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校系统性建设视频公开课启示

2012-11-09 06:41吕金鹤王健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4期
关键词:助教公开课学习者

文/吕金鹤 王健

国外名校系统性建设视频公开课启示

文/吕金鹤 王健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不断发展,“内容开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革新中的最大一条阵线,网上视频公开课建设已经在国内外掀起全新的浪潮,国内各高校陆续投入到视频公开课开发的热浪中。鉴于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应该取国外网上公开课的特色之处,结合国内各高校本土特色,开发最优质的公开课视频资源。

启示一 极具人格魅力的主讲人,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的大门

通过国外的优质网上公开课,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位主讲人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以学生的利益为主,在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希望被学生了解,而不是被认可,这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巧妙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认为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亲自实践,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实际运用等,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教师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即便像计算机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也能够利用通俗的语言、恰当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以一种开放而思辨的方式向每一位学习者传授他们所需要和希望知道的知识,从而使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

国内教师大多是单方面的传声筒,学生需要处理教师传递的大量信息,以至于逐渐丧失了思考与感知的倾向,而且国内很多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个性不够鲜明,教学过于死板。所以应该注重国内高校教师的培养,不仅包括教学领域的指导,还应包括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国内高校应转变观念,从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从管理教师转向服务教师,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积极发展。

启示二 清晰的课程目录,结构复杂的教学行为

通过查阅相关网站及文献发现,国外网上公开课中每门课程都有清晰明了的课程目录,每一讲都有标题。以哈佛大学网上公开课《幸福课》为例,第12讲“写日记”、第14讲“过犹不及”、第20讲“幸福与幽默”等等。除此之外,课程目录前有生动形象的课程推介词,在简短的课程推介词中,可以了解在该门课程中学习者能学到什么,解决哪些问题。课堂教学内容思辨而深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用大量阅读材料、参考文献,根据需要准备恰当的经过剪辑处理的视、音频多媒体资料,整体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失内涵。

在国外网上公开课堂中具有正态的教学行为,此种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其包括外在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扮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和内在行为(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国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良好地将内在行为与外在行为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的最大效益。内在行为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果忽略了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学效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与之相比,国内应该注重从课程设置中进行一定的变化,使目录清晰、内容丰富;注重教学行为的培养,避免偏态的教学行为,多从内在行为出发,并且有效结合外在行为进行教学,以教师自身价值发挥最大化、学生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追求,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有效、完美的结合。

启示三 最优化使用媒体技术,内容优于形式

通过国外网上公开课,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追新弃旧,而是最优化使用媒体技术。技术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性工具,在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应该是有效的,而不是盲目运用技术。使用技术的原则是合适,不是求新。教学内容需要用简单的技术传达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看出,教师使用视频展示台也能将课程完整、有效地开展,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幸福课》中教师只是用PPT辅助授课,适当播放一些音、视频资料,偶尔使用黑板,教学效果同样显著。

内容优于形式,思想比技术重要。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学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打破国内长时间以来存在的“技术至上论”,也就是好像不运用一些多媒体技术、不采用一点新形式就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看重内容,而不是形式。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要盲目跟随,传统媒体依然具有价值,最优化使用媒体技术,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才是最重要的。

启示四 各司其职的助教团队,全力辅助主讲教师

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助教团队是国外公开课的明显特色之一。在国外公开课中,学生需要完成课程阅读、课程心得、作业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参与助教的讨论课,而这些任务都是在助教的协助下进行的,每一个助教都各自分工,负责作业批改、邮件回复等等。以哈佛大学网上公开课《幸福课》为例,十余名助教各司其职,全力辅助主讲教师,主讲教师Tal Ben Shahar在主题为“幽默”的第20讲时,请来助教Shawn Achor作为主讲,因为他认为Shawn Achor更适合讲授幽默,他具有相应的人格魅力及专业背景。在主讲教师和助教的紧密配合下,课程有序、高效、完整地开展,学生在助教的引导与帮助下,在与其他学生的讨论中掌握重要知识的应用。

这种授课形式在国内课堂基本不存在,当然这与中国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的传统有关。我们认为,中国高校更应该采用主讲教师与助教“二合一”的形式,主讲教师负责授课,助教辅助主讲教师负责分组讨论、作业批复、回复学生邮件等等,从而构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启示五 注重课程质量,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国外高校不仅学校本身有极高的水准,所共享的课程资源同样有较高的质量。当然课程资源的高质量不是指其制作技术,而是指课程的实质构造与内容。国外高校结合学校特色将其部分优质课程共享,供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观摩,而且这里的“共享”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有良好的共享平台供学习者使用,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并且下载相应的资源。

我国在建设公开课视频资源时,需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大可不必追求“多而全”,要做到“少而精”,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将其最具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共享,但是在建设资源共享机制时,要做到资源的真正共享,除了学习者可以在资源共享平台中找到有效的、可用的资源,这些资源还应面向全社会公民,而现在网络公开课的学习者大多是白领和大学生——知识分子在公开课学习中占的比例最大,这也直接导致“知识沟”的扩大。“知识沟”这一理论假说是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 (P.J.Tichenor)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而传播学者Attewell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出发,将数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他将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即“使用沟”。由此看来,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经济地位较好、网络使用方便的人就比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网络设备接入不方便的人观看网络公开课的可能性更大,学到的知识更多,视野更开阔。为了避免“知识沟”的继续扩大,国内高校在建立共享机制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网络设备接入不方便者这类群体,真正做到面向全社会公开共享。

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应该借鉴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有效经验,结合国内高校自身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发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网络课程视频资源。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避免“知识沟”的不断扩大是我们追求的最低目标,而让全世界的公民都受益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作者单位为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助教公开课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