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2012-11-07 12:27:20祁玉娟王一帆邹雨晴吴小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资源库资源共享教学资源

祁玉娟,王一帆,邹雨晴,吴小峰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长株潭”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祁玉娟,王一帆,邹雨晴,吴小峰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利用自编问卷并辅以访谈法,在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选取了12所中小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完善资源共享的政策和财政的保障机制、构建创新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重视资源标准的建设和共享的评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建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中小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区域之间、区域内的城乡之间,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三地不同的经济状况、文化基础和信息技术条件等存在显著不同,由此造成地区信息化程度、信息资源分布和需求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课题组成员对“长株潭”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建设情况展开调研,目的在于了解“长株潭”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的现状,探索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为“长株潭”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合理配置三地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内的教育差距提供决策和思路。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选取了12所中小学的23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174份,剔除掉不合格的问卷,保留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65.8%。并且每个学校抽取部分老师和主管领导进行访谈。

2.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量表“关于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调查”并辅以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集中填写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并辅以人工核对。问卷调查和访谈从2011年4月开始,持续到2011年6月。

3.问卷的编制和调查内容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了相关问卷,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自编了《关于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调查问卷》。调查量表由30个问题组成,调查和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的现状,教师信息素养,共享政策及经济支持,信息资源的管理和评价。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1)学校硬件设施

被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多媒体教室,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的有11所(占91.7%),教室能联网的有6所(占50%),不能联网的有5所(占41.7%),仅有1所学校只有一个供全校师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经常出现故障且不能联网。68.5%的教师拥有2台或2台以上电脑。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条件比较高,为信息化教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学校资源库建设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资源库的主要内容类型是网络课件库、试卷库和媒体素材库,而网络课程库和问题解答库的使用较少,这反映了资源库的建设不太全面,有待完善的现状。从资源库的来源途径看,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源于教师自己制作和从网上下载,而通过共享得到的资源非常少,一方面说明了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却反应了资源共享的缺失。同时调查发现:资源库中的资源更新速度慢(占31.6%)、可用性不强(占 13.8%),资源分类杂乱(占11.8%)和有用信息少(占11.8%)是学校资源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资源库中的资源利用效益差,是资源库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表1 学校资源库建设情况

表2 学校资源库的来源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的现状

(1)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及选择信息资源的侧重点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自己制作和网络搜索。教师在选择信息资源方面时主要侧重实用性(占67.8%)和内容(占26.1%)。“关于是否赞同学校购买教学资源?”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还是赞同学校购买教学资源,原因是方便教学,节约时间。

表3 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

(2)教师获取教学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评价

教师自己制作的信息资源的类型主要有:课件(占90.8%),教案(占 73.7%),动画(占 21.7%),音频(占21.1%)和视频(占20.4%);教师网上下载的信息资源的类型主要有:图片(占83.6%),视频(占 64.5%),动画(占46.7%)和音频(占40.1%)。教师自己制作的信息资源主要以课件和教案为主,其他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资源,主要从网络中获取。可见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访谈中发现技术和时间是制约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关于“教师对自己制作教学资源的评价”的问题,48.0%的教师认为自己制作的资源质量高,起到预期作用,37.5%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质量较好,有较大作用。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还是比较贴合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3)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相应的资源共享平台(55.9%),缺乏相应的版权保护政策(25.7%),缺乏相应的奖励政策(23.7%),技术性不强无法独立制作教学资源(22.4%),访问共享平台难度大(21.7%),上网困难(11.2%),缺乏可供使用的计算机(10.5%),其他(9.2%)。可见,缺乏资源共享平台是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最主要因素。要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首先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共享平台作为基础。

莱姆沃卡倾心于自己的写作事业,并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在诗歌、短篇小说等方面颇有建树。她一直保持并沿袭着自己简单却包含细腻情感的文笔,始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她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艺术治疗基金会(the Arts Therapy Foundation),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治疗方式为人们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她一直深切关注着有关女性的问题。多年来,她为全球新闻研究所撰写文章,论述影响妇女的问题,包括艾滋病、战争对妇女的影响以及社会正义的问题。

3.教师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师信息行为的效果。从表4可以看出,42.8%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7.5%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学和备课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36.23%的教师认为会主动到网上搜索信息资源,32.9%的教师会主动分类整理在网上或取得信息,27.6的教师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同事或学生交流已经成为习惯。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观念上已经认可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理念,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比较高。

表4 教师的信息意识

(2)教师的信息知识和软件的应用技能

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是信息知识和软件的应用技能。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5、6),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掌握,大部分教师只是对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缺乏对网络知识知识产权和法规的了解和掌握。教师经常使用的工具软件依次为Word、Powerpoint和Excel。这三款工具软件均为常见的办公软件,同样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对工具的掌握程度依次为Powerpoint、Word和Excel。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不同软件的使用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数学教师经常使用几何画板等。

表5 教师的信息知识掌握情况

表6 教师使用工具软件的频度和对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

(3)教师的信息资源加工能力

从表7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文字资源的制作有一定把握,在使用效果上也比较明显,但对于音视频等流媒体的使用却没有熟练掌握。另外在是否独立完成教学所使用的课件方面,完全不是占3.3%,基本不是占5.9%,基本上是46.7%,完全就是31.6%。调查中发现仍有一小部分教师不能独立完成自己教学所需课件。说明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必要提高。

