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美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基于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人才“回流”问题研究
李秀美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但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偏向城市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造成农业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出现人才“空心化”、产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随着农业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及分工与合作的逐步深化,满足产业化需求的人才结构也逐步细化,许多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如:推动产业化扩张和规模化发展的规划管理人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链延伸交融程度的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产业链顺利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服务人才等。当农业农村现有人才存量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时,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合理引导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以及非农籍社会人才回流农业,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相应的,实现人才顺利回流农业,需通过日益延伸的农业产业链内部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并引导产业化紧缺人才组成专业型或互补型人力资本团队并积极参与产业化过程。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人力资本团队;人才回流
发展现代化农业关键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着重提出了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等人才工程。[1]长期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实施了积极的倾斜政策,但农业产业化仍面临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难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如何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由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化人才类型进行细分,试图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团队运行模式,鼓励并引导农业产业化人才“回流”,切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稳定高质的人才资源。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较早地用产业化思路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一体化经营。2011年7月,我们以山东陵县和寿光两地为样本,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及相关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分别调研了农村中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劳动力,以及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非农籍社会人才。调研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空心化”、产业化人才匮乏问题较为严重,农业产业化发展亟需人才“回流”。
1.1 农业从业人员的现状:人才“空心化”问题凸显
Locus指出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并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增长[2]。就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而言,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从业人员在就业倾向、迁移能力及从业观念方面有着低文化水平从业人员所没有的特殊作用[3]。但调研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2.48%(见表1),农业从业人员的低文化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始终在低效率中徘徊。
与工业及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总体处于弱势,人才流失严重。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偏向城市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造成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争夺。一方面,身份带来的差异,使农村人才持续涌向城市谋求发展。我国的户籍制度,衍生出城乡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差别,诱使农村适龄人员或通过考学,以知识为砝码,凭借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竞争力,取得城市户口并实现就业;或参军服役,以技能为跳板,经过部队培养和锤炼为各种有用人才,转而到城市工作并落户。另一方面,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人才流向城市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大量青壮年和较高文化层次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和城市,尤其在高考失利或未考入中学的农村人口中,不乏拥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人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纷纷进入城市,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存环境,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表1 农村留守劳动力学历结构Tab.1 Educational structure of staying labor in rural areas
制度设计形成的观念,以及市场对人才资源的“自由配置”,促使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口流向城市,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凸显,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产业化人才严重匮乏
产业化发展是改变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状况的必由之路,而我国农业人才短缺,尤其是产业化人才匮乏,制约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致使许多农村地区产业化经营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现代农业日益注重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对产业化管理人才、产业化技术人才及产业化服务人才的需求。而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远远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劳动力转移和人才流失,使得人才资本投入和产出条件原本就弱的农村,在产业化人才供给方面更加捉襟见肘,集中表现为产业扩张与人才供给的矛盾、产业升级与人才素质的失衡。
产业扩张与人才供给矛盾突出。在产业化研发环节,以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是寿光蔬菜产业的科研核心,是我省蔬菜产业重要的行业技术服务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心固定职工109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6%,人才队伍建设走在国内前列。而在农业发达的美国,联邦政府所属农业科研机构各服务中心和试验点的8 000名工作人员中,仅博士学位科学家就达1 950人,占24.37%[4]。相比之下,该中心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员编制以及有关方面的制约,近几年虽引进一些人才,但高层次人才数量远远不够。在产业化生产加工环节,寿光市有21个果蔬基地和587个蔬菜生产专业镇村,我们选取某一果蔬专业园区进行访谈调研,在回答园区发展哪些人才最紧缺的问题上,种养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开发人才及金融人才分列前四位。在农村专业(种养)大户的问卷调研中,对生产经营过程最需要哪方面人才支持问题的回答也包括上述的前三类人才(见表2)。
表2 农村专业(种养)大户对人才的需求Tab.2 Rural professional farmers demand for talents
产业升级与人才素质严重失衡。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在集约化、现代化基础上,不断增加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这对产业化参与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从而使职业技能的培训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职业素质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见表2)、劳动技能单一、工作流动性强等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发现,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农民专业科技人员不到10%,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多聚集在蔬菜加工、销售企业,他们虽有继续学习劳动技能的愿望,但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有限(见表3)。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做保障,但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导致农业产业化遇到新的瓶颈。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跳出农村地域,向更广泛的领域寻求人才支持。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吸引人才“回流”
