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陈硕
求实创新 乐于登攀
——访中国科协第十四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获得者陈昌华
文/高妍 陈硕
2011年9月21日,天津,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第十四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揭晓。西安某研究所陈昌华研究员凭借在工程技术相关科研领域作出的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名列其中。
参加工作近20年来,陈昌华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为我国的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昌华1971年生于湖北荆州,高中时期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宇宙论、量子物理都是他关注的对象,一心报考兰州大学物理系。不凑巧的是,当年的兰州大学不在荆州招收物理专业考生,不得已他只能填报化学系。刚开学,陈昌华就坐不住了,跑到教务处处长那里提出了转系请求。谁知处长居然只问了几个简单问题就痛快地答应了,令他倍感意外。于是,只在化学系上了一次课的陈昌华,便转到了物理系,如愿回到钟爱的物理专业,也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陈昌华来到西安参加工作。回想那段时间,陈昌华对当时的团队充满感激。“那个团队是非常优秀的,为我现在的科研方法、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包括对高端设备、高端实验条件认识等。”
几年的兜兜转转,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接受,曲折回转间,陈昌华最终还是从事了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专业。他说自己是幸运的,有各位老师的提拔和培养,没走太多的弯路。从核物理研究工作到现在的电磁场专业领域的高技术研究,维系了专业连续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自己的视野,不断成长,直到今天,成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陈昌华具体从事的是高功率微波产生技术研究。高功率微波(HPM)是指脉冲峰值功率大于100MW、频率在1~300GHz之间的微波。该领域是近40年来世界先进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的新兴技术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寻找提高高功率微波产生效率、输出功率和工作稳定性的途径,是当前国内外高功率微波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此次,陈昌华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就是因为他对高功率微波产生的理论和技术方面所作出的个人贡献——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导师和带头人的指导下,从基础做起,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准确把握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对物理科学和逻辑的判断,自主创新、锐意进取,在高功率微波产生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研制出多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功率微波产生装置,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仿真和实验技术体系。
尽管有所发展,但陈昌华说:“就满足技术发展需求来看,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和差距,这是我们团队将来要着力自主创新去解决的问题。”
陈昌华对荣誉看得很淡,他认为荣誉应当归功于集体,“它是国家对我们这个团队这么多年来积累、沉淀、薄发的认可和鼓励。”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在战略全局高度的准确指引,离不开中坚力量踏实稳妥的贯彻执行、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勇往直前。
漫漫征程中,陈昌华把每一次获奖都作为一个结点、一块基石,并以此为新的起点,着眼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瞄着以后,冲击更高的高峰。”
陈昌华研究员
“一个团队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去创新,但创新是有节拍的,我们要分步解决问题。”谈到创新,陈昌华提出“节拍”这个概念,或者叫做“阶段目标”,正好与国家发展的五年规划同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形成团队的节奏,有方向,有发展。“我们团队现在基本上是遵循着这样的节拍走的: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引下,分步分阶段地解决问题,五年突破关键物理难题;下一个五年进行可靠性研究,然后是更新、更高的研究目标。我们现在做的相关可靠性和稳定性技术研究,实际上是前一个五年关键技术实现后的深化研究。而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节拍,我们已经能够基本摸清它的脉络。”
陈昌华认为,创新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大的创新都是大量小的创新不断沉淀、累积的结晶。在高功率微波产生研究领域,经过十几年的继承和发展,陈昌华所在团队研制的高功率微波装置的多项指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果。这便是未来取得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大创新意味着大发展,而创新的过程需要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团结奋进。
采访中,陈昌华不止一次提到团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很庆幸能成为这支敢想、敢拼、敢创造且能够做到持续发展的优秀团队中的一员。“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实验室能够有那么强的凝聚力,靠的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不停地沉淀,不停地创新,不断地强化认识,然后再创新、再发展。”这是那些优秀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他希望自己的团队也能够坚持这种理念。
陈昌华总说,他们能取得大的发展,是因为顺应了国家的发展需求,遇到了好的发展机遇。诚然,机遇非常重要,但好的机遇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机遇谁都有可能遇到,但并不是谁都能抓住,都能把重担挑起来。
陈昌华所在的研究室现在有50余人,平均年龄32岁,团结、精悍,充满激情。
陈昌华认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精神是包容,有包容才有协作。中国从来就不缺人才,就看带头人是否懂得吸纳、包容和培养。领导者应该能够包容各种思想观念,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发挥,保护他们的创造热情,并为他们的创新思考提供空间和平台,靠体制、靠人文情怀、靠成就感和对国家的荣誉感凝聚人才,用传帮带的方式打造队伍。
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陈昌华考虑的问题很多,研究发展、团队管理、人才延续。陈昌华说,在他的概念里,一个优秀团队的打造和培养,三个层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一是老同志智慧的发挥。团队里老同志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都非常丰富扎实,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思考现有和未来发展问题。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激励他们的创新热情,尊重并支持他们的判断,有了他们的把握,决策会更恰当,方向会更准确。
二是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梯队建设是任何时候都要考虑的。怎样才能顺利地把现有的工作成果接续下去,并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通过一些任务和科研项目相结合,把年轻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创造机会。关注他们,包容他们,帮助他们。
三是新进研究团队成员的培养。要帮助新来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团队既有的自主创新、锲而不舍、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给他们,尊重、鼓励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发挥的平台。
“方向把握得准,意味着我们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发展规划,每一位同志将来做的工作更有成效性,这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培养得好,就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创新,取得可持续性发展;而年轻人则预示着团队的未来,小河有水大河满,个人能力的发挥与集体成果的取得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做好这三个层次的工作,这个团队就一定是团结的、凝聚的、有战斗力的、敢于创新的!”陈昌华说道这些的时候慷慨激昂。
团队的成长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一条船。茫茫大海,暗流汹涌,只有方向准确,人员各司其职,才能汇聚最强大的力量,冲破风浪阻挡,更好、更快地到达彼岸。
陈昌华今年整四十岁。不惑之年,他开始经常思考很多之前认识不到的问题。
古人说:人过四十不学艺。而陈昌华说:人过四十再学艺。“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年轻的同志有所指引、有所促进,使他们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而做到这些,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拓展。”这是陈昌华所谓的“学艺”,他也明白这并非易事,需要不懈的努力。
“求实”,陈昌华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词。科学研究、技术探索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所以他们走得无比艰难;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踏实,每一次的前进都更值得雀跃欢喜。而这一丝的甘甜,也成功让所有人把来路上的艰辛与苦难都抛到脑后,“当大家的心在一起的时候,吃点苦不算苦,因为有成就感、有收获感、有幸福感。”
陈昌华表示,未来团队将致力更深层次物理基础问题研究,推动相关技术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技术创新,突破认识,朝着更高端的方向努力,不断缩小与国际差距,满足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需求。
陈昌华研究员
从事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研究多年,陈昌华和他的伙伴们深深感觉到,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需要继续研究,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兮其修远,身负重任的他们,将跟随前辈们的脚步,自主创新、积极探索,一步一步踩踏出最悠扬有力的节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谱出华彩乐章。
陈昌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