表7 教师制作教学资源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学的作用

三 访谈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及经济支持

长沙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规划了长沙市所有的中小学学校信息资源共享,长沙各区域已基本实现区域资源共享。长沙市地区政府内部有明确的共享规划和支持政策,在硬件方面支持也比较到位,比如长沙芙蓉区的光纤到校等,区域内部校校之间联系紧密,教师在区域内的共享平台上交流频繁。区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学校必须上传一定数目的资源到区域共享平台上,因此资源种类多,更新速度快。株洲市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城域网,以视频点播系统为主,质量不是很高,区域内教师可自由访问,但访问量较低。湘潭市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对落后,各中小学的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共建共享的规划,各个区域或学校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平台和资源库,校内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但由于对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学校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差异大。

(2)缺乏资源共享的经济支持

大部分学校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校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但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比如长沙地区由市政府出资建设信息化环境和共享平台,教学信息资源由各区域内各学校教师义务上传,由区信息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上传的资源。株洲和湘潭地区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区域共享平台的搭建,更没有经费支持资源共享。多数学校对提供优质资源的教师有相应的奖励措施,但奖励较少。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认为教学资源是教师自己的事,没有实质性的支持。

2.信息资源的管理和评价

(1)信息资源管理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员,多数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如资源库维护员、网站管理员、信息技术教师等)的现象,无法做到专人做专事,所以在资源管理方面效率低下。学校网站的管理员对学校网站上发布的教育信息资源仅仅进行初步审核,不能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只能做诸如删除恶意留言及不健康内容等审核工作。

(2)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与维护的机制,也没有资源库建设和维护的经费规划。很多学校只重视资源库建设,忽视使用和维护。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以FTP,共享文件夹等形式的资源库,资源库中的公共资源一般以通知、新闻为主,教学资源很少,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因而资源库的访问量不乐观。还有部分学校的教师将自己的制作或下载的教学资源存入资源库中的私人文件夹中,其他教师无权访问及下载,使得资源库成为教师的私人“网盘”。

(3)缺乏区域教育信息资源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为了保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质量进行认证、审核和评价。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在资源共享平台上没有设置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师在使用他人的教育信息资源后,一般不需要对其作出评价,也没有评价的平台。资源共享评价平台和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资源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株潭”地区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比较高,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知识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和发展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区域或校校之间信息资源建设不均衡,资源库建设不全面,有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少且缺乏长期规划(资源更新慢);缺乏共享平台;购买的资源不太贴合教学实际;教师制作教学资源技术水平不高;教师开发的教学信息资源得不到奖励或保护,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经济支持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完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和财政的保障机制

行政和政策因素是建立与发展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础。政府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不但是信息共享体系运行的条件和保障,也是资金提供的有效依据[1]。首先,“长株潭”地区教育部门应制定和实施鼓励区域内的中小学积极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成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激励基金,调整各中小学校之间的各种关系,规范各中小学校在资源共享工作中的行为,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措施,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其次,“长株潭”地区教育部门应统一制订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规划,确定并划拨年度信息资源专项建设经费,建立和更新维护资源共享平台,并设立专门职能部门管理该平台,搭建桥梁作用,使各校加入共享平台,增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处理好共享与知识产权的矛盾,使资源制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地保护,以形成良性循环,保证资源更新的速度。

2.构建创新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部门多且范围广,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与调解各方利益,该机构可以将其挂靠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下,各自在相应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组织管理工作。该组织机构能够行使相应权力,能够协调区域内各地方、县、市教育部门、各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使用者和制作者之间的利益,能够就区域教育信息资源领域的事项提出具体可行的计划、措施和建议等。其具体职责包括[2]:在“长株潭”区域内作出统一科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规划;制定共建共享的规章制度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确定共建共享系统的运作模式;对管辖内的中小学校的技术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另外,每所中小学校应配备一到两名专业技术管理员,直接与所设立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联系。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机构的指引下,学校信息资源技术管理员主要承担维护资源库平台的稳定与更新,及时解决共享平台出现的问题,帮助学校老师建设规范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等工作,方便教师使用与共享区域教育信息资源。

3.重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标准的建设和共享的评估

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是大范围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有了相关的标准,由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组织和个人制作出的资源才能更好的共享和聚合[3]。为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一制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可以参考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但要注意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来制定。资源标准制定后,还需要建立动态的资源评审制度,对信息资源建设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评审,以规范资源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另外,区域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评估,以优化资源共享配置。其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4]: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情景评估、基础评估、机制评估和绩效评估。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的高低、共享及应用效果,跟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为促进“长株潭”地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必须综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此,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应该[5]:定期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系列讲座,以强化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其信息意识;针对区域内不同水平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知识及工具软件的使用,提升信息资源的加工与整合能力;组织开展不同学校间信息化教学的观摩学习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研究;以校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使用人才队伍,为学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制定符合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和激励政策,促进教师循序渐进的发展其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建设及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1]黄筱玲,郑章飞.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68-72.

[2]李汉明,陈振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0(10):128 -131.

[3]程 罡,徐 瑾,余胜泉.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志,2009(4):6-12.

[4]李卓卓,张 衍,石明芳.面向多模式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评估架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9):17-21.

[5]赵 磊.山东省西部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G527

A

1674-5884(2012)05-0024-04

2012-03-28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0C0694);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策略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中小学为例”

祁玉娟(1976-),女,山东武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资源库资源共享教学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28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