当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之后,农业产业化发展亟需社会各界的支持。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即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200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及,足见其紧迫性。党中央“两个趋向”①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为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大量农业农村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最重要的是人才。摆脱农村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业化人才培养。我们应正视农业产业化人才匮乏的现实,从人才反哺农业入手,鼓励人才“回流”,带动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从而使农业产业化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表3 普通农户参加培训的原因和困难Tab.3 The reason and difficulties of ordinary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图1 农业人才流动系统Fig.1 Agricultural talent flow system
人才回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5]。农业产业化对人才需求非常广泛,涵盖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但是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与产业化发展极不协调。为使人才真正回流,解决农业产业化人才匮乏问题,我们分别对农业产业化人才类型及现有“回流”人才类型进行了讨论,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产业化人才匮乏的症结。2.1 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类型分析
农业产业化人才按层次可划分为单一农产品生产产业化人才、循环农业生态产业化人才、城乡统筹区域产业化人才。单一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指生产初级产品的高产型农业,位于农业产业链上游,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组织生产,提供丰富的初级农产品并进行初加工,注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及生产效率。包括农产品耕种养殖、生产加工、营销储运、生物改良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综合农业生态产业化指优质、低耗、环保的高效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及应用为动力,以龙头企业及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注重农业经济效益、生态环保效益以及两类效益的最佳组合。除前一层次的部分人才外,还包括农田水利规划、资源集约开发、生态环保技术、产业链内部管理以及农户关系协调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城乡统筹区域产业化指区域范围内农业一体化发展,与前两层次最大的区别是包括了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领域与城镇的消费领域,在政府统一规划下,畅通农业产业资本循环(农业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将城镇消费领域引入产业化,通过分析、开发、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的观念、行为及方式,增强农产品区域消化能力,降低流通、消费环节的对外依赖性,最大限度地将产业利润留在农业领域,扩大再生产。城乡统筹区域产业化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成长,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等全方位支持,注重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农业产业利润最大化。需求多为综合性人才,包括产业政策研究、产业职能规划、产业经营管理、产业园区服务、产业运营监管及产业市场维护等方面人才。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是农业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劳动分工与合作的逐步深化,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当前,农业产业化各层次上的人才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尤其是许多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如:推动产业化扩张和规模化发展的规划管理类人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链延伸交融程度的农业技术类人才,促进产业链顺利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服务类人才等。
2.2 现有“回流”人才类型分析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走了农村大量的人才和财富,而这些人才和财富一旦出去便很难再真正回归到农村”[6],仅依靠农村现有人力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难度很大,必须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通过教育培训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并引导产业化急需人才向农业回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对我国农业来说,人才尤其是智力回流,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陈辉兴将农村智力回流概括为“扎根型”、“候鸟型”和虚拟回流三种模式[7],基本描述了人才回流农村、服务农业的形式,但智力回流的载体毕竟是人,不同类型人才对农业产业化作用是不同的。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类型,分析作为实体的回流人才,包括回流的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非农籍社会人才,及回流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发挥的作用(见表4),采取针对性措施,使人才在数量、层次上真正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3.1 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人力资本团队运行模式
3.1.1 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
“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建立人力资本的反哺机制,形成对人才的持久吸引力”[8]。实现工业和城市人力资本回流农业、服务农业,首先要解决人才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加强、老工业基地衰落及“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非农籍社会人才,开始将就业目标转向农业。但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对比,使得可能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回流”人才,对根植农村的职业前景充满顾虑,形成“想引的引不进,想来的不敢来”的局面,原因之一就是用人单位和个人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表4 “回流”人才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Tab.4 Functions of“Backflow”talent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近年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职业生涯规划超越了单个组织背景下的职业生涯,在高度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对用人单位来说,只需提供持续开发专业能力的就业机会即可,无须再对员工终生承诺;对从业人员来说,更注重技能更新、经验积累等从业能力的提高,追求提高绩效换来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意义,而不是用简单的奉献精神和对组织的忠诚换取工作保障。Arthur于1994年在《组织行为》杂志特刊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引起理论界及实业界广泛共鸣。他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人职业生涯不再“绑定”或受阻于某一特定组织,而是通过更加柔性的框架,满足适应时代变化、追求个人发展的职业诉求[9]。Arthur&Rousseau认为,这种职业生涯能够带给雇主和员工相同的收益,而且在经济利益方面,比个人在单一组织中的发展更加有利[10]。
无边界职业生涯包括非自愿无边界和自愿无边界。非自愿无边界指人们在就业环境变化或组织变革时被迫寻找新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工大多数仅掌握可替代性劳动技能,农村籍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但就业能力结构相对失衡,缺乏就业软实力,他们缺少在城市雇佣市场中谈判的筹码,得到的往往是较低的收入和发展机会渺茫的工作。这部分人如果回到农业领域,从事产业化生产加工、农业科技引进和传播、公共管理服务等工作,或许会找到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部分缓解农业产业化人才匮乏问题。自愿无边界指人们面临更多发展和获利机会时主动选择加入新的组织。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域外,但从事与农业有关工作的各类非农籍社会人才,包括高层次科研人才,了解产业政策、承担规划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管理人才,熟悉农产品研产加销等环节的市场人才和金融人才等,在农业领域有着明显的市场权力,他们一旦认可某产业发展前景,便会凭借其稀缺性人力资本,主动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产业化发展服务。
