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崧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311)
尽管近年来,对于治疗重症哮喘的药物越来越多,但对于严重哮喘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抢救仍是临床上的难题,目前,临床认为,单靠传统的常规的吸氧、解痉、抗炎、祛痰、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及充分补液等治疗,对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患者疗效不理想,无法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尤其在病情明显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危象的时候,及时应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畅通,对维持机体的生命体征及生理代谢在稳定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为进一步抢救治疗创造时间等有利条件。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和临床价值如下。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45例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58.4±8.1)岁,经血气分析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和2006年颁布的GINA哮喘指南,均属于临床症状未进行控制的类型。均满足以下严重哮喘指标至少一项:①需要机械通气;②高碳酸血症,PaCO2在6.65KPa以上;③呼吸骤停;④呼吸性酸中毒,PH在7.30以下;⑤猝死。病程均为2年以上,并均有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史。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解痉、抗炎、祛痰、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及充分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吸氧、解痉、抗炎、祛痰、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及充分补液等常规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选择同步间歇指令的通气(SIMV)模式,呼吸比(IE)为1.5∶1.0 ~2.0∶1.0,呼吸频率(RR)为12~20/min,容量控制的通气(VCV)为加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时给予加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 (PEEP)通气,VCV选择为10~20cmH2O(按照每1cmH2O为0.098mmHg),6~8mL/KgPSV,PEEP为3~8cmH2O。选定通气时间为最短2h,最长104h[1]。
对治疗前和治疗4h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其监测值。哮喘缓解:患者自感气喘明显缓解,肺部的哮鸣音明显减少或基本消失,脱机时间超过4h,呼吸频率在25次以内,血气指标对比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PaC02持续升高,pH值下降超过0.1,甚至意识障碍逐渐加重[2]。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经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内治疗前后和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结果中PaO2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PaO2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4h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4h后动脉血气结果比较[ ]
本文统计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4h后生命体征变化及动脉血气结果对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表现机械通气在急诊抢救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的过程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组织供氧,促进病情向良性循环发展。对于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危及到生命或气道出现痉挛的患者,及时果断地采取机械通气,对抢救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有重要的意义。但应用机械通气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对于呼吸机的脱离,需要在全面评估肺部病变的进展及肺外疾病的实际情况,把握撤机的条件及时机,在充分掌握疾病的演变、发展及转归的情况下,才可进行。临床一般认为肺外撤机的基本条件与时机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具备相对稳定的机体内环境[3]。临床实践证明,准确把握撤机的条件和时机,不仅要通过参照常规的撤机参数,还必须严格遵守肺内、外的某些重要的指标,常用的肺内指标有小潮气量通气(PEEP=0)、血气恢复正常、胸片显示双肺野清晰、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无出现呼吸肌疲劳,以自主呼吸为主;肺外指标指机体本身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临床中对于撤机的关键因素基本达到共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合理选用呼吸机的不同模式。
综上所述,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加用机械通气能快速改善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缓解哮喘发作,但需要准确把握机械通气的临床适应证,选取合适的参数与通气的模式,尽早拔管并撤机,以保证抢救成功。
[1]梁群,刘又宁,王睿.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合并呼吸衰竭[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430-432.
[2]解立新,刘又宁.不同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 31(10):56-72.
[3]童成华.重度哮喘并呼吸衰竭30例无创通气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