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玩转艺术圈

2012-11-10 02:21樊晓光
小康 2012年3期
关键词:派系山头圈子

文|樊晓光

怎么玩转艺术圈

文|樊晓光

跟谁玩?入什么圈子?拜什么山头?是很多收藏圈行里行外人的困扰。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就一定要搞懂江湖规矩。老江湖互相一谈路数,就知道你处在哪个层面,听不懂就没得玩

近日与从纽约归国发展的艺术家朋友聊天,他在美国和澳洲都有稳定的画廊代理和收藏家追随,不料回国已有一两年时间,面对比美国稚嫩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始终感到迷惑和紧张,“我觉得关系和圈子很复杂,摸不透标准,而在美国,我只要潜心在艺术创作上,自然会有画廊、策展人和评论人来运作我的作品,各家代理之间也平等竞争。”

跟谁玩?入什么圈子?拜什么山头?

不仅是我这个朋友的困扰,也是很多收藏圈行里行外人经常自问的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圈子,历来有人的地方就要分派系,分派系就会有规矩,有规矩自然就有了江湖。

旧中国第一大帮派青帮,人员众多,帮规森严,有一个规矩叫“青帮许充不许赖,传承三帮和九代”。青帮是父子帮,组织体系重视纵向的传承关系,而在横向的关系上比较松懈,所以需要一些制度,用以保证派系的共存。比如其浩瀚的黑话系统,称为“通草”,就是方便“家里人”长期跑码头混饭,又往往不相识,特别发展而成的内部语言体系和一些行为礼节。青帮在抗日战争前十年其规模与势力达到了顶峰,山头林立,帮众浩荡,尤其上流社会更是相互勾结,作为发迹的手段。冒充青帮分子,被揭穿不会有严厉的惩罚手段,但是帮众之间不能不认,抵赖就被视为欺师灭祖,要受到严厉的刑罚惩治。

与青帮的父子帮不同,洪门为兄弟帮,帮会成员为异姓兄弟而非师徒。因其本是反清秘密组织,所以与青帮有截然相反的规则,“洪门许赖不许充”,帮众在关键的时刻可以抵赖,但决不允许冒充。严格的家法制度和称为“海底”的暗语体系全出于严防奸细的需要。

专注中国传统艺术品文化内涵及商业价值。从欣赏与品味的角度建构一个与历史平行的世界。

艺术圈虽说论资排辈,可常见扎进去很多年的人,以为自己是老江湖了,却可能连门都没摸着;也有年轻一辈机缘传承,很早便开始在行内摸爬滚打。

用黑话相互探底,听不懂就没得玩,艺术圈也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信息不对称产生商业价值。

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就一定要搞懂江湖规矩。你还在为一件瓷器工艺、真假、鉴定标准四处寻找权威的说法,圈内已经开始讨论,谁家真正掌权的是儿媳妇而非儿子;下一个可能被体系承认的大师会是谁;哪个刚过世的收藏家因为与儿子关系不好,他的很多收藏可能会被出手……互相一谈路数,就知道你现在处在哪个层面,是刚刚加入进来的菜鸟,还是有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已是常在此间出入的会家子。

北京一名低调的作家、知识分子,最近在家中开设课堂,为企业家讲述佛教历史,其实就是为收藏梳理脉络,知晓各个时期、朝代的文化渊源和社会风气。这个课堂的收费高昂,确实有他的道理,因为作家的品牌已经竖在那儿,所述是多年功课、圈子和人脉积累的经验知识,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艺术山头若像小广告那样漫天飞,随便就能拜得上,也就不那么具有魅力了。

回到我那个苦恼的归国艺术家朋友,其实他不知道,至少自己已经迈入这个门槛的第二阶层了,他的情报和人脉已经能够令他分清圈中分了哪几个山头,只不过各山头之间的恩怨关系、利害格局他还没有摸清。

在中国艺术品收藏圈,公众艺术和审美教育还没有完全起步,艺术市场的品牌和口碑还未完全树立,艺术品流通体系也未成熟,收藏凭借的还是一股子热情和执着,如果现在还停留在听风便是雨,觉得谁都说得有道理的阶段,最好还是沉下心来多做做功课。

猜你喜欢
派系山头圈子
魔法小女巫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东山头遗址与岗子遗址
学院派系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领导干部要破除山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