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孟祥瑞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中国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不均衡性研究
范海燕1,孟祥瑞2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当前,地方普通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各地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投资差异明显。生均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增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省际间地方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地区地方院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水平和各省区财政支持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能够对各地区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不均衡的现状及成因有更科学、清晰的认识。
地方高校;财政性教育投资;区域差异;生均经费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省级政府成为地方高校投资的责任主体。高校扩招之前的1998年,中国地方和部属普通高校共1 022所,其中地方高校为759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74%;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为225.8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70%。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地方和部属普通高校共2 263所,其中地方高校为2 152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95.1%;地方高校的本专科在校生数1 850.5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93.2%[1]。省级政府对省域内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的履行使得地方高校迅速发展起来,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院校受到当地经济、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不同地区的高等学校生均经费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目前各级教育经费从来源途径看,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又具体包括四个部分,即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在以上各种教育经费构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比例超过一半,而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预算内经费是主体[2]。
表1 2000—2009年全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单位:(元)
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是6 496元,之后的五年时间内,这项经费开支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生均预算内经费降到最低点只有4 742元,比2000年减少27%,2006年开始逐年回升,直到2008年生均预算内经费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截止到2009年,中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7 298元。
中国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290.6万人提高到2 144.7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规模增加了695%。然而,在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与发展的今天,教育经费的投入却显得有些紧张。
2000—2005年五年间,高校扩招22.9%,而财政性经费仅增长18.4%,所以在这期间生均经费呈现下降态势。2006—2009年,财政性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高校扩招的速度,但相对于扩招带来的巨大基本建设需求,高校经费依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高校资金缺口非常大,也由此引发了高校银行贷款问题。
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和2009年地方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折线图,详见下图。
2005年和2009年地方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四年期间中国地方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加2 556.8元。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除西藏外的其余30个省市在这四年间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都有所提高,北京市增加最多,生均经费增加13 828元。生均经费增加3 000元以上的省区有宁夏、新疆、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上海、江苏9个省区。增长最少的有安徽和河南两个省区,增长不足1 000元;增长较少的省区有福建、吉林、辽宁、山西、重庆、海南、天津7个省市,增长在1 000~2 000元之间。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支出为7 298.36元,北京市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高达31 499.98元,最低的河南省仅为4 284.80元,北京是河南的7.4倍。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地方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受到地方财政水平的限制,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缺乏,已经成为困扰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2009年,31个省市中有19个省市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均为发达省区,而西藏、宁夏、青海、云南、新疆、贵州地处偏远,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方院校在校生人数较少,所以生均预算内经费较高。
全国31个省市可划分为三类地区:东部地区9个省市、中部地区10个省市和西部地区12个省市。通过地域的横向比较,从而找出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研究的时间跨度是2005—2009年。
通过SPSS统计软件做方差分析,将三个地区设为自变量,三个地区内的省市在三年内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设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运算结果见表2。
表2 三大区域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方差分析结果
从方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总自由度是154,Sig=.000 <0.01,说明三个地区在这三年内地方高校生均经费存在显著差异。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到,五年内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东部地区的9个省市平均值在10 000元左右,中部地区的10个省份平均值在4 400元左右,西部地区的12个省份平均值在7 000元左右。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三大区域出现明显差异,中部和西部生均经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总体来说,中国31个省市地方高等学校生均经费不平衡明显,以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经费占地方普通高校总经费的比例来衡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程度,那么各省区的教育经费财政支持度也有较大差别。2009年,中国3个省区高等教育投资的财政支持度指标的差距较大,北京最高,为86%,重庆最低为30%,极差为56%,全国平均值为49%。财政支持度较高的7个省份(高于60%)依次为北京、西藏、上海、宁夏、贵州、天津、广东。财政支持度较低(低于45%)的有辽宁、浙江、重庆、福建、河北、湖北、陕西、四川、江西、河南10个省市。
与2005年相比,全国各省市平均的财政支持度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由2005年的39%上升为2009年的49%,上升了10个百分点。除重庆和青海外,其余的29个省市均有所上升,上升较大的前五名分别为宁夏、山西、海南、北京、四川。
2009年,31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生均经费低于全国14 755元的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个省市中,北京和西藏的财政支持度在80%以上,天津、宁夏、广东、上海的财政支持度也较高,在60%以上。主要依赖于非财政渠道(55%以上)的生均经费较高的有辽宁、浙江、重庆、福建4个省区,均是发达或较发达地区。
表3 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与财政支持度比较表
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的地方财政收入较高,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相对富裕,这些地方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浙江、江苏、辽宁、重庆、福建等高等教育大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收入较高,家庭和社会有条件分担较高的高等教育成本,来源于非财政渠道的资金较多,生均经费也有显著优势;而西藏、宁夏、青海、云南四个省份均为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政府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承担主要责任,虽然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但由于地方高等教育规模不大,虽然高等教育总体投入不多,但生均经费水平并不低。
黑龙江、河北、吉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四川这些地区主要是中西部人口大省,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而地方高等规模较大,所以生均经费较低;生均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的贵州、山西、广西、甘肃、山东、安徽、湖南、江西、河南9个省区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力薄弱,生均经费严重不足,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支持度没有西部地区高。因此,造成中部和西部生均经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另外,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要远大于西部地区,因此,虽然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额高于西部地区,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也导致中部地区的生均经费低于西部地区。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各区域高校还存在着投入严重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各区域高校的生均经费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3]。为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使高校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尽快落实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 4%的目标。地方政府也应落实《教育法》第5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在加大对义务教育拨款的同时,国家应进一步鼓励地方高等教育朝着多元化成本分担的方向努力,以更好地筹集教育经费。
第二,中央财政也要考虑加强地方高等教育大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区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很不均衡。2008年,中国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有1 778万人,其中河南省最多为127.36万人,最少的宁夏(除西藏外)为5.02万人。这些高等教育大省如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河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由于地方高等教育规模大,地方财力薄弱,地方政府难以承受本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责任。中央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按各省承担的教育责任大小,综合考虑受益与能力原则,根据这些地区高校生均投入的标准与现实的差距,一方面督促省级财政切实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加强对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4]。
通过上述多项政策的实施,将弥补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地方财力差距,从而改善在地方政府负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高等教育失衡的局面。同时,在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筹措方面,应采用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投资政策,以缓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1]孙志军.扩招十年来中国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的变化及解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3]刘泽云.“九五”期间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4]廖楚辉.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
students’average expenditure
Study on Imbalance of the Students’Average Expenditur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AN Hai-yan1;MENG Xiang-Rui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2.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Currently,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body of higher education,however,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inancial investment.Education funding per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unbalanced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in China.We can have more scientific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imbalanced funding status and reasons of the students’average expenditure from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inter-provincial local budge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sub-regions with the level of budge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per student and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for higher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financial educational investment;the regional disparity;
G4
A
1007-4937(2012)03-0150-04
2012-02-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的不均衡性研究”(10YJA880031)
范海燕(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教育经济研究;孟祥瑞 (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杨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