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部分释文考订

2012-11-14 05:49:09莫小不
关键词:古玺玺印古文字

莫小不,郑 晨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研究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部分释文考订

莫小不,郑 晨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印学研究中,玺印文字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及时而充分地应用于篆刻艺术,是十分必要的。《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收录古代印玺1700余件,其释文绝大多数是准确的,但其中也有需要改释、增释或重新隶定的条目。

古玺;秦印;释文;文字学;印学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1]2005年出版,收录了陕西新出土或原流传于民间尚未发表过的古代玺印1700百余件,其中包括部分战国玺和秦印。书中的玺印释文,绝大多数是准确的。但也有少数,特别是古玺、秦印释文部分,在今天看来,有必要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予以考核、校订,或试加增释,以利于该书发挥更大的效用。以下对这部分玺印共62方的释文提出笔者的看法,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四种情况:

(一)原释文误,加以订正。

(二)原不释,作释读或隶定。

(三)原释文(或隶定)因为当代文字学研究取得新进展,或多种释文意见中有相对更准确的,认为可作改进,提出建议方案。

(四)笔者尚不甚肯定的猜测、试释。

002□都丞

005□城医

信坓医。此鉩与《古玺汇编》[5]0323号鉩(以下简称“玺汇××××”,下同)字同而形异。原鉩罗福颐释“信”,甚确。此为晋鉩,晋鉩中信皆从言、从身。第二字,罗原释“坓”。吴振武未提出异议。[6]战国郾侯军簋有一“城”字,下部为土,上部形似城廓,又近“井”字(见右图)。战国鉩中,有不少上为井,下为土的文字。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将绝大多数释作“城”,唯“玺汇3352”释“坓行”。比对字形,多数字井二横两端上翘,近郾侯军簋之城字,坓行之坓则不上翘。本鉩的横亦不上翘,故仍宜释作坓。坓,何琳仪疑为阱之异文,或型之省文;在晋鉩中可为姓氏,读井;或为地名,读邢。第三字争议最多。罗原释医,后有部份学者认为当释作侯;再有提出异议者,认为释侯甚牵强而仍应释医。《说文》(卷十二下十九):“医,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於计切)”

529□□玺

531私玺

536库沽

540王□

542肖戠

肖。第二字右部非“戈”形,而与信阳2.010、帛书甲9“无”形近。玺汇0987与此鉩字同而形不全同(见右图),何琳仪释“肖”。另有玺汇0821长、玺汇1704、玺汇1803事,字与此形近而加有不同饰笔。

544肖□

546长□

长尗。尗在金文中,从小,弋声。如叔卣中的“尗”旁。或省作上“十”下“八”状,如叔史小子鼎。战国文字上讹作止,下则为介。此鉩第二字上部近止形,下为介,当释为尗。在玺汇0680、玺汇0921、玺汇1514等中有与此形近的字,何琳仪、高明等均释尗。

547孙

548孙痕

孙。字过去不释。在《古玺汇编》中多处出现此字,均隶定为“”。后来一些工具书沿用了这一做法。其实疒内的部份为克,此形在甲骨文中就可以见到(《殷契拾缀二编》468、《殷墟文字乙编》8892)。克,从由,从肩省。这与《说文》释克为“肩也”是相符的。战国文字有上部演变为白,下部繁化加又的,如《中山王鼎》。战国鉩形多类此,故隶定作。此鉩文,白与其下部在左侧似连成一笔,下部也是最简的一种形,但与艮的形则相去甚远,仍应释作。为战国时常见人名。何琳仪疑此字为克之繁文。

552□□

556□□

557孟钦

孟釿(或□)。从印蜕看,此鉩第二字右部非“欠”,并且不易找到与之对应的形,故可作不释处理。如果说有比较相近的,那还是战国信安君鼎中的“釿”(见右图)及《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029布尖中的“釿”。刘钊释玺汇3130等,认为两直线在楚文字中不作斤,只能是川。[11]但信安君鼎为晋器,本鉩亦为晋鉩,孟字就是典型的晋文字。

558□厕

559□

560明

562匋胡安

566□

胠。原为隶定。按从左部形看,非谷,古文字中的谷皆四点分离。此形近去,鉩文中有玺汇0857长迲、玺汇0856长迲疾,去部如此。《说文》:“胠,亦下也。从肉,去声。”亦,即腋。《广雅·释亲》:“胠,胁也。”《玉篇·肉部》:“胠,腋下。”又指军队的右翼。

573壬转絇

585、586获

獾。古文字中,获字少见有饰“吅”者,*汉印中有释此形为获的,亦误。蒦亦然。而隹象短尾鸟之形,金文中仍存其尾形。雚字自古有带鸟尾形的,如商代雚母觯中(见右图)。此二秦壐中,疑将鸟尾讹作又,释獾。獾,同狋,为古代地名。

