样地为重点,对母竹生长变化,按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进行调查,统计成活率。

(2)笋期调查:笋期的长短、出笋量的多少,反映出鞭芽发笋能力和对环境气候条件的适应力,以5d为一观察单元,对样地单株以笋尖露出地面为标准,统计母竹出笋数。

(3)行鞭调查:竹鞭生长能力高低,关系到竹林成园的速度,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植株的行鞭的长度、行鞭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定期测量。

5 结果和分析

雷竹引种在揭西县是成功的。目前,以新岭为例,全园2.67hm2,立竹总数17040株,平均每亩立竹426株,已基本满园。其中,2004年出笋成竹622株,2005年4230株,2006年46736株,2007年17040株。新竹最粗地径3.5cm。从2006年起已有50%雷竹笋产出竹笋,见表1。通过几年来的试验,初步掌握了雷竹在本地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律。

表1 雷竹出笋成竹情况

5.1 成活率

引种当年,经全年对样地内100株固定单株进行4次调查,成活96.6株(以母竹立竹为依据,不包括竹鞭成活的单株,成活率为96.6%,见表2。

表2 样地单株生长成活调查(2007年) 单位:株

试验证明,影响雷竹移栽成活率的因素除受气候因子及栽种质量的影响以外,与移栽母竹本身的立竹大小和留枝盘数关系密切。统计结果表明:母竹平均胸径2cm以上,留枝盘数6~8盘成活为高。其次与母竹竹鞭的长度也有关,鞭长40~50cm成活率高,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母竹的成活。

5.2 出笋期

通过调查,雷竹在揭西县的出笋期为:3月10日~5月1日,笋期前后历时53d。初期为3月10日~3月25日,历时16d,占出笋总数的22.3%;盛期为3月26日~4月19日,历时25d,占出笋总数的58.4%;末期为4月20日~5月1日,历时12d,占出笋总数的19.3%。

5.3 发笋数量

出笋时期和发笋数量与当年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在浙江临安地区雷竹主产区,3月中下旬是出笋盛期。揭西3月份平均气温为16℃,适合竹笋发笋的温度,所以发笋时间早数量多,3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出笋数量增多,到4月中旬,平均气温升至20℃以上,进入出笋高峰期。另外,开始出笋的时间,每年也随着春季气温和雨量的不同而不同,见表3。

表3 2004~2007年2~4月气象因子情况

5.4 竹鞭生长

雷竹竹鞭生长,在一年不同的时期,由于受温度、水分的影响,生长量差异很大。经调查,开始生长活动时期为笋期过后一个月左右。一般6月份开始,6~7月和9~10月生长量大。5月、8月和11月生长量少。移栽当年竹鞭生长量一般可达60~100cm,平均每月15~25cm。竹鞭生长量的大小和发鞭的高低,除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之外,同时与母竹立竹的年龄和胸径大小密切有关。母竹年龄在3年生以上,由于鞭老,鞭根稀,鞭芽不饱满,质量差,因此行鞭发笋能力差,甚至不发鞭。母竹立竹过细,由于生长细弱,生长不良,同样会影响到行鞭发笋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移栽母竹,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年不可能全部抽鞭发笋,一般发笋率为80%左右,见表4。

母竹的质量,对造林的成活率和成园速度影响很大。优良的母竹成活率高,行鞭发笋能力强,成林快。劣质母竹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也难于成园。

表4 竹鞭情况调查

6 对策和建议

6.1 造林地选择

雷竹造林地,要求土壤疏松、透气、肥沃。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或沙质壤土为好。pH值4.5~7,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所以,雷竹造林地最宜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或南坡。

6.2 加强水肥管理

造林后的第一年,水分管理尤为重要。由于母竹鞭根受到严重损伤,吸收水分能力减弱,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浇水。特别是7~9月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期,更要注意水分的管理。在水分管理的同时,为促进地下鞭生长,提高出笋率,加速竹林成园,根据竹林不同生长期,每年要进行3~4次施肥。

6.3 林地间作

雷竹新造林地,密度较稀,光照充足。因此,在新造林的1~2年内,在不与母竹争夺水分、养分的前提下,可套种其他农作物。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对林地以耕代抚,又可起到覆盖保护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杂草滋生,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成园。间作的作物以豆科作物、绿肥等为宜,耗肥作物和高杆作物一般不宜间作。

6.4 合理留养新竹

在雷竹幼林阶段,要合理留养新竹。对当年新造林长出的竹笋,以不留或尽量少留为好。因母竹栽后不久,如果留养新竹,会造成母竹营养不足,影响新鞭的生长,至第二年,每株母竹可留1~2株健壮的笋,培育新竹,其他的笋要及时疏去,也不能多留,否则,对竹林成园反而不利。留养新竹要做到留远挖近、留强挖弱、留稀挖密,以促进竹林提早成园。

7 结语

雷竹出笋早产量高,值得推广发展。自2003年种植2000株的情况表明:植后当年就有10%发笋,第二年达95%发笋,第三年开始收笋,200kg/亩·年,40亩共收800kg/年。

2006~2007年达1500kg/亩,年产值达3000多元,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较大作用,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又探出新路。

[1] 郑清纯.新优良笋用竹林调查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0(2):97~99.

[2] 周芳纯.笋用竹林及其栽培、竹类研究[J].1990(2):37~38.

猜你喜欢
竹鞭成活率造林
高料价下草鱼“伤不起”!30年养鱼人竟做到鱼种成活率100%,1亩赚5200元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坡位对南方红豆杉和檫树混交林早期成效影响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黄甜竹笋用林地下鞭生长特性分析
数字
从50%到90%,草鱼养殖成活率倍数提升,致胜法宝是什么?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