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基于1997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①

2012-11-16 03:24周文丽
旅游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各省市省市增长率

周文丽

(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旅游业因其在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或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实业界对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视催生了学术界对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并成为长期以来研究的焦点。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是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受我国旅游业发展特征及国外学术界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有关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省市层面上探讨旅游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判断旅游业在一地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二是从全国或省际层面上探讨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旅游具有空间流动特性,这种特性是否会将财富由富裕的地区带向贫困的地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旅游业的发展能否成为中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途径?这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1997年~2010年间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总体国民经济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相关的旅游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相关文献综述

“收敛”是反映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学概念,其实质是考察一些结构相似、初始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在经过一段长时期的发展之后,其人均收入是否会趋同。在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国外大多数学者得出了旅游业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结论,但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Williams和Shaw(1988)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旅游发展能促使财富由北向南、由富裕国家向贫困国家分配,对该地区的经济收敛做出了贡献。因此,从区域角度考虑,旅游可以使经济发展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可以作为减少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种手段。Petrakos和Saratsis(2000)基于α收敛、β收敛及回归分析,探讨了希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结果表明,拥有适合旅游发展的资源是影响该地区经济收敛性的因素之一。Eugenio-Martin等(2004)使用1985年~1998年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探讨了拉美地区国家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发展能促进中等收入或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能促进拉美地区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但对于发达国家却不一定。Soukiazis和Proença(2008)基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β收敛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旅游发展对葡萄牙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旅游发展在对葡萄牙地区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会加速其收敛速度,弥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均衡。因此,在旅游业供给能力得以改善的情况下,旅游可以作为促进葡萄牙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种选择。Proenca和Soukiazis(2008)基于Barro和 Sala-i-Martin的条件收敛假说,利用面板模型,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探讨了欧洲南部国家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及意大利四国1990年~2004年间旅游对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是一个影响该地区经济收敛的重要因素,旅游对改善四国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Liargovas等(2007)以希腊51个州为案例地,构建旅游发展指数来评估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结论显示,与具有较低旅游发展指数的地区相比,具有较高旅游发展指数的地区能够从社区支持计划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即旅游发展不但无益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反而会加剧区域贫富差距。这一结论与欧洲利用旅游促使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政策相悖。Pessoa(2008)以葡萄牙波尔图、阿尔加维、米尼奥—利马等地区为例,对葡萄牙区域经济增长战略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与外部市场脱离,存在老龄化、外向移民、缺乏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等突出问题,因此,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对区域经济收敛没有太大影响。文章还认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单靠旅游业难以实现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均衡发展,在依靠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竞争因素。

3 收敛假说

新古典增长模型用技术进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差距,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现递减趋势,落后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能在一定时期后赶上发达经济体,使经济的发展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可能的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收敛。经济增长收敛主要有三种假说:σ收敛、β收敛及俱乐部收敛,β收敛又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

3.1 σ收敛假说

σ收敛被用来解释一定时期内,不同经济体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小的过程。通常用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即变异系数来考察σ收敛,一段时期内,变异系数趋于下降,则σ收敛成立。Barro(1991)首次将这一概念与β收敛区分开来,并认为σ收敛是β收敛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即要想使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最终趋于相同,必须首先保证落后经济体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

3.2 β绝对收敛假说

β绝对收敛假说来源于索罗(1952)经济增长模型,指由于较低的资本存量,初始经济水平低的经济体比经济水平高的经济体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长率,因而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落后地区就会赶上发达地区,达到以同样速度稳定发展的收敛状态。β绝对收敛假说认为,不同经济体间经济的发散是一种暂时而短期的现象,从长期来看,其人均收入必然无条件的收敛于均衡状态,而且这种收敛在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经济体之间更容易发生,即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现象,而这两类地区间往往并不收敛,这种地区间的收敛被称为俱乐部收敛。实证研究通常用人均收入的增长与其初始水平的关系来考察绝对收敛假说。计量模型为:

式中,y表示人均收入,i表示不同的经济体,t为时间,γ表示各经济体共同的稳定状态,b为收敛系数①收敛系数b=(1-e-βT),T为时间跨度,本文研究对象为1997年~2010年共13年的相关数据,公式中时间跨度T=1,β表示收敛速度,其计算公式为:β=-ln(1+b)/T,参见Islam(1995)和潘文卿(2010)。,μ为随机误差项。公式将各经济体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其初始期水平联系在一起,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唯一因素,如果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其初始水平负相关,即估计的b<0,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落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要较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快,β绝对收敛假说成立。

3.3 β条件收敛假说

根据Barro和Sala-i-Martin的观点,条件收敛来源于新内生增长理论。条件收敛假说认为,规模收益递增及其他一些结构因素,诸如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创新等也会影响经济收敛。经济体之间的稳定状态各不相同,如果在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不同经济体间经济增长依然能收敛于不同的稳定状态,则条件收敛成立。条件收敛并非常态,而是特例,只有当各经济体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等特性时才会发生。条件收敛通常用如下计量模型来考察:

式中,γi表示各经济体经济收敛于不同的稳定状态,X表示控制不同截面经济体经济增长状态的j个因素构成的向量。如果b<0且cj≠0,则条件收敛成立;如果b<0且cj=0,则绝对收敛成立。

4 人均GDP差距及其与旅游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4.1 人均GDP的差距及其变动情况

我们首先从国家及区域两个层面上,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各省市人均GDP的差距及其变动情况做一简单分析。以区域内人均GDP最高的省市为参考,以区域内其他省市的人均GDP与人均GDP最高省市的比值及1997年~2010年间各省市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反映各省市间人均GDP的差距。具体指标值见表1和表2。

表1 1997年~2010年我国31个省市人均GDP比重及年均增长率

表1数据显示,就全国范围来看,1997年和2010这两个年度中,东部各省市的人均GDP大都位居前列,西部各省市的人均GDP大都居于末位,中部地区各省市的人均GDP居中,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呈梯度分布。从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来看,增长率最高的内蒙古达到15.6%,而增长率最低的云南和新疆仅为9.7%,各省人均GDP增长率差异明显,区域经济增长呈不均衡增长态势。从人均GDP比重来看,1997年和2010年各省市人均GDP中上海均为最高,贵州均为最低,以上海为基准比(100%),其余30省市中,1997年,比重最高的北京占比为73.5%,比重最低的贵州占比只有10%;2010年,比重最高的天津占比超过75%,最低的贵州占比不到10%,说明我国31个省市人均GDP差距较大。

分地区看,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各省市人均GDP增长率及人均GDP比重可以看出,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差距明显小于全国水平。三大区域中,中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差距小于东、西部地区内各省市间的差距。相较于1997年,2010年东部地区中,排名最后的海南与河北两省市人均GDP比重有所下降,其余各省市人均GDP比重均有所上升,因此总体而言,该地区各省市间人均GDP差距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比重均有所上升,说明中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增长差距在缩小;西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比重均有所下降,说明该地区各省市经济增长差距在扩大(见表2)。

表2 1997年~2010年东、中、西部各省市人均GDP比重及增长率

为更直观地了解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情况,我们采用变异系数(σ收敛系数)对1997年~2010年间,全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内各省市人均GDP的差异做进一步考察。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省市人均GDP的收敛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人均GDP趋于离散,区域差距越大;反之,变异系数下降,人均GDP趋于收敛,区域差距缩小。全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变异系数详见图1。

图1 1997年~2010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

从变异系数的大小来看,全国31个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在0.6~0.7之间,变异系数最高,就全国范围而言,各省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最大;东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在0.4~0.5间,差距次之;西部和中部地区变异系数在0.4以下,差距较小。从变异系数的变化来看,全国31个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先升后降,总体趋于上升,说明各省市人均GDP差距有所扩大,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东部地区变异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各省市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并不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有小幅下降,各省市人均GDP差距有些许缩小,经济增长有收敛迹象。西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部地区各省市人均GDP差距扩大,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4.2 旅游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性