595□

603胡

克。此单字封泥,字的上部近古,下部非“肉”或“月”(胡从肉,但也有作月形的)。古之下实为一斜笔,加一曲笔作封闭状。与甲骨文、金文利簋,尤其是春秋金文曾伯中的克字形近。克,从由,从肩省。战国文字也有加又为饰的。

614干突

632王彻

王勶。彻与勶为二字。《说文》(卷三下十五):“彻,通也。从彳,从攴,从育。(丑列切)”《说文》(卷十三下十八)“勶,发也。从力,从彻。彻亦声。(丑列切)”此鉩文攴下有“力”,当释勶。

667江戍

江戌。这两个字,在古文字中也是很容易区分的。《说文》(卷十四下二十):“戌,灭也。……从戊含一。(辛聿切)”《说文》(卷十二下十六):“戍,守边也。从人持戈。(伤遇切)”两字小篆之形差异亦明显。本壐文从戊含一,当释戌无疑。

680任熙

任巸。此二字《说文》皆收,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熙,从火,巸声。或为排版之误。

681任□

685李成

李戊。此壐左侧非成字,而是戊。因戊中无明显的笔划,也没有容笔划的空间。戊为战国人名常用字。另见吕戊、玺汇4134肖戊、玺汇0703长戊、玺汇3821司马戊等。

688李彻

李勶。此同632改释。

696李□

李弱。此壐第二字原不释,按可释作“弱”。字形左部近《珍秦斋古印展》139“阙弱”弱字,右部近《秦代陶文》648弱字。在二字秦印中,常见一字工整,一字写意求变化。又,如同“羽”字,甲骨文、金文、战国六国文字中,鸟羽皆各二笔,唯秦系文字各三笔,此后整理得小篆“羽”、“弱”,沿用各三笔之形。此亦鉴定秦印之一法。弱,秦壐人名。

697李阏

李。此鉩第二字原释阏。实际上从门,旅声,当释作。於字由乌讹变而来。秦篆后期已近于由和二构成。《说文》(卷七上八):“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从从。从,俱也。(力举切)”此鉩中这一结构部份明显为从而非二,故为字。

704李□

709谷□

谷(戵)。此壐第二字与本书595号字形小异,当为同一字。

721邢荆

725段周

殷周。段与殷的差别在于,段的短横皆平出,殷则为斜笔、弧笔或折笔与上横相接。此鉩文用斜笔接上横,为殷。

727段难

殷难。类上例,此鉩文用折笔与上横相接,亦为殷。

728段恒

段桓。此鉩释文属简单的失误。右字为木旁无疑,释桓。

734陈先

738盈息

盈惪(悳、德)。右字上部,于自上尚有两横画,一长一短。此形与其说隶作自,不如隶直。整字即惪。《说文》(卷十下十):“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多则切)”惪与直、德皆一字孳乳,故又可释德。秦印另有李德,彳不省。不过,自字与直字有混,在《汗简》《古文四声韵》中,自就有头上加“十”形的。

747张勃

张郣。次字右部形较模糊。仔细辨认,至少不会是“力”,而隐约可见“邑”之形。上下分断,上部有似被淤塞的口,下部的封闭形似缺了部份线条。郣为当时常见人名。

751张□

张葵止。疑下格中含二字。虽秦印中一格二字不多见,但这里硬释作一字似较牵强。[12]下格上部形为葵,不仅与秦印中很常见的“癸”字形吻合,且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葵”字形几乎一致。下一字为“止”。虽然最后一横笔似通界格,但秦印中“之”字左边一笔通常往内弯接中竖,而不直接连底部横。

778杨朋

788杨□除

杨夸除。夸为战国常用人名。见于秦印的,有稣夸、郭夸、王夸、任夸等,字形与此印基本相同。秦以前文字,“夸”字下部皆作“于”。《说文》:“夸,奢也。从大,于声”,而篆书字头“夸”下已作“亏”状。这一现象,学者们早有关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比较泰山刻石中“平”、“靡”二字在《绛帖》和安国本中的差异,指出:“安国本的写法与今本《说文》相合,《绛帖》本的写法则与汉印篆文等相合。在早于汉印的古文字资料里,‘平’字中竖大多数是直通顶画。”[13]类似地,是因为平字也是“从于”的。

799赵□

赵图。此为秦印中典型“图”字,只是因为位置较逼仄,有省横的处理。图亦战国常见人名,有商图、隗图、苏图等。

806赵

赵衦。次字原释实际上为隶定。此字《说文》收入,意为“摩展衣”,即用手将衣服的皱纹压平展。《说文》字头为左右结构“衦”,当代许多字书已收此字形,“统一汉字”字库也包含此字形。一些印谱、篆刻字书,采用了此形。在这种情况下,释文应尽量选用标准的、已被公认的字和相应字形。