3.1.2 人力资本团队模式运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及经营能力强、思想开放的农民,往往选择带着资金和资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离乡农民或由劳动部门推介,或由宗族及亲友关系带动,在城市中从事建筑、装修、商贸及服务等工作,具有一定组织性。部分转型成功的农民甚至成立公司、开办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带有家族性质,属于某种生产或经营团队,是遵循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理论形成的具有农民特色的特殊团队,正是这种农民团队在城市的成功,鼓励并吸引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
反思农民进城现象,打开了农业人才回流新思路:在人们职业观念转变后,以人力资本团队模式引导人才向农业回流,将是推动人才反哺农业的主流模式。首先,打消人才“孤军下乡”顾虑,真正实现智力回流。习惯城市工作生活的回流人才,不仅可以通过团队渠道掌握有关信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供针对性、高效率的服务,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借助团队接受培训,充实并提高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紧跟时代步伐。其次,带动人才队伍整体开发,真正发挥回流人才的辐射作用。各产业化组织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团队利益联结机制,分类引导并合理安置回流人才,形成人才的产业链开发,才能使人才在团队平台上发挥最大效用,带动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提升。第三,通过模范效应,吸引更多农户和资源加入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真正实现人才回流目的。农业人力资本团队多以专业合作社、协会或联合会为载体,农户通过合作形式联合生产,更易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认可与支持。
建立农业人力资本团队应着力于农业,而不是局限于农村。因为农业产业化的最初端(农业科技研发领域)和最终端(农产品消费领域)并不全在农村,整个农业产业链是贯穿于城市、乡镇及农村的,有的甚至穿越了国界,应鼓励并引导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涉农人才加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功能,实现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平衡。
农业人力资本团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由共同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及服务目标联结的专业型农业人力资本团队。该类型团队可以打破人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对不具备引才条件、但又急需技术支持的地区来说,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实现更多专业利益,相同专业领域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对共同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解决;可以增强专业人员归属感、充分调动积极性。二是为了实现共同任务目标由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结构的人才组成的互补型农业人力资本团队。现代农业生产,已不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简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链延长,人才需求类型更加细化,诸如技术性研发推广、开放性资金融通、标准化生产加工、规模化园区建设、规范化经营管理、国际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归属于不同专业人力资本团队,拥有着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控了不同资源优势和专业利益。组建互补型农业人力资本团队,能够在工作领域内形成能力互补、协同共进的局面。
3.2 构建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回流”模型
农业人才回流是指人才沿农业产业链逆流而上。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关联产业间联结与农业企业纵向联合,概念上与农业产业化有区别,实践中往往交织在一起。[11]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并不矛盾。农业发展既要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分享其他行业利润、实现研产加销过程中的公平,又要求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增值、提高产业效率,二者均强调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生产与经营、向关联产业延伸、实现利益最大化。农业经营组织利用工业与城市中最终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机会,在需求拉力与利益机制作用下,将人才吸引到产业链下游,然后通过让渡利润、迂回生产等方式,吸引相关人才向上游流动,从产业链源头提高农产品科技水平与质量,加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整体水平。
如前所述,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足以吸引足够人才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组织中,而且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环节所需人才类型与层次差别较大,尚未形成人才开发统一规划。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从市场需求出发,以龙头企业与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强化城市-城镇-农村的产业链联系,在物流(农产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作用下,从产业链下游吸收、引进相应人才,逐层缓解产业链各环节供需偏差,实现农业人才回流,更好地解决农业产业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见图2)。
图2 农业产业化人才回流模型Fig.2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alent’s“backflow”model
首先,发挥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生产规划、资金支持、信息指导作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区域农业资源及市场对最终农产品或中间产品的需求,分析城市、城镇及农村比较优势,进行产品与生产规划,建立区域初级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产业集群,形成初步的规模经济。规模化生产能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便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增加农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市场谈判地位。其次,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为依托,推进产业链衔接。农业产业链贯穿资源与需求市场,包括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产品加工到保鲜储运、产品配送到市场销售等诸多环节。龙头企业与农业组织在市场及利益机制作用下,链接起延长的产业链,形成城乡产业垂直一体化,有助于增强农业在产业链上接受非农产业反哺的能力、实现农业利润在产业链内分配、保障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第三,缓解供需矛盾,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产业链上游转移。以农产品产后环节与消费环节为例:农产品消费环节拥有赚取更多利润、获取更多技术、吸引更多人才机会。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工商业聚集区和城市,人们从健康、环保方面对农产品提出新要求,农业生产组织为满足快速、便捷、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变化革新产品并渗透在工商业与城市的各个消费领域。当产后环节与消费环节出现供求偏差时,后者通过发布需求信息,吸引或直接提供必要资金、技术及人才加入到前者,提升供给水平,获取共同利益。产业链其他环节以相似方式实现人才向上游转移。通过利益机制吸引相应人才沿产业链回流,增加上游有效供给,客观上限定了各环节回流人才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人才在数量、层次以及产业链上的平衡。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进程缓慢,农业人才在产业链中的分布极不平衡,在规划管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等方面缺口较大,应着重鼓励并引导这方面的人才回流。农业产业化人才回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业化管理人才回流,包括以行政力量为基础的规划人才回流和以园区发展为基础的管理人才回流。规划人才包括产业政策研究、产业职能规划、产业运营监管以及产业市场维护等高层次综合型人才,须借助政府行政力量,在城乡统筹规划基础上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管理人才包括企业家和生产经营组织中各类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多集中在农业生产、加工较为集中的产业园区,人才回流及作用发挥,须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相适应。