在探讨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各省市人均GDP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各地区旅游收入与人均GDP的关系。1997年和2010年分地区的全国31个省市旅游收入及其排名和1997年、2010年各省市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见表3。由旅游收入的相对位置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人均GDP排名靠前的省市,其旅游收入排名也较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藏等人均GDP排名较后的省市,其旅游收入相对位置也较后。与人均GDP呈现出的梯度分布特征一样,我国各省市旅游收入大体上也具有东、中、西的梯度分布特征,说明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考察旅游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我们计算了1997年~2010年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各省市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 0.1138、0.1613、0.6208 及 0.3804,相关系数显示各地区人均 GDP 的变动与旅游收入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部地区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西部、东部和全国,进一步说明旅游收入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997年~2010年间我国各省市旅游收入增长较快,1997年各省市旅游收入总计5311.4亿元①由于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31个省市各年旅游收入总和不等于全国旅游收入,因此,5311.4亿元为31个省市旅游收入的加总。,2010年达到37236.6亿元,增长了601%,年均增长16.2%。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内各省市的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9%、20.9%和23%,年均增长率的均值均高于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均值,旅游发展促进了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就各省市旅游收入差距及其变动来看,全国范围内,1997年青海省旅游收入最低,只有1.3亿元,广东省最高,为812.0亿元,是青海省的624.6倍。2010年青海旅游收入仍然最低,为49.7亿元,江苏最高,达到3788.4亿元,是青海的76.2倍,差距明显缩小。因此,13年间,与人均GDP差距变化趋势不同的是,旅游收入差距有了显著的改善。

表3 1997年~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旅游收入、排名及年均增长率 (单位:亿元)

5 基于收敛假说的旅游对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影响

5.1 模型及数据说明

为了进一步探讨旅游发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本文接下来利用条件收敛方程做进一步分析。方程以各省市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实际人均GDP的初期水平和实际旅游收入为自变量,将实际旅游收入看作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变量引入方程中,其具体方程如下:

式(3)中,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于不同的稳定状态γi,即方程具有不同的截距项。如果收敛系数b<0,且c≠0,则条件收敛成立,说明旅游收入是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条件因素。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以及创新等结构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条件,但本文主要探讨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影响,而非试图建立一个最优的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模型,因此没有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方程①选用带有虚拟变量的个体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对方程进行估计,用虚拟变量来体现区域间上述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以降低由于区域间上述结构因素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估计误差。。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14年(1997年~2010年)的实际人均GDP和旅游收入数据,共434个观测值②由于引入了人均GDP的滞后项和增长率指标,所以实际的观测值只有403个。,利用全国总体样本及东、中、西部地区次级样本探讨旅游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常用的面板模型估计方法有个体固定效应最小二乘虚拟变量估计(LSDV)、随机效应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及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估计(EGLS)。豪斯曼检验表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总样本及区域次级样本进行估计更合适。在固定影响模型中,如果随机误差项不满足等方差或相互独立等假设,最小二乘估计就是有偏的,而广义最小二乘法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纠正上述问题,因此本文最终采用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估计(EGL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1997年~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收敛性估计结果

5.2 估计结果分析

如表4所示,表中前半部分是绝对收敛方程的估计结果,后半部分是引入旅游收入后的条件收敛方程的估计结果,同时对两个方程进行估计有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比较判断旅游这一条件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5.2.1 全国样本估计结果分析

由表4绝对收敛方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b>0,绝对收敛系数为正,绝对收敛假说不成立,说明1997年~201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是发散的,发散速度为3.33%。进一步验证了前文σ收敛得出的结论。旅游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由表4中条件收敛的估计结果反映出来。估计结果显示,旅游影响系数c>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收入每增加1%,人均GDP增长率会提高0.0089%;在收敛方程中加入旅游收入后,收敛系数b仍为正,但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发散速度变慢,发散速度由原来的3.33%下降为1.95%,说明旅游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也具有积极影响。

