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向云波,邓江楼,舒亚岚
(湖南科技大学a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b区域地理研究所c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践与改革
张 勇a,b,c,向云波b,邓江楼b,舒亚岚a
(湖南科技大学a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b区域地理研究所c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转变,也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及实践发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本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增加实践、注重专业技能与地理新课程标准相结合、改变教学方式等措施,其意义在于培养师范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师地理教育;地理科学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并对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等[1],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反映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特点、新要求。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中学如火如荼的进行,取得了不错成绩的同时,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与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如下:(1)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2];(2)具有驾驭新教材,新课堂,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课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2];(3)在社会形态复杂化的现今,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一位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更好学习;(4)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对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针对这些新要求,审视一下现行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发现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相对滞后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改进,甚至出现脱节现象,致使不少师范生出现不适应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就业时自身所拥有的保守式教学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开放式教学产生矛盾冲突。这不仅对师范生就业带来不利,对我国新课改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极其不利。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师的当务之急。
新课程改革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师范生是未来基础地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要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因此,他们自身的教学关系到课改的成功与否。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面对新课程标准虽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师范生培养大多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其课程构建、教师教学模式、学生观念与地理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视学科专业课以及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的开设、轻视教育类基础课的问题[3]。专业课课时多而教育类的课程安排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类课程应该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教育类课程课时过少,所占比例过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缺乏应有的师范素质。目前我国存在的这种状况同国外一些培养师范生的机构形成鲜明对比(见表1)。
表1 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情况对比[4]
显而易见,国外发达国家对教育课程非常重视,而我国当前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占90%左右,而教育类课程只有2至3门,比例只占整个课程计划的10%左右,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公共必修课之外,还有地理教学论、地理课件设计制作等为数不多的教育类课程。教育理论、技能课程设置比例太小,虽然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课时很少和比例过小的现状(表1)。
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除继续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具备新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等,而这些却很少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出来,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导致师范生素质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技能有待提高,教学基本功不过关,在教育教学中难以胜任地理学科教学任务,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2)缺乏必要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力,不明确班主任职责,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较好地进行解决;(3)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不强,不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件非常简单,不够生动形象;(4)缺乏科研能力,不会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不会将实践中的经验升华和提高。
目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际的锻炼主要以教育实习为主。在教育实习中,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有的中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了实习生,多数教师也不愿意让实习生真正地走上讲台,这样的实习无疑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在这样短暂且效率不高的实习期内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也是师范生素养不过硬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与中学地理教学出现脱节
多数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忽视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地理教学大纲相结合,致使很多师范生在找工作时,由于对中学地理知识结构了解不足,出现很多问题,从而丢掉就业机会。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地理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边缘性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扎实的人文素养。表2是现行中学地理新课标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科要素构成。
表2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科要素构成[5]
由表2可见,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知识构成人文化趋势明显,还加强了人地关系的教学。人文地理知识点数目共63点,自然地理28点,人文地理超自然地理一倍以上。人文地理中有许多与经济、政治、历史等学科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地理师范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地理教学。但很多师范生不太注重对这些知识的关注和学习,当然也与高校教师在这方面引导不够有一定关系。从而导致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边缘性学科综合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不够,在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人文地理教学部分时内容空洞、不够充实。
2.与新课改要求衔接不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模式、评价机制等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6]。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它在许多方面区别于传统的课程环境(见表3)。
表3 传统的与新的课程环境区别[7]
由表3可以看到: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环境与传统相比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就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来适应着一变化,但是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还比较陈旧,重视地理理论科学的研究,不太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对于师范生的教学教法培养还处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旧模式阶段,从而导致师范生基础地理教育的思想没有突破旧课堂模式的禁锢,他们面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活动式教学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下手。
3.实践环节较少,影响了师范生素质的提高
以教育实习为例,我国教育实习与部分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存在较大差异(表4)。
表4 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比较[4]
表4显示,新加坡的教育实习时间达到了2年,美国为18周,英国是12至14周,俄罗斯是13至18周,而我国仅有6至8周,明显少于发达国家。从现有情况来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一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本来就不够,刚好这个学期多数中学都会有校运会和期中考试,会冲掉一部分为数不多的实习时间,许多学生只能实习2至4节课,根本得不到充分实习机会。因此,在时间安排和时间跨度上,均存在较大问题,使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由于存在实习经费困难的问题,综合野外实习次数少,难以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地理情怀和开阔的视野,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能力较差。
4.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师资力量缺乏
