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调结构转方式如何入手
○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石油石化行业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破解“转方式”从哪里入手,“调结构”从何处着眼的良好方略。
●比比国Ⅳ和国Ⅱ,高质量自有高效益。转型良药虽苦,但健体强身。 摄影/徐 捷
2012年,是我国 “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对于石油和石化行业而言,也是开始大踏步进入创新发展、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
虽然,行业发展环境充满着变数,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但从行业发展风向来看,“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基调仍然不会动摇。当下,我国各类石油石化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究竟推进到了什么程度?截至目前有没有摸索出一些经验?接下来 “调结构”该从何处着眼?“转方式”又将从哪里入手?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和关键之举。谈及我国各类石油化工企业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评价说:“各企业艰辛探索,创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行业中涌现不少值得在全行业大力推广的典型 。”
据了解,为全面落实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在制定《“十二五”发展指南》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着手“调结构、转方式”典型经验的调研、总结和筛选。去年9月,他们研究提出了第一批9家典型企业的名单。在此基础上,今年又请相关专业协会和专家推荐,经过认真筛选,提出了第二批19家典型企业的名单,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代表性。
这些典型中有的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与垄断,自主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装备。有的大力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研发生产高端专用化学品,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步伐。有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有的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仔细分析这些典型,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强企之本,抢占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都把改革调整作为发展之基,努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都把人才队伍作为财富之源,形成了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都把绿色发展作为必由之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都把文化创新作为聚力之魂,为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李勇武说,这是非常难得的变化,也是值得在行业内大力推广的。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炼油工业不仅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而且受到国内原油资源短缺和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单一炼油产业链短、结构不完善、竞争能力弱的弊端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镇海炼化审时度势,果断上马100万吨/年乙烯项目,最终实现由单一炼油总量增长向炼油化工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李勇武认为,镇海炼化的这一经验,值得业内认真总结。
在规划和实施百万吨乙烯工程中,镇海炼化把资源和能源的优化配置放在首位,一方面将原有的“常减压—加氢精制、加氢裂化—硫黄回收”等具有镇海炼化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到乙烯工程,实现了资源利用由“线性模式”向“循环发展”转变,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循环利用。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分子管理理念”,优化原油资源、资源流向和能量配置,合理安排加工流程、优选加工方案,做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既实现了乙烯原料的多元化、轻质化和乙烯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收率,又实现了蒸汽、电力、氢气的低成本。
如此大胆的调结构最终为镇海炼化带来诸多荣耀:他们在国内最早实现汽柴油质量升级,是向市场供应98号汽油和城市低硫柴油的企业之一,实现了国产欧Ⅴ超低硫柴油供应香港“零的突破”;沥青新品种铺进了F1赛道、世博场馆、隧桥、高铁,并开始占领国际市场;聚烯烃专用料DNDA-8320成为国内高熔指线型料的标杆牌号,把中国石化“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口号落到了实处。
“这是按照石化产业发展规律,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成功探索出路子的典型。实践证明,紧跟行业发展新趋向,与时俱进仍是企业调结构的着眼点,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李勇武表示。
为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李勇武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调整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中所列的落后产品、工艺、装备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提出相关规划和政策建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开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能源转化效率等重大问题研究,对先进煤气化技术路线进行比选,做好煤制烯烃等重点产品准入条件的制定工作,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油气。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找到的油气储量,易开发的都动用了,未动用的基本上都是难以有效开发的“超低渗”。可以说,我国主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和销售业务的长庆油田面对的是世界上少见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
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划为低渗透油田,长庆70%的油气田渗透率都小于1毫达西,属于特低渗、超低渗范畴,是国际公认没有开发价值的“边际油田”。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长庆油田专门组建了两个科研单位,集中精力推进科技攻关、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以及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壳牌等跨国公司展开合作,实施了以12项关键技术、7项配套技术和7项开发试验为主的“1277科技创新工程”。每年投入10亿元,持续深化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水平井、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出了高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技术创新最终带动长庆油田从“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时代迈进,地下油、气渗流通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长庆油田年产油气从2007年的2000万吨攀升到4000万吨。2013年,长庆年产油气当量将实现5000万吨,建成我国又一个“大庆”。
李勇武表示:“长庆油田的例子非常充分地说明,技术创新是强企之本,是各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然而,关键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转变发展方式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是石化工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鉴于此,他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需要继续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了做好此项工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做好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申报与协调服务,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另一方面,还将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引导企业研发并使用符合绿色生产理念的技术,推进企业能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