5.2.2 次级样本估计结果分析

东、中、西部地区次级样本的估计结果见表4,绝对收敛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东、中、西地区的收敛系数均为正,且检验相当显著,b>0,绝对收敛假说不成立,说明1997年~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呈发散态势,东部和西部的结论与前文σ收敛得出的结论相同,中部的结论与σ收敛的结论有所不同(不同的可能原因参见后文结论部分)。EGLS估计结果表明,1997年~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分别以2.32%、3.13%及3.32%的速度发散,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较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和东部。条件收敛结果显示,收敛方程中加入旅游收入后,东部地区的收敛系数b变为负的,即加入旅游收入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由发散变为收敛,收敛速度为1.09%,说明旅游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影响;中、西部地区的收敛系数b虽仍为正,但均有了明显变化,据收敛系数计算的两地区收敛速度由原来的3.13%和3.32%变为2.33%和2.79%,即,加入旅游收入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开始以2.33%和2.79%的速度发散,说明旅游发展虽然未使这两个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收敛迹象,但却减缓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发散速度。东、中和西部地区旅游影响系数c①西部地区的旅游影响系数c可能受到截面个数少及时间跨度短的影响,未通过t检验。均为正,说明旅游收入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收入每增加1%,会使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增长率分别提高0.0266%、0.0064%和0.003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1997年~2010年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发散的,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日益加剧。旅游发展对全国、东、中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旅游对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具体见表5。

表5 1997年~2010年旅游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差距扩大趋势的影响

6 结论

本文以旅游收入反映旅游业发展,以人均GDP反映经济增长,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1997年~2010年,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总体国民经济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σ收敛和β收敛均表明,1997年~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呈发散趋势,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在日益扩大。β条件收敛表明,旅游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因素之一。1997年~2010年,旅游收入每变动1%,会使我国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0089%,考虑旅游收入的影响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发散速度会从3.33%下降到1.95%,旅游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其地区差距的缩小具有积极的影响。

1997年~2010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经济增长也呈现发散趋势,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市间经济增长差距也日益扩大。旅游同样对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产生了影响。1997年~2010年,旅游收入每变动1%,会使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分别变动0.0266%、0.0064%及0.0031%。考虑旅游收入的影响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呈收敛态势,收敛速度为1.09%,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发散速度由原来的3.13%和3.32%变为2.33%和2.79%。旅游发展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缩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根据收敛模型实证得出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呈发散态势,但前文的σ收敛分析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收敛迹象,两种分析方法结论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特性①本文审稿专家的意见。。在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只有单一现代部门使用资本和劳动要素,经济是同质的、一元的,各地区拥有共同的经济稳态,因此可以预期地区经济绝对收敛的存在。而二元经济中,经济不是同质的、各地区由于部门结构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经济稳态,从而无法预期绝对收敛的存在。因此,能否利用新古典假设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值得商酌。本文尝试探讨旅游发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影响,旨在能为相关研究抛砖引玉。因此,能否将二元经济假说成功引入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之更好的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敛散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体来看,旅游发展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加速其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因此,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适度增加旅游业供给、合理引导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不失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Barro R 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407-443.

[2]Barro R J,Sala-i-Martin X.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 an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1):1-26.

[3]Eugenio-Martin J L,Martin M N,Scarpa R.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A Panel Data Approach[Z].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Working Papers,2004:26.

[4]Islam N.Growth empirics:a panel data approac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127-1170.

[5]Liargovas P,Giannias D,Kostandopoulos C.An assessment of the Community Support Framework(CSF)Funding towards the tourist sector:The case of Greece[J].Regional and Sectoral Economic Studies,2007,7(1):47-66.

[6]Petrakos G,Saratsis Y.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Greec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0,79(1):57-74.

[7]Proenca S,Soukiazis E.Tourism as an Economic Growth Factor:A case study for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J].Tourism Economics,2008,14(4):791-806.

[8]Pessoa A.Tourism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the Portuguese Douro Valley[J].Revista Portuguesa de Estudos Regionais,2008,(18):55-75.

[9]Soukiazis E,Proença S.Tourism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regional growth in Portugal:A panel data analysis at NUTS Ⅱ and Ⅲ Levels[J].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8,7(1):43-61.

[10]Sala-i-Martin X.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s and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38:739-747.

[11]Williams M,Shaw G.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estern European Experienc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8:1-11.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3]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

猜你喜欢
各省市省市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各省市诗词学(协)会换届情况
各省市重点工程科学有序复工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应对2018年中考全国各省市67道作文题,高分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