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梅红星 华 妍
>>赤壁市各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后,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了
“第一,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把农村学校教师配优配强?第二,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难点是什么?第三,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考上名牌大学?”2011 年5 月4 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赤壁市调研时向赤壁市教育局局长徐德福提出三大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徐德福详细地汇报了赤壁市教育系统“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追求教师队伍专业化、课堂效益最大化、质量评价科学化、学校发展特色化的办教育思路,得到了李书记的高度认可。调研之后,李书记对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关注引起了徐德福的深思: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一定要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推动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更要在行动中体现出创新。经过赤壁市教育局的反复研究,一项以解决赤壁市教育条件不均等、教育质量不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被列入赤壁市教育改革的规划中,并悄然在全市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位于“三国古战场”的赤壁镇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经历一年的改造装修,目前面貌一新。电子伸缩校门、标准化的教学楼、健康明亮的教室、绿树成荫的校园,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了赤壁市城区部分学校。接受记者采访的赤壁镇中心学校校长宗凡双说,如果去年的这个时候到学校来,学校绝对没有今天这么靓丽,当时就连校长办公室窗户都是用报纸糊的,起风时还嘎吱响。
然而,赤壁镇中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有许多配套的教育教学设备。在校园里,记者刚好碰到赤壁镇中学后勤主任苗其武正在调试学校的最后一批电子白板,虽然安装设备挤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苗其武没有丝毫怨言,脸上始终流露出一种幸福感,他说,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竟然在赤壁镇中学“落户”,孩子们非常兴奋。
随后,记者走访的车埠镇中学、官塘驿镇中学等都是以标准化的学校形象展现。赤壁市农村学校的华丽转身正是得益于“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基础工作,更是让农村孩子上好学的保障工作。
但是,在“普九”期间“村村办学”的影响下,赤壁市学校分布非常广泛,有些随着生源的减少,已濒临废弃。“教育经费有限,硬件建设必须把钱用在刀刃上,项目设立在永久性保留学校上。”陪同记者采访的赤壁市教育局均衡教育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程学良说。
赤壁市巧借国家和湖北省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把“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融入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框架中,按照《赤壁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将乡村学校的建设纳入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综合考虑人口、交通、城镇化进程、地理环境等因素,按照“小学向片区集中,初中向镇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合理设置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设一所寄宿制初中、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公办幼儿园,适龄人口较少的乡镇,设置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全面清查现有乡村学校教育资源,逐校分析差距,按照统一标准均衡配置的要求,制定各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稳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对各中小学教室进行改造,使之全部达到健康教室标准。
虽然教育局的规划富有远见,但是教育项目建设起来非常困难。许多学校同时开工,项目多、时间紧、手续繁、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等,给建设工期带来了较大影响,此外,施工人员紧缺成为了又一大难题。徐德福跟记者讲述了2011 年暑假一个记忆深刻的故事:
一次晚上十点,徐德福从学校调研回家时路过官塘驿镇中学,看到学校的工地还亮着灯,于是,他便走了过去。刚好看到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工人正忙碌着,仔细一看,竟是校长李超。原来,白天施工现场留下了很多建筑垃圾,为了给第二天的施工节省时间,他自己动手,提前处理。
其实,像李超一样亲自参与学校建设的校长和教师还有很多。正是他们这种“把学校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的主人翁精神,赤壁市教育项目建设才保质保量按期完工。徐德福介绍,2011 年,赤壁市投资4902 万元,对农村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建健康教育532 间;投入资金约903 万元,新建和维修教师周转宿舍200 套,面积10033平方米。
邹烨是赤壁镇中心学校一名青年教师。2011 年7月,她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正赶上赤壁市实施“出二进一”的教师补充机制——每年公开招聘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考试,最终凭实力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赤壁市实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后,赤壁镇中学实现了华丽转
刚分到赤壁镇中学时,由于学校缺教师,邹烨承担了全校的美术教学和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有着良好美术专业功底,美术教学对她而言并不太难,而数学学科教学却让她有点犯愁。
为此,赤壁市教育局和赤壁镇中学先后对新教师组织了系列培训,赤壁市教研室要求教研员每人要联系一名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指导开展常规教学和教学研究,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成长,缩短成长周期。而赤壁镇中学实施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还给她找到了指导教师肖勇。平时一有空,邹烨就到肖勇的教室里听课;在教研活动时,她也总是积极地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疑惑抛出来,让大家帮忙分析解答。如今,她不仅在教学上已游刃有余,而且还承担了学校宣传工作,工作热情和能力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誉。
