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安娜 丁玉路
王娜:巾帼不让须眉助力新疆天文台发展
文/代安娜 丁玉路
白春礼院长(右三)视察天文台与王娜台长(左三)及新引进人才合影
2011年8月27日,是新疆天文台发展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新疆天文台更名揭牌仪式正式举行,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这不仅仅代表着对新疆天文台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工作寄予厚望。当日,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致答谢辞,感谢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同行和兄弟单位以及台里所有工作人员对新疆天文台发展给予的支持和所做出的努力。新疆天文台的升级和更名对于王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对新疆天文台,也是对她自身工作的重要肯定。过去的一段时间,王娜与新疆天文台共同努力、共同经历发展中的曲折和坎坷,终于一起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进步,这是对她辛苦工作的最好回报。
王娜,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台长,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新疆天文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王娜主要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在专业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脉冲星研究方面,造诣颇深。1997年,作为“海归派”的一员,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王娜从澳大利亚归国。回国后,她马上紧张地投入到了由澳大利亚ATNF(澳大利亚国家射电天文台)、英国Jodrell Bank天文台、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乌鲁木齐天文站(新疆天文台前身)共同组成的研究组中,主持国际合作课题“脉冲星观测与研究”。
新疆天文台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射电天文、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和应用天文,主要从事脉冲星、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星系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微波接收机、卫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观测。新疆天文台在脉冲星观测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与王娜在这一领域中做出的努力有着重要关系。
脉冲星具有超高密度、超强磁场、超强电位、超强辐射、超高温度等物理特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它超高稳定的时间特性,因此脉冲星被称为“最稳定的天文钟”。针对脉冲星的这一特点,研究者提出了利用脉冲星计时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不是十分理想,只有新疆天文台十几年坚持对几百个强源脉冲星进行监测、复测和相关研究。王娜在乌鲁木齐成功建成了国内重要的、具备国际水平的脉冲星到达时间观测系统。由新疆天文台主持的“乌鲁木齐25米射电望远镜脉冲星观测系统”项目获得2004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天文台评为当年“十大天文科技进展”之一。该项目与其取得的重要成果一起,填补了我国在脉冲星观测方面的空白,开创了我国脉冲星理论研究与实测相结合的新领域,带动了我国脉冲星实测的发展,使新疆天文台成为国内及国际上重要的脉冲星实测基地之一。
除此之外,王娜还在我国率先开展脉冲星的导航研究,她是利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做出脉冲星观测研究成果最多、水平最高的专家。脉冲星导航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研究方向,目前还处于预研阶段,但是因之在国防和航天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脉冲星的导航应用研究和实验。脉冲星可以被称为“太空中的GPS”,星际航天器所搭载的射线探测器如果能够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到来自3颗以上的射电脉冲星信号,就能够推算出相关定位信息,由此达到实时导航的目的。
脉冲星导航优于目前所使用的GPS导航的地方在于射电脉冲星信号的抗干扰性极强,不会像GPS信号一样容易受到干扰而失真。因为具备这样的特性,脉冲星导航在未来的国防事业和航天发展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疆天文台的脉冲星观测研究是王娜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一个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新疆天文台对脉冲星的研究和观测的应用方向主要包括脉冲星计时和导航、引力波探测等。其中,脉冲星导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娜还在探月工程中负责了重要的工作。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以来,我国的探月工程取得了飞速发展。推动我国探月工程发展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单位有很多,王娜和新疆天文台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新疆天文台是我国探月工程中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测轨系统的4个站点之一,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参与了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卫星的测轨工作。
王娜台长(左二)陪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自治区副主席靳诺等人考察奇台新台址
在探月任务中,王娜担任VLBI测控系统乌鲁木齐测站指挥。为此,她做了大量工作,为确保顺利完成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推进观测设备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造,积极开展自查和质量复查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及任务期间的各项保障措施;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确保了电力、网络、通信、无线电、安全等方面在任务期间的保障;充分利用探月任务培养人才,认真有序地进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练,鼓励台里的年轻科技人员在任务中勇挑重担。
经过王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以及全台人员的共同努力,新疆天文台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各阶段各轨道以及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在月面位置的探测任务,为绕月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疆天文台参加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精密测轨”项目还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除此之外,王娜还积极推进新疆天文台的项目建设,带领台里的科研人员积极进行项目申请工作。由王娜承担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课题、西部之光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多个望远镜项目正在建设之中,110米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也即将启动。
辛勤的耕耘总会有收获,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娜先后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05年度先进工作者”、第七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新疆第九批有突出贡献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第三届“十大杰出妇女”、“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王娜台长(右三)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王娜(左)签署协议
王娜和科技人员一起进行探月观测
王娜(左二)在指导学生
王娜访问日本国立天文台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王娜是行业翘楚,为新疆天文台的科研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新疆天文台的台长,王娜在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新疆天文台的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团队凝聚力和成员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新疆天文台各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王娜不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团队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她同样秉承这样的理念,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发扬团队精神,在全台的范围内形成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快乐工作,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新疆天文台的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团队后盾。