大多地理教师从事的都不是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工作,对新课改理念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太了解。即使对于学科教学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基础教育,但他们从没有从事过中学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对地理基础教育也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给学生更多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指导。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不太符合中学教学要求。大学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学术性,往往忽视自身师范素质的锤炼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许多教师不太了解中学教学规律,拿高校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也有部分刚走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不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在指导学生时非常茫然,这也是造成师范生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地理师范教育中,师范生接受的思想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总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彻底成了“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学手段也单一,即使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本质上只是电子幻灯片而已,研讨式、创新式教学不足,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长期受这种大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潜移默化并传承了这种旧模式,最终将影响到师范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并必将对地理新课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高等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地理师范生终究要走向用人单位,走向实施新课改的学校,那么就必须要具备适应新课程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如果师范院校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那么地理师范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地理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四点改革措施。
针对专业课与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与课时安排不当的问题,提出适当增加相关课程的建议。建议增加课程与传统教育类和地理教学论课程设置对比(见表5)。
表5 建议增加课程与传统教育类和地理教学论课程设置对比
1.增加教育类课程
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遇到很多他们预想不到的实际教学问题,要想胜任中学的教学工作,仅仅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及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会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所以在高师院校增加教育类课程非常有必要,改变原有以专业课为主的状况,加大教育类课程设置,使其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由10%上升到20%左右。由于原有该方面课程课时较少,这根本满足不了师范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复杂的教育及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如教育史、教育哲学、青少年心理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直到大三下学期就可以依次开设,这样可以增强师范生对教育的认识,学会更多教育教学方法和与学生相处的艺术。使得培养的师范生不仅是一位优秀地理学科教师,而且还是一位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即真正成为一位教书育人能手。
2.增加地理教学论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学时,突出师范性、教育性、实践性。除了开设地理教学论,还应开设新课标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地理教育心理研究等课程,将中学地理教育方法渗透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中。
1.加强师范生技能训练
针对地理师范生教育实习能力和时间不足的情况,师范院校应当加强师范技能训练这一师范教育环节。我们在加强训练师范生“粉笔字、版图、版画、普通话”等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可以请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对新课改教学方式有所成就的中学一线地理教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通过他们的实际经历来教育、感染学生;同时,应尽早地在同学中开展试讲训练,可以将目前普遍到大学三年级才训练同学们讲课能力的时间安排提前到大学二年级上期,让同学们尽早地发现问题,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讲课比赛和演讲赛,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训练授课技能。
2.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与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相结合
新时期地理师范生应该具有熟练驾驭地理课程标准,具备新的地理学理念,熟悉新的地理教材,合理设计和改变教学情景,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和监控的能力[7]。地理专业技能培训是就应以地理新课程为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的技能培训。建议高师院校为每位师范生购买一套新课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必修)》教材作为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这可以让师范生深入了解到中学新课标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与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相结合,加强师范生培养与中学地理教育的联系,就需要引进地理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包括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兼课,担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可以定期开展所在省、市高师地理教师与中学地理教师经验交流会,组织师范生参加全省或全市中学地理教师的公开课和赛课竟赛等,从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
国家教育部高教[2001]4号文件就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能力具有特殊作用”[8]。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参观访问、实地调查、野外实习、座谈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这几种形式各有所长,不同的课程应选择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高师地理实践可以围绕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实习,将实习目标由传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高到现代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社会活动的能力。地理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丰富地理实践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地理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地理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育实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组织安排的集中实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假期到中学去见习和上课,增加他们实际教学的经验与能力。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想要顺利执行新课改思想,让中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这样的素养。因此,培养师范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从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地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情感交流的好朋友、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有单独设课和综合课程两个体系[9],因此,在课程综合化这一趋势下,地理教师亦应进一步扩大视野、加强各方面知识的修养与储备,给予学生综合的视野。只有师范学生生拥有了这些技能和素养,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他们在将来的教学中才能把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适应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着手改革当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并完善现有课程体系,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符合新课改标准下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师范学生为了更好地做好一名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师范学生必须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以构建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师知识素养结构,从而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 坚.新课程实践反思与行动[M].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出版中心,2002.
[3]赵建军.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杨娅娜,李 晴.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5]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李晓琴.试论中学地理教学的合作学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7]王 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梁 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G632
A
1674-5884(2012)05-0111-05
2012-03-17
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地理科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21110);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30958)
张 勇(1973-),男,河南新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