二是产业化技术人才回流,包括以技术传播为基础的科技人才回流和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的创业人才回流。科技人才分为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实用人才,注重农业科技研发及其在产业化中的推广与应用,人才的回流须以技术传播和产业化科技水平提高为目标。创业人才主要指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并利用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的人才,他们往往熟悉并掌握一定的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信息,善于将新品种、新技术与资本和资源结合,通过闯市场、办企业,带动农户为建立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作出贡献。
三是产业化服务人才回流,包括以市场开发为基础的市场人才回流和以农村金融为基础的金融人才回流。市场人才指产业链各环节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的市场开发人才,包括最终农产品市场销售人才及业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供销人才,他们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指导生产方向、拓宽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等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金融人才主要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筹措、资本运营、投资管理、金融咨询等方面的人才,他们熟悉国家金融政策,能够借助金融网络或各种社会资源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References)
[1]王通讯.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0).[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Outline of National Medium-and Long-term Program for Talent Development(2010 -2020)”[J].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2010,10(20).]
[2]Lucas J.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 -42.
[3]钱雪亚,张小蒂.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0,(3):30.[Qian Xueya,Zhang Xiaodi.Rur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turn Characteristics[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0,(3):30.]
[4]曲春红.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1).[Qu Chunhong.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J].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2005,(1).]
[5]张再生.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03,12(6):24.[Zhang Zaisheng.Study on the Talent Backflow in China and Its Causing Mechanism[J].Population Journal,2003,12(6):24.]
[6]郭之纯.知识精英反哺农村:值得珍视的城乡融合新模式[N].东方城乡报,2007-06-05.[Guo Zhichun.Intellectual Elite Nurturing the Countryside:Value the New Mod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N].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East,2007 -06 -05.]
[7]陈辉兴.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力回流问题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5:4-5.[Chen Huixing.Research on the Backflow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in the Progress of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D].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05:4 -5.]
[8]洪银兴.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7,(8):17.[Hong Yinxing.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dustry and City Reversal Feeding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7,(8):17.]
[9]Arthur M B.The Boundary less Career: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4):295-306.
[10]Arthur M B,Rousseau D M.The Boundary less Career: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New a Organizational Er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3 -5.
[11]戴化勇.“产业化”、“产业链”与我国农业发展思路的变化[J].北方经济,2010,(12):29.[Dai Huayong.‘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Chain’ and Change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2010,(12):29.]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alents Recruitment Based on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on
LI Xiu-mei
(Management Colleg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demands the support of talents.But the long-term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urban-favored industry prio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led to the outflow agricultural talents,the hollowness of talents and the shortage of industrial talents.With the progressiv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in and the deepening of labo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the talent structure in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ization has also differentiated gradually,which results in a widening gap of talents in key sectors,such as the industrialization-extension-promotion design management talents,the industrial-technological-andindustry-chain-mingling-promotion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ustry-chain-extension and industry-clusterdevelopment-promotion service talents.When the existing talent stock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fails to meet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it is up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guide properly the farmers with specific skills,college graduates from rural households and talents from other sources to flow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and it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fas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Correspondingly,the smooth backflow of talents to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side dema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enefit association system in the ever-extending inter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market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industry-demanding talents to build up professional and complementary human resources teams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human capital team;talents recruitment
F406.15
A
1002-2104(2012)06-0089-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5
2012-02-27
李秀美,博士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服务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的视角”(编号:10BJYJ01)。
(编辑:李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