邹烨只是赤壁市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范例。徐德福介绍,2011 年,赤壁市共招录的85 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同时,积极争取政策签约15 名资教生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许多年轻的教师已经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
为了让教师扎根乡村,安心工作,赤壁市教育局建立了完善的乡村教师保障机制。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为村小、教学点、村级幼儿园教师提供免费住房,为乡镇教师建设保障性住房。为乡村教师提供岗位津贴,一般乡村教师岗位津贴不低于每人每月工资的10%,并逐年提高;在乡村学校从教30 年以上的教师建立岗位定补,每年给予固定金额的岗位补助。建立有效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从职称评定、评先表模上向乡村学校倾斜;在乡村学校服务的资教生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可全部转为正式教师;乡村从教的青年教师在报考本市公务员时享受加分优录政策。建立定期的乡村教师免费培训制度。每年组织乡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每年组织45 岁以下的乡村教师进行不少于7 天的市外培训,拓展视野,组织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手段等,整体提升乡村学校教师专业素养。
“‘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并非意味着城区教师与乡村教师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相互之间不相往来。而只是在师资的补充上向农村倾斜,同时,让城区优质师资为农村师资的提档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赤壁市教育局综治办主任吴四明谈到自己的看法。
赤壁市教育局打通了教师流动的体制障碍,积极调动名师“下乡”支教的积极性。一方面用制度硬杠杆把教师“逼”到基层,将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用优惠政策将教师吸引到农村,对到农村帮扶的教师在待遇和职称晋升上给予照顾,比如发放教学补助等。除此之外,赤壁市教育局还派出市级名校的业务骨干,到边远乡镇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
赤壁市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农村中小学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时代已成为历史。
翻开赤教研〔2012〕3 号文件,在《关于印发〈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教学教研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后,有三个附件,分别是《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教研员挂镇联校负责人安排表》《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安排》和《学科互助》安排。在这个统筹安排中,赤壁镇中学找到了发展的支援单位——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
宗凡双介绍说,两所学校实施结对后,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经常驻扎在学校,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学要求、教学检测、学生管理等。赤壁第一初级中学把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向赤壁镇所有学校的教师开放,各校教师都可以来听课。而在赤壁镇内,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一体化则以赤壁镇中心学校为链条,以村小、教学点为链点,通过链条学校与链点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管理者交流、教师流动等诸方面的一体化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整体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教学教研工作,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业务培训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赤壁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但东华解释道。他说,比如教学评价一体化,即各乡镇要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档案,成立教师教学业绩考评机构,将片中(村小)教师的业绩纳入镇中(镇小)教师一同考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测(包括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要全镇同步,统一组织检测、统一组织评卷、统一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高中的教育,赤壁市高中招生制度也在改革。赤壁市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向乡村学校倾斜,偏远和薄弱乡村学校中考考生加10-30 分录取,稳定乡村学校生源,解决学生“择校”和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促进生源均衡。
“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给乡村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让农村学校师生在校园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车埠镇中学九(2)班的学生田紫薇告诉记者,自从装上了班班通,上课时她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由于多媒体辅助功能较多,课堂变得更丰富了。比如,语文老师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提供了许多图片,同学们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车埠镇中学政治教师徐少波说,曾经上课都用粉笔板书,现在使用电子白板,更加干净、卫生、高效。而且,他在与支援学校赤壁市第五中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新的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在教育理念上逐渐产生了转变。如今,他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考试评价也更加侧重综合素质的考核了。
师生对学校的认可,让车埠镇中心学校校长宋绍华体会到八年校长生涯中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去年暑假,本来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想尽办法要进城教书。当看到学校的办学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她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去年秋季,车埠镇中学,不仅教师没有一人调离到城区,而且学生也没有一人择校到城区上学了。”宋绍华自豪地说。
“实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最关键的还是促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与城区均衡,乡村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让每位教师平等享有成长机遇,让每所学校公平享有发展空间。”对于推行“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程,徐德福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