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萍
(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江西 安义 330500)
由于患儿好动、贪玩,行静脉输液的患儿经常出现针头脱落及漏药等情况,漏药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增加患儿的痛苦。再次行静脉穿刺则对患儿的精神和肉体造成再次伤害。因此加强对静脉注射小儿的护理,对减少患儿所受痛苦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对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护理静脉输液的小儿78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从0.5岁至3岁,平均年龄1.6±0.8岁。静脉滴注的药物有抗生素32例,10%葡萄糖酸钙27例,20%甘露醇13例,白蛋白、血浆6例。静脉穿刺的部位为手背静脉62例,足背静脉16例。所有的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40例,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之间的平均年龄、性别及穿刺部位等项目无明显差别(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患儿的一般资料
对所有患儿的滴注药物根据说明书采用相应的溶剂,对药物进行充分的溶解。对容易产生泡沫的药物采用让注射器针头斜面在液面下注入的方法,尽量减少泡沫的产生。静脉穿刺难度大者若需反复穿刺,可先用未加药液的液体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后再加入药液,尽量避免人为的药液丢失。干预组患儿常规静脉输液后将患儿的手或足置于固定板上,使穿刺部位位于固定板中央位置。使用3条长胶布围绕固定患儿的手足,力度适中以患儿不觉难受为宜。若使用的药物刺激性较强,则选用较粗的针头。用山莨菪碱药液涂擦针头增加局部血流。针时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棉球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减少一条静脉连续注射的次数。对照组用常规胶布固定法,其他未作特殊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所有患儿的针头脱落情况及漏药情况。所有患儿滴注时关注皮肤的变化,若皮肤变红则减慢滴注的速度,不能缓解则立即停药,给予1%普鲁卡因加氟美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药物封闭,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78例患儿在静脉输液后统计,干预组中无针头脱落者,有3例漏药者占7.5%,停药者1例占2.5%。对照组中有2例针头脱落者,占13.2%,11例漏药者,占28.9%,停药者8例占21.1%。两组结果对照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针头脱落及漏药情况[例(%)]
由于部分静脉滴注的药物含有不溶性外漏性物质,容易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水中等情况。同时小儿血管较细,在滴入血管收缩性药物时,容易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水肿致药漏。加上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手足的血液循环不良,当外界环境温度下降时则容易出现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变慢,产生局部血栓等不良反应。小儿好动、顽皮,喜欢拨弄穿刺针,也容易导致针头脱落及漏药。
倘若出现漏药,则需立即行外敷及封闭治疗。若患肢肿胀不严重,行山莨菪碱或者75%的酒精热敷;对因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的肿胀可用硫酸镁湿敷治疗;若患肢肿胀严重,为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局部组织的损害,行冷敷治疗。若针头脱落,则换一肢体行静脉穿刺继续输液治疗。封闭治疗用4~5号穿刺针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为15~20度,注射药物量应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针尖最好刺在红肿的正中,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隔日封闭1次。
本研究中,我们对患儿进行分组观察。行护理干预组的患儿无针头脱落者,有3例漏药者以及1例停药者。结果明显优于使用一般基础护理的对照组,两组结果对照差异明显(P<0.05)。3例漏药患儿系拨弄穿刺针头所致。因此,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患儿静脉输液中的漏药及针头脱落的情况,避免患儿再次穿刺的痛苦。综上所述,使用适宜的配药方式,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以及及时有效的应对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针头脱落、漏药出现的概率,并减少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1]牛凤兰.静脉输液针柄左侧固定法在儿童输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619-620.
[2]孙伟红.10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159-160.
[3]毛永霞.65例静脉输液大面积渗漏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8):117-118.
[4]郝庆烈,崔丽伟.浅谈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295.
[5]李向平.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