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林 洁
让安全文化走进社区
文/ 本刊记者 林 洁
①洞井镇举办“安全教育流动大课堂”进社区活动
②洞井镇举办“安全教育流动大课堂”进社区活动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安全是城市文明的另一种表述。然而,社区里人员层次不一,所属单位、文化及生活习惯不同,流动性较大,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社区居民安全意识缺失,导致中毒、火灾、坠落、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发生。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居民面对灾难时在应急处置的能力上明显不足。这给社区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
安全文化建设应该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安全了,居民生活才会踏实。如何让安全文化走进社区,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发现违章严批评,道是无情却有情,如同良药虽苦口,能治病!
除尽暗礁好行船,事故防患于未然,船到江心才补漏,已太晚!”
2011年6月12日,东塘步步高超市前坪开展的“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现场,长沙市雨花区金地社区选送的安全生产三句半,语言风趣幽默,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热情参与。除此之外,包括小品、歌舞在内的十余个文艺节目也轮番登场,向居民们宣传出行、居家的安全常识。这是该区基层安全文化建设活动的一部分。
雨花区注重从不同角度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传递安全文化信息,做到了“一街一特色”。如左家塘街道打造“安全楼栋文化”,建立居民楼栋安全宣传网,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安全常识;高桥街道创建“他乡美”外来人员安全知识俱乐部,让辖区外来务工人员从此有了一个可随时了解安全知识的俱乐部;侯家塘街道形成“安全文化一条街”,在人流集中的梓园路沿线,悬挂100多幅永久性安全宣传标语;东塘街道开展“平安合作社”活动,社区与居民签订《平安公约》,发动各家各户轮流值班,共同维护社区安全;洞井镇创办“流动大课堂”,不定期开办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让辖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接受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
“社区居民可能不懂那么多的安全理念,通过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懂得紧急情况的基本处置方法。”雨花区安监局局长张蛟龙对于安全文化在社区的作用深有感触。
正是发动了基层,让街道、社区根据各自的特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安全,让安全文化浸染到社区的每个角落,雨花区处处弥漫着“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浓烈氛围。雨花区所辖9个街道、乡、镇全部创建为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其中5个成功创建了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国家安监总局还曾组织考察团到雨花区的社区街道,了解这里的基层安全文化建设。
③侯家塘街道安全文化一条街
“2020年5月27日,酷贝拉城遭敌机空袭,警报响起,出现重大火情,一幢3层居民楼一楼起火,大量人员被困。消防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命令辖区中队酷贝拉消防中队迅速出动,赶往现场抢险……”
这是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白沙井社区利用辖区内酷贝拉青少年教育基地的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体验消防活动的一幕情景。学生们在这里可以扮演消防员、伤员、医务救助人员等多种角色,在游戏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身临其境中增强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白沙井社区书记李沙说:“安全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能。社区要实现全面安全,必须要增强全体居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加强社区安全文化建设,调动社区居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热情,白沙社区市民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志愿者作做作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此外,社区还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让居民熟悉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路线。
据了解,天心区各街镇、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因地制宜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对危房和公共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地毯式”排查,并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开展“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组织辖区居民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和防灾减灾综合演练。
2011年,天心区青园街道友谊社区 、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城南路街道白沙井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2006年3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社区安全促进协作中心正式命名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为“安全社区”(safe community)。这是我国内地第一家由WHO组织命名的“安全社区”。
作为最早将“安全社区”理念引入中国的专家之一,山东大学流行病学专业教授赵仲堂介绍说,“安全”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导致身体、精神或物质伤害的危险和条件得到控制,从而维护个体和社区安康的一种状态。
“安全社区”讲求从每个细节为居民营造安全氛围,包括消防安全、居家安全、健康安全、道路安全、 家庭暴力等每个可能给居民造成伤害的方面。
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社区”需具备六个条件:有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有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安全社区”模式被认为是在社区预防伤害的经济、有效且长期有益的方法,目前在我国也开始蓬勃发展。现在全国1394个单位已经启动安全社区建设,累计建成266个全国安全社区,并有46个社区被吸纳为国际安全社区网络会员。
相关链接
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概念起源于1989年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它是指区域内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跨部门合作,运用各自的资源和服务,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区域内的人们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证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伤害、日常伤害、生产安全事故以及暴力、自杀等各种伤害。范围涵盖了交通、工作场所、公共场所、校园、家庭、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安全社区不仅局限于一个“社区”,更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街道、一个城区乃至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