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自谦,刘 怡,章 昊
(深圳市血液中心,广东 深圳518035)
输血反应是医疗急救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之一,血液在采集制备过程中不能完全避免细菌或内毒素污染,因此血液安全是采供血机构追求的最高目标,实践证明,血液受到细菌污染或其内毒素污染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为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法国1994-1997年5月发生8028例输血事故中,144例与细菌污染有关,涉及到红细胞的有97例,涉及到血小板的有53[1],虽国内没有具体统计分析报告,但输血反应时有发生[2,3]。由于血液易受到细菌及其内毒素污染,能对人体产生发热、寒颤、低血压、休克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组织损伤和死亡的严重后果。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共接到8例输血发热反应报告,我们开展了内毒素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中心共接到8例发热输血反应报告,分别来自血液科、妇产科、骨科、外科、VIP病房的患者,病人年龄3-71岁,男5例(有输血史2例),女3例(有妊娠史及输血史1例)。
1.2 样本收集与处理 医院对出现发热输血反应血袋及时封存,临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报告输血科,转报血站,血袋经混匀5次后截取血袋导管约7cm后热合离心,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或-25℃冰冻保存待检。
1.3 试剂与仪器 鲎试剂(TAL)批号0807252,灵敏度0.005EU/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BET)批号0902040;稀释液Ⅰ批号0806030,实验用的去除外源性内毒素玻璃试管、微量吸管均来自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标准内毒素 (CSE)批号2008061,150EU/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制备。英国产型号Ati-320细菌内毒素测定仪和检测分析软件。
1.4 实验方法 采用动态浊度法内毒素定量分析技术,取血浆检测样本0.1ml+稀释剂0.1ml+检查用水0.8ml,作为检测孔;再取血浆检测样本0.1ml+稀释剂0.1ml+内毒素工作品0.1ml(0.025EU/ml)+检查用水0.7ml,作为样本阳性对照;充分混匀后,各管均经70℃10min水浴后,取样本上清液0.1ml加入等量鲎试剂进行双管测试,1.5h自动判读,以标准曲线直线方程得出内毒素数值。
1.5 制作标准曲线 鲎试剂的灵敏度复核试验结果符合,采用多人份血浆分别建立标准曲线,消除血浆样本检测和标准曲线系统误差,选择3个最佳标准曲线合并成检测分析的最终回归曲线LgTg=2.8846-0.2232LgC(r=-0.9977)[4]。
本文通过2年临床输血发热反应监控,共收集8例病例,进行了血液内毒素含量的检测,含量为0.023~0.145Eu/ml(见表1),与正常人群内毒素含量[4]无显著性差异。
表1 8例输血发热反应样本内毒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在8例临床输血反应中,有6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出现发热反应和2例输注血小板悬液出现发热、寒战、血压下降等反应,我们首次开展了对其输注的血液产品内毒素进行检测,其含量与笔者对300份全血及成分血内毒素动态监测[5]结果相吻合,说明发生输血发热反应并非内毒素引起。
值得一提是5号病例输注血小板悬液10min后,出现发热、胸闷、寒战等症状,对该血小板与病人血液进行了细菌培养呈阳性,鉴定均为G+金葡菌,说明细菌污染是导致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大量实践和临床研究证实,输血发热反应主要因多次输血后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或血小板溶解而释放致热原所致,本组病例中就有3例患者有输血史或妊娠史,其中从2号病例血浆中检出HLA抗体。
另有报道血液在贮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具有多重的生物学活性,均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7],近年来,我们利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成分血液中的白细胞,临床输血发热反应显著减少,与国内学者赵秀萍等[8]报道一致,有效预防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目前,随着国家对医疗用品生产的规范和准入制的严格管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采供血机构实行了全面过程质量管理,对医用器具使用前对内毒素和细菌安全有效监控;每月定期对各品种血液制品质量监测,细菌和内毒素污染已极其少见,本次输血发热反应内毒素调查结果均正常,说明在献血者体验筛查、环境消毒、无菌操作,发血检查各环节质量控制机制是安全有效的,可最大限度保障血液的安全。同时,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教育,严格输血指征,科学合理地输血,开展对献血者和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配血,输血发热反应将会得到更有效的预防。
[1]张玉春,刘宝庆.防止血液被细菌污染的措施[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2):55.
[2]苏天璐,邴艳萍.112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 [J].青岛医药卫生,2012,4(3):211.
[3]刘 蕾,邢培清,袁 举,等.郑州市临床免疫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222-224.
[4]鲍自谦,刘 怡,伍秀英,等.361名献血者血液内毒素含量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2):1045-1046.
[5]鲍自谦,刘 怡,王 飞,等.全血及成分血内毒素动态监测[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2,35(5):406-408.
[6]谭 斌,秦 莉,代 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1030-1031.
[7]吕 毅,郝宝岚,王 艳,等.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13(18):41-42.
[8]赵秀萍,杨晨曦.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J].社区医学杂志,2005,3(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