目前,新疆天文台设有战略规划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由综合办公室、科研业务办公室等部门构成管理体系;由射电天文、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应用天文3个研究室,南山、喀什、奇台(筹)3个天文观测基地(站)以及新疆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国台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中科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分部3个实验室/中心构成研究体系;由计算机技术室、图书文献室等构成支撑体系。
在王娜台长的领导和管理下,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守其责,有条不紊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除了在南山基地建立了国内重要的脉冲星、分子谱线、活动星系核观测与研究基地之外,还先后完成了对3个波段常温接收机、两个波段制冷接收机系统的研制工作。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组在执行“神州”系列的观测任务中表现突出,荣获中国科学院空间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成果奖一等奖。新疆天文台所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共计40余项,论文发表逐年递增,由10年前每年发表SCI论文数篇,到现在每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王娜个人已发表论文75篇、出版论文集1部。
无论是科研水平的发展还是团队凝聚力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发展。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完成所有发展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新疆天文台才能够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目前新疆天文台具备天体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天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疆天文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质量高,而且品质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到100%。
身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娜还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她明白人才培养对科研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目前已培养博士生13人、硕士生18人。因其教学成果显著,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王娜在自身努力的同时,也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下大气力进行新疆天文台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仅近两年来,新疆天文台引进各类优秀青年人才39名,近8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聘请了3名外籍教授和6名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什么领域,闭关锁国、闭门造车都会使脚步停滞,远远落后于时代大潮。因此,王娜领导着新疆天文台的成员,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新疆天文台已成为多个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已扩展到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另外,还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新疆天文台先后成功举办了“2005喀纳斯脉冲星国际学术研讨会”、“西部之光”技术骨干人才培训暨“射电天体物理及相关高能问题”研讨会、“脉冲星观测研究和计时导航应用研讨会”、“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关键技术与科学目标研讨会”、“天体物理新视野与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研讨会”,这些交流活动为新疆天文台在人员、设备、课题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新疆天文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疆天文台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走出更加广阔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最初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发展到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一直到2011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从名字的变更中,我们就可看到新疆天文台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身影。新疆天文台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单一的人造卫星观测站发展成为如今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
如今,新疆天文台发展的接力棒从前辈手里传到了王娜的手中。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让新疆天文台前进的脚步矫健了许多,但未来还有更长的路,需要王娜带领着天文台和整个团队走下去,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王娜介绍说,新疆天文台以升级、更名为契机,抓住眼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新疆天文台的特色和优势,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制定了如下发展目标,争取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更加快速和全面的发展。
王娜参加11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首先,制定发展规划。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出适当的发展规划,才能使发展拥有明确的轨迹可循,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新疆天文台在充分分析总结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创新2020”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王娜介绍了经过提炼的“一二三”规划目标:“一个定位”,即建设国际一流的天文观测研究平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研究团队,打造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实验室;“两项重点突破”,一是提升探测能力,建设110米射电望远镜观测平台,二是打造光学天文综合观测平台;“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即天体物理、射电天文技术以及应用天文三个方向。
第二方面,高质量完成南山基地二期园区整体规划和望远镜建设。截至2011年10月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其中1米大视场天文望远镜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新疆天文学会两台科普望远镜也将落户南山,支持天文爱好者开展彗星、新星的搜寻活动。
第三方面,积极推进11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新疆天文台选定了学科领域的制高点,启动了110米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预研工作。11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可大大提高我国天文观测及应用方面的能力,并满足国家在航天测控和深空探测领域的需要。
新疆天文台自主研发的1.3厘米接收机低温杜瓦
“继续放眼未来,积极承担重任,勇于迎接挑战,努力拼搏创新,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新疆天文台的快速稳步发展。”这是王娜对自己、也是对新疆天文台的所有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新疆天文台的新名字为它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面是无限延伸的广阔道路。王娜带领着这个团队,沿着发展的大路向前行进,那里有属于王娜自己、也属于新疆天文台的美好明天。
远眺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
2011年8月27日,新疆天文台更名揭牌仪式正式举行,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新疆天文台的新名字为它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面是无限延伸的广阔道路。王娜带领着这个团队,沿着发展的大路向前行进,那里有属于王娜自己、也属于新疆天文台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