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使用的调查分析

2012-11-15 10:51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安陆432600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教材数学课程

宋 勇(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 安陆 432600)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它明确界定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日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数学教材作为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内容、要求的最直接的载体及反映,教材改革就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使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个轮回共三年时间,期间做过一些调查分析与思考。本文以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A)实验教科书的得失,主要从实践层面上为教材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为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教科书提供一些建议。

1 学生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想法

1.1 新教材具有浓郁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人教A版教材数学1中就编制了应用题57道,其中作为引例的5题、例题15题、练习和作业题36题、探究1题,数学应用题的练习和作业占总练习和作业量的25%,比例之大空前,对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数学教育一直以来拘泥为高考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次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2年湖北省高考在这一点上给予了积极回应,如第20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某工程施工期间的降水量X(单位:mm)对工期的影响如下表:

降水量XX<300300≤X<700700≤X<900X≥900工期延误天数Y02610

历年气象资料表明,该工程施工期间降水量X小于300,700,900的概率分别为0.3,0.7,0.9,求:

1)工期延误天数Y的均值与方差;

2)在降水量X至少是300的条件下,工期延误不超过6天的概率。

该题与教材理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更清晰的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1.2 新教材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新教材每册封面都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里显示的是本册教材的主体内容,背景是二进制编码、键盘、圆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彰显了信息化,全球化的鲜明意识。引领学生感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学习数学、学会思考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新教材的《主编寄语》是一篇美文,贴近学生心声,主编竭尽全力向学生阐释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和怎样学习数学,而《本册导引》更是言简意赅的介绍了每一模块的核心内容。这两篇文章犹如一池春水,让学生如同小鸭一样快乐地游进数学的意境之中。新教材中适时出现的观察、思考、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体裁。新教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总是给以丰富的生活实例,不仅使学生能从中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同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数学概念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新教材中处处是生活实例,大大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思考和认识现实世界。

2 教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体会

2.1 新教材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感受到教材努力做到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并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思考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2012年湖北省高考第10题,该题对新教材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给予了充分体现,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感受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体悟极限、积分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近似计算的数学能力。

2.2 新教材在新课引入方面设置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知识背景中形成认识概念的基础,同时产生对知识的向往和探索欲望,让知识建构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例如人教A版教材数学1在指数函数的引入首先是给出二个数学问题。新教材处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3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留给一线教师许多再加工的空间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更明确地感受到教师就是课程本身。教材时时渗透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中学生的思想、见解、质疑、问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将会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提出“师本课程”[1],其涵义是指经由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形成的课程。教师以自己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他人编制课程的转化、改造、拓展以及自主独立开发出来的课程。新教材的使用使“师本课程”成为可能,甚至要求学生也成为课程的贡献者,课程充分反映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知识与经验,达成以学定教。教师使用教材只有形成“师本课程”,才可能将他人编写的课程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理念乃至人格相融会,如此才会形成“教师即课程”、“课程即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信念、激情、人格去重新加工教材才能成为适切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3 使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存在的一些困惑

3.1 新教材使用顺序是对传统的一种妥协

湖北省大部分地方是按1、4、5、2、3讲授顺序,还是遵循过去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在这种妥协中丧失了“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算法思想”的美好愿望。算法内容既反映时代要求,也反映我国古代数学重视计算的优良传统,算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程序化能力,有利学生理解构造性数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支持。新教材[2]:必修1、2、3、4、5教材顺序体现了“数量关系与空间的形式”发展的自然过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是值得湖北省基础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问题。

3.2 新教材课后习题的配置是对传统的一种眷念

师生普遍反应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浅显,例题难度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是过去历年的高考原题,或者直接把过去老教材中的定理、性质等用习题的形式出现。新教材知识体系有了很大的创新,删减了过去一些繁杂和挖掘过深的数学内容。可是课后习题中仍然不忍舍弃。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很困惑,教学负担和学习任务不减反增,压缩了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更是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3.3 教材内容与高考命题之间还缺乏协调与沟通

长期以来,高考数学试题的高难度影响着教师课堂授课的内容居高不下,这与新教材淡化技能技巧,重视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和谐。这造成学生新教材没有吃透,传统的东西也没念熟,教学与训练不匹配,学生学习完成后,不会做课后习题,教师和学生面对测试成绩面面相觑。新教材中,对实践、合作探究、实习作业等开放题的配备是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由于高考依然存在,师生势必思考高考如何考,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舍弃高考可能不会考查的内容或是高考不好考查的内容。

3.4 新教材内容太多

新教材内容太多,课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只不过由人灌,变成人机(多媒体)合灌,学生普遍在高一出现对数学学习的困难感、失败感、挫折感。

3.5 对信息技术要求有点高

新教材中大量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解决问题,而考试又不能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导致师生在学习中往往跳过去,这样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亮点反而成为给予师生负面影响的一块心病。

3.6 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

教材编著者与理论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应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从几年培训实践来看,传统的教师培训已显示出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造成培训延续性不足,在短暂的集中培训之后,由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长期的分离,又缺乏一个专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深层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使得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二是由于培训方式的单一,一般采取以讲座为主的课堂授课,这种“注人式”和“满堂灌”的培训方式,缺乏教师自主参与与体验,难以实现有效学习,迫切需要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新课程若缺失教师层面的根本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师本课程”简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1):4-5.

[2]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1-5 必修(A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新教材数学课程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