又,篆文中“干”字上部为“丫”状,古玺印中就有如“王衦”、“衦□”等。此印中部上作横。因此为秦印,笔划作平直化、简约化处理也属正当。

811□举

815潘拴

潘旌。第二字非拴。秦印中多遇到,一形看似从扌,实际上下面的一笔缺左边的部份,且与上面一笔形状明显不同,不用折笔而是一斜笔。近旁。右下部非王,而是生。所以该字疑为旌。《说文》(卷七上六):“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从,生声。(子盈切)”此例“”旁,右上的“人”已同左部分离(即旗杆与旗旒脱开),之后,左部斜笔移至竖左,讹为“方”。从中似可以看出秦文字上承商周金文,下开小篆的变化轨迹。

828范柏

842鼂□

鼂。次字线条略有缺损,应当是上穴下黾,即。《说文》(卷七下七):“,炊灶也。从穴,鼀省声。(则到切)”同灶,战国时常用人名。

860□□

孟阏。首字从印面看,的确难以辨识。次字凿刻时边缘铜上翻,也不易辨认。但细看在“门”内左侧是秦印中常见的“方”,右侧在“人”下有一或二横。故当释作“阏”。问题在于通过比对,发现此印与汇编1362*亦见小林斗盦《中国玺印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见右图)极为相似。玺汇1362首字上部多一竖笔,为“子”,学者多将其释为“孟”。其下部虽与一般孟字不同,但也近于《古陶文汇编》3.435孟字。而后一字,罗福颐未释,后来学者们通常释为“”。“门”内构件的右下部,不甚清楚,何琳仪描摹的字形,此处如“衣”的下部,可视作“从”,故释“”。但本书此印,右下部是“一”或“二”,成“阏”字。虽有这两处不同,而由于两印在布局、字法上的接近,又不能认为它们毫不相干。尤其从孟字缺笔来看,从其过于工稳而不类一般秦印的风格看,此印或为模仿玺汇1362的伪印。

861□□

867建幸

律幸。首字除“聿”之外,尚有“彳”和“止”,即“辵”或“辶”。汉字中确有从“聿”,从“辶”的字,但不作姓氏。其实甲骨文“律”,就有包含“聿”、“辵”结构的字形;*参见许进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581)》,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79年。金文□律鼎,“律”字也是这种结构。类似的情况有“往”。《说文》(卷二下九):往,“古文从辵”。此外,即使是从止,聿声的字,何琳仪称“疑律之异文”。故此字应释作律。虽然建亦作姓用,但“廴”和“辶”在篆书中差异明显。*参见王国维《毛公鼎铭考释》,载《王国维遗书:第六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相关问题》,载《文物》1984年第1期。从印文字形看,释建是不合适的。

快印。原释文用隶定法,作。其实史在六国古文中,有特定的写法。只有秦系文字,与小篆史形近。但上部的方框形,两边竖均向上伸出;夬字,上部也作框形,两边不伸出,是单纯的封闭线。其中竖,一般是和下边的又连线写下的,但也有例外,如在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中。此字右部符合夬的特征,故整字释作快。除此印外,尚见单字印快、李快印。

873隐央

仆央。首字原释隐,细看,显然不妥。此字右下不为心,上部看作爪,实际上是将边线的一部份计入而致误,竖线也有四条。左部为人而非阜,只是右竖的下面一段或因年久而淤塞变细甚至虚断。比较一下,此字与上例中的“仆”是很像的。只是中间多一横,少一竖。仍当释仆。

以上有些未注明出处的材料和观点,实际上较多地参考了何琳仪的学说。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001002005529531536540542544546547548551552556557558559560562563564566567573585586595603614

[1]伏海翔.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卷六[M].北京:北平富晋书社,193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何琳仪.秦文字辨析举例[J].人文杂志,1987,(4).

[5]故宫博物院.古玺汇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M].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3.

[7]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M].长沙:岳麓书社,2005.

[9]何琳仪.古玺杂释续[C].古文字研究: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高明,塗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刘钊.玺印文字释丛(二)[M]//古文字考释丛稿.长沙:岳麓书社,2005.

[12]何家兴.玺陶文字丛释[EB/OL].(2010-9-16)[2011-7-24]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265.

[1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60.

ATextualResearchofSomeAnnotationsinAncientImperialSealsExcavatedinShanxi

MO Xiao-bu, ZHENG Chen

(School of Fine Ar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The script research of imperial sea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al study. And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bring phil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full play in the study of seal-engraving art.AncientImperialSealsExcavatedinShanxiincludes more than 1700 ancient imperial seals, and most of the annotations are correct. However, some of them need revision.

ancient imperial seal; Qin seal; annotation; philology; seal study

2011-09-16

国家艺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玺印文字研究”(05BF040)的研究成果。

莫小不(1953-),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玺印文字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郑 晨(1989-),女,浙江台州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H121;J292.4

A

1674-2338(2012)06-0114-08

(责任编辑:山宁)

猜你喜欢
古玺玺印古文字
分析晚清时期的古玺式创作
——以吴昌硕、黄牧甫为例
艺术品鉴(2022年33期)2023-01-10 09:34:12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如何学习古玺印
老年教育(2021年5期)2021-05-25 07:31:36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6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澳门新建业集团藏品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01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职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